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3162604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在进行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的编织时,在常规收针与比例收针交界区域,加入铲针模块进行过渡,从而调整比例收针的袖笼结构角度,使得整个袖笼结构平顺而无凸点。本编织方法根据马鞍肩袖笼收针的特点,加入过渡铲针模块,使得袖笼结构弧度更加圆顺,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穿着舒适度,更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更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更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马鞍肩全成型服装袖笼的收针方式主要分为常规编织收针和比例编织收针两种,其区别主要是常规编织收针袖子部分编织的行数与大身部分编织行数相同,一次收针针数最大为2针,而比例编织收针袖子部分编织行数为大身部分编织行数的一半,一次收针针数最大为3针。两种收针方式形成的袖笼斜度存在一定角度,且无法交叉使用。因此如图2所示,传统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在两种收针模式交界点容易形成凸点,严重影响服装的外观和品质,也会影响用户的穿着舒适度。随着现在消费者对品质和舒适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改善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该新型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编织方式根据马鞍肩袖笼收针的特点,加入过渡铲针模块,使得袖笼结构弧度更加圆顺,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穿着舒适度,更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为全成型马鞍肩服装袖笼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在进行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的编织时,在常规收针与比例收针交界区域,加入铲针模块进行过渡,从而调整比例收针的袖笼结构角度,使得整个袖笼结构平顺而无凸点。
[0005]作为优选方式,进行如下编织,
[0006]首先,进行常规收针,先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再向左编织前针床线圈,形成圆筒状结构,并依照袖笼的要求,在指定行数袖笼处进行叠针,产生重叠线圈;
[0007]然后,加入铲针模块,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1:向右在左侧袖子区域编织后针床部分线圈(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左编织后针床至左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后针床集圈编织;
[0009]步骤2:向右在左侧袖子区域编织前针床预定的线圈(该预定的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左编织前针床至左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前针床集圈编织;
[0010]步骤3:重复以上步骤1和步骤2的动作,编织区域逐渐缩小从而产生左侧铲针模块阶梯状结构;
[0011]步骤4: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至右侧;
[0012]步骤5:向左在右侧袖子区域编织前针床预定的线圈(该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右编织前针床至右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左侧一针进行前针床集圈编织;
[0013]步骤6:向左在右侧袖子区域编织后针床预定的线圈(该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右编织后针床至右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后针床集圈编织;
[0014]步骤7:重复以上步骤5和步骤6的动作,编织区域逐渐缩小从而产生右侧铲针模块阶梯状结构;
[0015]步骤8:向左编织前针床线圈至左侧;
[0016]最后,比例收针,包括以下步骤,
[0017]步骤1,向右编织左侧袖子区域和大身区域后针床线圈,向左编织大身区域后针床线圈,再向右编织大身区域和右侧袖子区域后针床线圈;
[0018]步骤2,向左编织右侧袖子区域和大身区域前针床线圈,向右编织大身区域前针床线圈,再向左编织大身区域和左侧袖子区域前针床线圈;
[0019]步骤3,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向左编织前针床线圈;
[0020]步骤4,进行步骤1、步骤2和步骤3的的同时在袖笼处进行叠针;
[0021]步骤5,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袖子区域针数等于马鞍肩要求宽度的针数为止,完成比例收针部分。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由上述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而成的针织物。
[0023]采用以上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根据马鞍肩袖笼收针的特点,加入过渡铲针模块,使得袖笼结构弧度更加圆顺,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穿着舒适度,更加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为全成型马鞍肩服装袖笼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突破了传统产品工艺方法的局限性,属于业内首创,对更好地诠释设计理念和提高产品的品质感、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针织产品开发及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实用性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全成型电脑横机。可满足并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推动我国针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马鞍肩全成型服装袖笼的收针方式的效果示意图。
[0025]图2为现有技术的马鞍肩全成型服装袖笼的收针方式的效果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编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就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如图1所示,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在进行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的编织时,在常规收针与比例收针交界区域,加入铲针模块进行过渡,从而调整比例收针的袖笼结构角度,使得整个袖笼结构平顺而无凸点,改善了出现凸点影响美观的情况。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提及的铲针模块指的是编织过程中众多铲针动作的集合,可以指其动作本身的集合,也可以是由上述铲针动作所形成的编织结构,该铲针动作及其所形成的结构属于现有
技术实现思路
范畴。
[0030]实施例1
[0031]为了更好表达并便于理解,如图3所示,该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
进行如下编织,
[0032]首先,进行常规收针,先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再向左编织前针床线圈,形成圆筒状结构,并依照袖笼的要求,在指定行数袖笼处进行叠针,产生重叠线圈;
[0033]然后,加入铲针模块,包括以下步骤,
[0034]步骤1:向右在左侧袖子区域编织后针床部分线圈(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左编织后针床至左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后针床集圈编织;
[0035]步骤2:向右在左侧袖子区域编织前针床预定的线圈(该预定的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左编织前针床至左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前针床集圈编织;
[0036]步骤3:重复以上步骤1和步骤2的动作,编织区域逐渐缩小从而产生左侧铲针模块阶梯状结构;
[0037]步骤4: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至右侧;
[0038]步骤5:向左在右侧袖子区域编织前针床预定的线圈(该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右编织前针床至右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左侧一针进行前针床集圈编织;
[0039]步骤6:向左在右侧袖子区域编织后针床预定的线圈(该部分线圈区域根据具体铲针模块要求),向右编织后针床至右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后针床集圈编织;
[0040]步骤7:重复以上步骤5和步骤6的动作,编织区域逐渐缩小从而产生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的编织时,在常规收针与比例收针交界区域,加入铲针模块进行过渡,从而调整比例收针的袖笼结构角度,使得整个袖笼结构平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全成型马鞍肩袖笼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编织,首先,进行常规收针,先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再向左编织前针床线圈,形成圆筒状结构,并依照袖笼的要求,在指定行数袖笼处进行叠针,产生重叠线圈;然后,加入铲针模块,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向右在左侧袖子区域编织后针床预定线圈,向左编织后针床至左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后针床集圈编织;步骤2:向右在左侧袖子区域编织前针床预定线圈,向左编织前针床至左侧,同时在编织线圈的右侧一针进行前针床集圈编织;步骤3:重复以上步骤1和步骤2的动作,编织区域逐渐缩小从而产生左侧铲针模块阶梯状结构;步骤4:向右编织后针床线圈至右侧;步骤5:向左在右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卫国水根妹叶明安倪森键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