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306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包括固定组件、作动器、砝码以及加载组件,加载组件包括顶板、上底板、下底板、多个螺纹杆、多个螺母以及多个传力杆,上底板通过传力杆与下底板固定连接,砝码和螺纹杆均设置在上底板的上表面,螺纹杆通过螺母与顶板连接,作动器安装在固定组件的下表面,作动器位于顶板的上方,作动器用于对顶板施加动载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灵活且可调节,通过顶板、上底板、螺纹杆、砝码以及作动器的设置,实现了动、静加载相结合,提高了复合地基加载测试的效率和全面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尤其是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复合地基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因其能充分发挥天然地基土体强度,有效协调基体和增强体间的沉降变形,在国内外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对于静力荷载的施加大多采用重物堆载的方式,对于动力荷载的施加则采用激振器进行加载。然而现实中复合地基往往即需要承受来自上部覆土的自重荷载(静力荷载),又要承受过往车辆的循环荷载(动力荷载)。现有的加载装置大多只针对单纯的静力加载或动力加载,对于动、静加载结合的加载装置并不多见。虽然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可以通过一套加载控制软件实现加载方式的自定义,但这种加载系统价格较为昂贵,需要较多配套设施,在试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并不适用。
[0003]目前,复合地基的加载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保持荷载不变的静力加载,一般用于研究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能力;一种是荷载不断改变的动力加载,主要用于研究交通荷载或地震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无论是静力加载还是动力加载目前都有较为成熟的加载方案,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动、静结合的加载方式研究较少,现有的静力和动力加载装置都不能直接实现动、静力结合的加载。因此,针对复合地基动、静力加载试验的要求,有必要设置一种安全可靠、灵活且可调节、操作简便的动、静加载相结合的复合地基加载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灵活且可调节、操作简便的动、静加载相结合的复合地基加载装置。
[0005]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包括固定组件、作动器、砝码以及加载组件,所述加载组件包括顶板、上底板、下底板、多个螺纹杆、多个螺母以及多个传力杆,所述上底板通过所述传力杆与所述下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砝码和所述螺纹杆均设置在所述上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螺纹杆通过所述螺母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作动器安装在所述固定组件的下表面,所述作动器位于所述顶板的上方,所述作动器用于对所述顶板施加动载荷。
[0007]进一步,所述加载组件包括三个传力杆,所述传力杆均匀设置在所述下底板上,且靠近所述下底板的边缘设置。
[0008]进一步,所述磁棒套夹具还包括橡胶块,所述螺母包括上螺母和下螺母,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螺纹杆依次穿过所述下螺母、所述通孔与所述上螺母螺接,所述上螺母和所述下螺母用于调节所述顶板的高度。
[0009]进一步,所述凹槽内设有若干个圆孔,所述螺纹杆与所述上底板可拆卸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加载组件包括四个螺纹杆、四个上螺母以及四个下螺母,所述螺纹杆
均匀设置在所述上底板上,且靠近所述上底板的边缘设置。
[0011]进一步,所述砝码位于所述四个螺纹杆之间。
[0012]进一步,所述顶板、所述上底板以及所述下底板均为圆形板。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包括固定组件、作动器、砝码以及加载组件,加载组件包括顶板、上底板、下底板、多个螺纹杆、多个螺母以及多个传力杆,使用时将下底板置于复合地基的桩上,通过螺母调节顶板的高度,使其与作动器贴合,通过作动器施加动载荷到顶板,进而通过螺纹杆、上底板、传力杆以及下底板将动载荷传递到复合地基,同时设置在上底板上的砝码可对上底板施加静载荷,并通过传力杆和下底板将静载荷传递到复合地基,从而实现了动、静加载的结合。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灵活且可调节,通过顶板、上底板、螺纹杆、砝码以及作动器的设置,实现了动、静加载相结合,提高了复合地基加载测试的效率和全面性。
附图说明
[0014]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底板的俯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底板的仰视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0、固定组件;20、作动器;30、砝码;40、加载组件;41、顶板;42、上底板;43、下底板;44、螺纹杆;45、上螺母;46、下螺母;47、传力杆;50、复合地基;51、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参照图1和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0、作动器20、砝码30以及加载组件40,加载组件40包括顶板41、上底板42、下底板43、多个螺纹杆44、多个螺母以及多个传力杆47,上底板42通过传力杆47与下底板43固定连接,砝码30和螺纹杆44均设置在上底板42的上表面,螺纹杆44通过螺母与顶板41连接,作动器20安装在固定组件10的下表面,作动器20位于顶板41的上方,作动器20用于对顶板41施加动载荷。
[0023]本技术实施例使用时将下底板43置于复合地基50的桩51上,通过螺母调节顶板41的高度,使其与作动器20贴合,通过作动器20施加动载荷到顶板41,进而通过螺纹杆44、上底板42、传力杆47以及下底板43将动载荷传递到复合地基50,同时设置在上底板42上的砝码30可对上底板42施加静载荷,并通过传力杆47和下底板43将静载荷传递到复合地基50,从而实现了动、静加载的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灵活且可调节,通过顶板41、上底板42、螺纹杆44、砝码30以及作动器20的设置,实现了动、静加
载相结合,提高了复合地基加载测试的效率和全面性。
[0024]可以认识到,本技术实施例的加载组件40采用顶板41与上底板42相结合,在施加静载荷后仍可继续施加动载荷,极大提高了试验效率和试验质量,且提高了试验数据的准确率和全面性。
[0025]参照图4,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加载组件40包括三个传力杆47,传力杆47均匀设置在下底板43上,且靠近下底板43的边缘设置。
[0026]具体地,通过均匀设置的三个传力杆47,提高了上底板42与下底板43连接的稳固性。可以认识到,本技术至少采用三个传力杆47,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三个以上的传力杆47,在此不作赘述。
[0027]参照图2,进一步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螺母包括上螺母45和下螺母46,顶板41上设有多个通孔,螺纹杆44依次穿过下螺母46、通孔与上螺母45螺接,上螺母45和下螺母46用于调节顶板41的高度。
[0028]具体地,通过上螺母45、下螺母4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作动器、砝码以及加载组件,所述加载组件包括顶板、上底板、下底板、多个螺纹杆、多个螺母以及多个传力杆,所述上底板通过所述传力杆与所述下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砝码和所述螺纹杆均设置在所述上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螺纹杆通过所述螺母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作动器安装在所述固定组件的下表面,所述作动器位于所述顶板的上方,所述作动器用于对所述顶板施加动载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组件包括三个传力杆,所述传力杆均匀设置在所述下底板上,且靠近所述下底板的边缘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上螺母和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晓聪顾美湘丘健林夏铨莫海钊王兮毛彬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