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977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属于预制构件制作设备领域。模具包括底模,作为预制构件的底部承载结构,用于形成预制构件的底表面;端模,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的两端,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端面;侧模,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的两侧,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侧面;顶模,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上方的两侧,且两件顶模之间,及顶模与对应侧的端模之间均设有间隙,此间隙形成预制构件浇注成型的浇注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模具为成型模具,避免了复杂的拆分模具复杂安装,即使是在地下空间施工作业,也不容易受到场地限制。不容易受到场地限制。不容易受到场地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预制构件制作设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预制构件的制作模具具有以下不足:
[0003]1.在地下空间施工作业受限于场地,大型设备不易进驻,操作不便;
[0004]2.施工过程中人工参与过多,如果在受限场地内施工,人员安全受到较大威胁;
[0005]3.模具通常分块式钢模具,通过钢管和扣件紧固后进行浇筑,模具安装及拆除异常困难;
[0006]4.由于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分块式模具,在车站的建设施工连接节点处还需单独增加满足其细小结构的其他模具,进一步增大了模具装配复杂度;
[0007]5.现浇模具多数采用木工板、钢板临时拼凑。由于这些板材使用环境恶劣,易发生形变,施工精度无法控制,模具整体性较差,因此容易出现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漏浆、模具偏移、变形。另外,采用木工板、临时拼凑钢板变形之后,无法再次作为模具使用,不能满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
[0008]为了更好地解决预制构件模具建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优化的模具搭建方案及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9]1、要解决的问题
[0010]针对现有技术中大型预制构件模型搭建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通过在开放式甬道中建构大型吊装设备,并配合多层级驱动模式,实现大型模具的灵活避让,能够实现异型化预制构件的快速制作。
[0011]2、技术方案
[001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3]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包括
[0014]底模,作为预制构件的底部承载结构,用于形成预制构件的底表面;
[0015]端模,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的两端,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端面;
[0016]侧模,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的两侧,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侧面;
[0017]顶模,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上方的两侧,且两件顶模之间,及顶模与对应侧的端模之间均设有间隙,此间隙形成预制构件浇注成型的浇注口;
[0018]端模、侧模和顶模均通过铰接的液压缸驱动,实现各自的合模、脱模。
[0019]优选地,所述底模由车体运载,且底模上还安装预制构件的钢筋骨架。
[0020]优选地,制作预制构件的预制通道顶壁上安装A吊轨,所述A吊轨上滚动安装A滚动组件,所述A滚动组件连接有A悬挂液压缸,该A悬挂液压缸的活塞端与端模相连,实现对端
模的调控。
[0021]优选地,所述端模的外侧面上分别连接有端模开合机构,所述端模开合机构通过驱动端驱动端模沿A吊轨移动,实现端模的合模或开模。
[0022]优选地,所述端模开合机构包括铰接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模架,及缸体同样铰接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第一液压缸;
[0023]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端铰接在模架上,用于驱动模架摆动;
[0024]所述模架的里侧铰接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端通过耳孔与对应端模外侧面上的铰键可拆卸连接。
[0025]优选地,预制通道两侧壁上对称设有若干组B吊轨,所述B吊轨上安装有B滚轮组件,所述B滚轮组件通过铰接的竖直吊臂调控侧模移动。
[0026]优选地,所述侧模由安装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侧模开合机构控制侧模相对于底模合模或脱模;
[0027]所述侧模开合机构包括缸体铰接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第三液压缸、第四液压缸;所述第三液压缸的活塞端铰接在第四液压缸的缸体上,实现对第四液压缸的控制;所述第四液压缸的活塞端铰接在侧模上,实现对侧模的开模、合模控制。
[0028]优选地,预制通道顶壁上安装有B悬挂液压缸,所述B悬挂液压缸的活塞端铰接在顶模上。
[0029]优选地,预制通道两侧壁上侧还设有沿其甬道方向的悬轨,所述悬轨位于侧模开合机构上方,用于支撑运送混凝土的周转料斗行走。
[0030]3、有益效果
[003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2](1)本技术所采用的模具为成型模具,避免了复杂的拆分模具复杂安装,即使是在地下空间施工作业,也不容易受到场地限制;
[0033](2)本技术的底模、端模、侧模、顶模都采用数控加工整体成型,能够实现强度高,尺寸标准,衔接配合好的使用效果,所形成的模具整体稳定性高,降低了混凝土漏浆的可能性,保证了产品质量;
[0034](3)本技术的底模、端模、侧模、顶模均为成型模具,因此整体强度高,抗形变能力强,可持续性使用,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
[0035](4)本技术采用端模开合机构和侧模开合机构配合A悬挂液压缸和竖直吊臂实现相应模具的多自由度灵活移动,有利于异型化预制构件的脱模,而这对于大尺寸结构的成型模具往往较为困难。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的端模开合机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技术的侧模开合机构示意图。
[0039]图中:
[0040]1、车体;2、底模;3、端模;4、侧模;5、顶模;
[0041]6、竖直吊臂;7、悬轨;8、A吊轨;9、A滚动组件;10、B吊轨;
[0042]11、B滚轮组件;12、A悬挂液压缸;13、B悬挂液压缸;14、模架;15、第一液压缸;16、第二液压缸;17、第三液压缸;18、第四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0044]参见图1,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其使用环境为预制通道,即制作预制件的大型通道,该通道地面铺设导轨,导轨上行走车体1。在使用时,车体1上先放置底模2,并在底模2上搭建预制构件的钢筋骨架。底模2作为预制构件的底部承载结构,用于形成预制构件的底表面。
[0045]参见图2,在底模2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端模3,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端面。端模3的控制机构包括如下两个:
[0046](1)预制通道顶壁上安装A吊轨8,A吊轨沿预制通道方向设置,A吊轨8上滚动安装A滚动组件9,A吊轨8为“工”字型,其腹板两侧的翼板用于支撑A滚动组件9。A滚动组件9包括在翼板内侧面上行走的滚轮组,滚轮组位于两块侧板之间,且侧板上还设有作为滚轮转轴的支撑轴。侧板的下部共同与A悬挂液压缸12的缸体铰接,该A悬挂液压缸12的活塞端与端模3相连,实现对端模3的竖直方向及沿A吊轨方向的调控;
[0047](2)端模3由端模开合机构驱动,实现端模3的合模或开模。具体地,端模开合机构包括铰接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模架14,及缸体同样铰接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第一液压缸15,第一液压缸15的活塞端铰接在模架14上,用于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模(2),作为预制构件的底部承载结构,用于形成预制构件的底表面;端模(3),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2)的两端,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端面;侧模(4),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2)的两侧,用于封堵并形成预制构件的两个侧面;顶模(5),共有两件,分别位于底模(2)上方的两侧,且两件顶模(5)之间,及顶模(5)与对应侧的端模(3)之间均设有间隙,此间隙形成预制构件浇注成型的浇注口;端模(3)、侧模(4)和顶模(5)均通过铰接的液压缸驱动,实现各自的合模、脱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2)由车体(1)运载,且底模(2)上还安装预制构件的钢筋骨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其特征在于:制作预制构件的预制通道顶壁上安装A吊轨(8),所述A吊轨(8)上滚动安装A滚动组件(9),所述A滚动组件(9)连接有A悬挂液压缸(12),该A悬挂液压缸(12)的活塞端与端模(3)相连,实现对端模(3)的调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模(3)的外侧面上分别连接有端模开合机构,所述端模开合机构通过驱动端驱动端模(3)沿A吊轨(8)移动,实现端模(3)的合模或开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预制构件的装配式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模开合机构包括铰接在预制通道侧壁上的模架(14),及缸体同样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江斌于健李福健许堃彭小兵李杨舒宝成尹君林天强赵静文肖丽娜吴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数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