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3667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电弧管为类似球状、椭球状或管状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第二颈体,电弧管中设有两对电极,该两对电极外接导线,其中一电极对处于灯头轴线的延伸线上,另一电极对偏离灯头轴线。所述电弧管可以直接作为放电光源使用,也可以在电弧管和第一颈体、第二颈体外设有包围其的外罩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两组放电电极安装在同一只电弧管中,更换放电的电极对可以更换电弧(光源)位置,从而调整出射光束的形状和照度分布,而用于车灯照明的高强度放电灯,能很好地实现汽车的远光、近光切换功能,再配以适当的灯头及相应的电路和继电器则可代替9004卤钨灯的应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特别是一种设有两对电极的车用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
技术介绍
单端带灯头的高强度放电灯通常结构为包含一个用高纯度石英玻璃制成的气密型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的呈球状或椭球状的气体放电电弧管,电弧管包含一对电极,电弧管两端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颈体部分,两个颈体分别支撑一根电极,电极引线密封在颈体中央引出。为了保证电弧管工作稳定,电弧管及颈体外还设有由可吸收紫外线的石英材料制成的罩壳,罩壳通常是气密型的,其两端通过收口与电弧管颈体部分密封连接。第二电极引线则从罩壳的外侧折向灯头并穿过灯头上的小孔引出。电弧管是放电灯的核心,其结构及性能决定了这种放电灯的特征和用途,当这种放电灯用于汽车前灯照明时,只能提供一种固定的照明光束——远光或近光光束。为进行远光、近光切换必须采用二套包括放电灯、镇流器及其它配件附件在内的独立的照明系统配合进行。系统复杂、成本高,切换时有一定的暗时区存在,并将产生高触发电压以使灯重新启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在同一只放电灯电弧管中可以产生二个不同位置的电弧,并有选择的切换电弧的位置以适应于汽车前照灯照明并兼有近光、远光功能的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为类似球状、椭球状或管状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第二颈体,电弧管内设有第一端两根电极和第二端两根电极,第一端两根电极和第二端两根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端颈体内的导电体与穿过灯头的相应的外引线电连接。其中一对电极处于灯头轴线的延伸线上,并垂直于灯头轴线放置,另一对电极则偏离灯头轴线亦按垂直于灯头轴线的方向放置。所述电弧管可以直接作为放电光源使用,也可以在电弧管和第一颈体、第二颈体外设有包围其的外罩壳。通常认为在同一只容器中不可能产生两个独立的电弧,因此,从未有人设想在同一只泡壳中的不同位置制造两个放电灯。本技术实现了在同一泡壳中的恰当位置设置两对互相平行并与灯轴垂直的电极,这样就可在两个设定位置产生水平方向并与灯轴垂直的一上一下两个电弧并能相互切换。本技术的电弧管中设有二对电极(第一端A电极3a、第二端A电极4a)与(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B电极4b),当在其中一对电极(3a、4a)或(3b、4b)上接通电源形成电弧时则在该对电极间形成一弧状亮光源,当将电源转接到另一对电极间时则电弧立即转移到该对电极之间,迅速实现几乎是零过渡时间的亮点切换。本技术所提供的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由于集近光、远光光源于一灯,并能在同一灯具中切换和控制,从而提高了近光、远光切换速度和光束质量,避免了切换时高压的产生,并降低了成本。该电弧管可以提供可用于车灯照明的高强度放电灯,再配以适当的灯头及相应的可实现两个电弧切换的电路和继电器则可代替9004卤钨灯的应用并取得更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弧管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弧管组装后带灯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A方向俯视图;图5是实现两个电弧互换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案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各部件说明电弧管1、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喇叭形圆锥面2c、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A电极4a、第二端B电极4b、第一端A电极的导线5a、第一端B电极的导线5b、第二端A电极的导线6a、第二端B电极的导线6b、外罩壳7、外罩壳下端的收缩部位7a、固定环8、支撑销杆9、灯头10、第二端A电极的引线11a、第二端B电极的引线11b、引线11a外的陶瓷套管12a、引线11b外的陶瓷套管12b。本技术公开了一个略呈扁平形的类似球状或椭球状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的电弧管1,电弧管1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电弧管1和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外设有包围其的外罩壳7。电弧管1内的第一端设有两根电极(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设有二根电极(第二端A电极4a、第二端B电极4b),所设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端颈体内的导电体与穿过灯头10的相应的外引线(第一端A电极导线5a、第一端B电极导线5b、第二端A电极导线6a、第二端B电极导线6b)电连接。电弧管1中的两对电极分别为第一端A电极3a对应第二端A电极4a,第一端B电极3b对应第二端B电极4b,其一对电极(第一端A电极3a、第二端A电极4a)位于灯头10轴线的延伸线上并与轴线正交,另一对电极(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B电极4b)位于偏离轴线处亦与轴线正交,电弧管1内的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引出线分别与穿过灯头10的导线5a、5b电连接,电弧管1第二端的两根电极引出线电极A引线11a、电极B引线11b则折向灯头10并分别与穿过灯头10的导线6a、6b电连接,A电极引线11a、B电极引线11b外分别设有的陶瓷A套管12a、陶瓷B套管12b。本电弧管1中设有二对电极(第一端A电极3a、第二端A电极4a)与(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B电极4b),当在其中一对电极上接通电源形成电弧时则在该对电极间形成一弧状亮光源,当将电源转接到另一对电极间时则电弧立即转移到该对电极之间,迅速实现几乎是零过渡时间的光源切换。本技术所公开的电弧管配上外罩壳、灯头则构成车用高强度放电灯。具体结合方式说明如下外罩壳7下部通过其收缩部位7a与电弧管1的第一颈体2a密封,第二颈体2b上端制成喇叭形圆锥面2c,喇叭形圆锥面2c外缘与外罩壳7融封连接,或者外罩壳7上端缩口与第二颈体2b融封连接。灯头10是用耐高温、耐高电压的高分子绝缘材料热压成型的一体化结构,电弧管1的第一颈体2a和其外罩壳7的延伸部分嵌入灯头10端面略偏离中心部位的柱状槽孔中并保证电极对(第一端A电极3a、第二端A电极4a)处在灯头轴线延伸线上并与轴线垂直设置以提供近光光源,而偏离轴线位置的电极对(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B电极4b)则提供远光光源。上述电弧管1的光源位置、形状及其切换情况与传统双灯丝卤钨灯9004相同,本技术使用的灯头则参照9004灯头略加改进,两对电极的引线从灯头10中部的预留孔中引出,从而使得本技术成果能在9004卤钨灯灯具中直接替换9004灯并保持完全相同的光束形状,方位和光分布、但色温、光通量及寿命则大幅度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为类似球状、椭球状或管状并充有可电离物质,所述电弧管(1)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管(1)中设有两对电极(3a、4a)和(3b、4b),该两对电极外接导线(5a、5b、6a、6b),其中电极对(3a、4a)处于灯头(10)轴线的延伸线上并与轴线正交,电极对(3b、4b)偏离灯头(10)轴线亦与轴线正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为类似球状、椭球状或管状并充有可电离物质,所述电弧管(1)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管(1)中设有两对电极(3a、4a)和(3b、4b),该两对电极外接导线(5a、5b、6a、6b),其中电极对(3a、4a)处于灯头(10)轴线的延伸线上并与轴线正交,电极对(3b、4b)偏离灯头(10)轴线亦与轴线正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管(1)中设有第一端A电极(3a)对应第二端A电极(4a)与第一端B电极(3b)对应第二端B电极(4b)的两对电极,其一电极对即第一端A电极(3a)、第二端A电极(4a)位于灯头(10)轴线的延伸线上,另一电极对即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B电极(4b)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名高光义张明柴国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