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属于气管导管领域,解决传统气管导管不方便套接在支气管镜镜身的问题。该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的导管本体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的内管插接在外管内,且所述内管与外管的两端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连接,所述的内管、外管上远离连接座的一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的外管与连接座连接,所述的内管靠近连接座的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的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气腔;所述的导管本体上设有贯穿外管、内管、气囊的纵向切口,所述纵向切口的边缘与外管、内管、气囊之间均为封闭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以将气管导管一端直接套在支气管镜镜身上,不用拔出支气管镜即可达到将支气管镜置入气管导管内,使用十分方便。分方便。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气管导管,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
技术介绍
[0002]在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气管或支气管内创面的血管损伤破裂致气道内短时间内积满大量鲜血及血凝块,若不能保证健侧肺的正常通气,患者会很快出现窒息。此时,需要将气管导管置入健侧支气管内,用支气管镜快速清除健侧支气管内的血液及血块,保证一侧肺的正常通气。目前,市面上的气管导管是完整的空心管状结构,支气管镜必须从气管导管的两端插入才能将气管导管套在支气管镜镜身上。在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若需要在气管内置入气管导管,则需要从气管内拔出支气管镜,但是,若在患者大量咯血时贸然拔出支气管镜再置入气管导管,往往大量咯血的患者口腔、鼻腔等上呼吸道内均是血液及血凝块,无法看到声门,很难准确定位声门并置入导管及支气管镜,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可以将气管导管一端直接套在支气管镜镜身上,不用拔出支气管镜即可达到将支气管镜置入气管导管内,使用十分方便。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设有气囊,所述的导管本体中部设有与气囊连通的充气管,所述的充气管上设有充气阀,所述导管本体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座,所述的连接座上设有与导管本体连通的管接头,所述的导管本体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的内管插接在外管内,且所述内管与外管的两端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连接,所述的内管、外管上远离连接座的一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的外管与连接座连接,所述的内管靠近连接座的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的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有气腔,所述充气管的末端贯穿外管后再沿气腔延伸至气囊处,并与气囊连通;所述的导管本体上设有贯穿外管、内管、气囊的纵向切口,所述纵向切口的边缘与外管、内管、气囊之间均为封闭结构,且所述的纵向切口自导管本体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至充气管上部。
[000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纵向切口为螺旋状结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外管与连接座之间通过波纹管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管本体一端为斜切口结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座上还设有将管接头覆盖的保护壳。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壳两侧设有限位块,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下方设有与其连通的限位环槽,所述的限位块穿过滑槽卡接在限位环槽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壳还通过绳索与连接座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限位环槽内壁顶部、限位块顶部均设有磁铁块。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4]本技术的气管导管,通过在导管本体上开设纵向切口,在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通过打开纵向切口,可以将气管导管一端直接套在支气管镜镜身上,然后气管导管沿着支气管镜镜身插入即可,不用拔出支气管镜即可达到将支气管镜置入气管导管内,其气囊通过充气管独立充气实现密封,而呼吸气体可通过气腔进出,实现患者通气的目的,使用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4为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9]图5为图2中C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连接座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其中:1
‑
导管本体、2
‑
气囊、3
‑
充气管、4
‑
充气阀、5
‑
连接座、6
‑
管接头、7
‑
纵向切口、8
‑
波纹管、9
‑
保护壳、10
‑
限位块、11
‑
内管、12
‑
外管、13
‑
连接柱、14
‑
气腔、15
‑
滑槽、16
‑
限位环槽、17
‑
绳索、18
‑
磁铁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3]参阅图1
‑
6,本技术的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在导管本体1的一端设有气囊2,在导管本体1中部设有与气囊2连通的充气管3,在充气管3上设有充气阀4,在导管本体1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座5,在连接座5上设有与导管本体1连通的管接头6,其中,导管本体1包括内管11和外管12,内管11插接在外管12内,且内管11与外管12的两端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13连接,实现对内管11的固定,内管11、外管12上远离连接座5的一端均为开口结构,外管12与连接座5连接,内管11靠近连接座5的一端为封闭结构,在内管11与外管12之间形成有气腔14,充气管3的末端贯穿外管12后再沿气腔14延伸至气囊2处,并与气囊2连通,实现独立对气囊2供气;在导管本体1上设有贯穿外管12、内管11、气囊2的纵向切口7,该纵向切口7的边缘与外管12、内管11、气囊2之间均为封闭结构,使气腔14形成封闭空间,仅能从两端进出气,且纵向切口7自导管本体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至充气管3上部。
[0024]本技术的气管导管,通过在导管本体上开设纵向切口7,在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通过打开纵向切口7,可以将气管导管一端直接套在支气管镜镜身上,然后气管导管沿着支气管镜镜身插入即可,不用拔出支气管镜即可达到将支气管镜置入气管导管内,其气囊2通过充气管3独立充气实现密封,而呼吸气体可通过气腔14进出,实现患者通气的目的,使用十分方便。
[0025]优选的,纵向切口7为螺旋状结构,防止导管本体1脱离支气管镜镜身。
[0026]优选的,外管12与连接座5之间通过波纹管8连接,起到对连接座5、管接头6的缓冲作用,防止管接头6带动导管本体1而引起的不适。
[0027]优选的,导管本体1一端为斜切口结构,方便导管本体1的插入。
[0028]优选的,在连接座5上还设有将管接头6覆盖的保护壳9,起到保护管接头6的作用。进一步地,在保护壳9两侧设有限位块10,在连接座5的顶部开设有滑槽15,其中,滑槽15的下方设有与其连通的限位环槽16,限位块10穿过滑槽15卡接在限位环槽16内。当气管导管不使用时,可通过限位块10穿过滑槽15插入限位环槽16中,然后转动保护壳9使得限位块10卡入滑槽15一侧的限位环槽16中,实现对保护壳9的固定
[0029]优选的,保护壳9还通过绳索17与连接座5连接,在保护壳9打开后,保护壳9还连接在连接座5上,防止保护壳9丢失。...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纵向打开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的一端设有气囊(2),所述的导管本体(1)中部设有与气囊(2)连通的充气管(3),所述的充气管(3)上设有充气阀(4),所述导管本体(1)的另一端设有连接座(5),所述的连接座(5)上设有与导管本体(1)连通的管接头(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本体(1)包括内管(11)和外管(12),所述的内管(11)插接在外管(12)内,且所述内管(11)与外管(12)的两端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柱(13)连接,所述的内管(11)、外管(12)上远离连接座(5)的一端均为开口结构,所述的外管(12)与连接座(5)连接,所述的内管(11)靠近连接座(5)的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的内管(11)与外管(12)之间形成有气腔(14),所述充气管(3)的末端贯穿外管(12)后再沿气腔(14)延伸至气囊(2)处,并与气囊(2)连通;所述的导管本体(1)上设有贯穿外管(12)、内管(11)、气囊(2)的纵向切口(7),所述纵向切口(7)的边缘与外管(12)、内管(11)、气囊(2)之间均为封闭结构,且所述的纵向切口(7)自导管本体(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贾丽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