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反力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620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力架,涉及复合地基的加载技术领域,包括底板;两根立柱,所述立柱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部;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根所述立柱,所述横梁可沿所述立柱的轴向方向上下活动;以及用于限制所述横梁活动的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调节构件可沿所述立柱的轴向方向上下调节,通过所述调节构件以调节所述横梁相对所述底板的位置距离。通过上述设计,可使反力架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复合地基模型尺寸,不用再因为反力架横梁过高而重新单独定制作动器加长杆,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浪费,同时操作也方便,结构简单。结构简单。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力架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地基的加载
,特别涉及一种反力架。

技术介绍

[0002]复合地基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因其能充分发挥天然地基土体强度,有效协调基体和增强体间的沉降变形,在国内外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在工程实践还是室内试验研究,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能力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室内试验研究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通常需要对实际复合地基缩尺,再利用试验室内的反力架对复合地基模型进行加载。然而由于工地现场往往不具备相应的加载条件,一般需要大量混凝土块作为配重,利用混凝土块的自重作为试验加载过程中的竖向荷载。
[0003]目前,复合地基的加载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试验室内的大型结构反力架提供竖向反力进行加载;一种是实际工程采用的重物堆载。室内试验中,对于不同的试验工况复合地基模型的高度和尺寸往往是变化的,然而大型结构反力架由于其结构构件较为笨重,且不易调节,对于尺寸多变的复合地基模型而言,使用上非常不便。而重物堆载的加载办法由于堆载的高度和重量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室内试验中并不推荐。现有的加载方案尽管都能完成复合地基的加载,但适用的条件较为单一,对于复杂多变的复合地基模型而言,现有的方案在使用上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力架,使用起来安全可靠、灵活可调节、拆装简便。
[000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反力架,包括底板;两根立柱,所述立柱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部;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根所述立柱,所述横梁可沿所述立柱的轴向方向上下活动;以及用于限制所述横梁活动的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调节构件可沿所述立柱的轴向方向上下调节,通过所述调节构件以调节所述横梁相对所述底板的位置距离。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立柱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均螺纹连接所述立柱,所述第一固定件抵住所述横梁的下部,所述第二固定件抵住所述横梁的上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两者相互配合,以将所述横梁固定在所述立柱。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的上部设有第一螺柱,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均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柱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力架还包括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位于所述底板的下部,所述立柱贯穿所述底板后与所述第三固定件螺纹连接。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的端部设有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贯穿所述底板,所述第三固定件设有与所述底板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
以及调节构件,底板110作为安装的基准,实验用的复合地基模型500放置在底板110上,如图1所示,两根立柱210竖直设立在底板110的上部,两根立柱210平行设置,横梁300 架设在两根立柱210之间,且横梁300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根立柱210上,其中,横梁300 可沿立柱210的轴向方向上下活动,调节构件设置在立柱210上,调节构件用于限制横梁300 的活动,此外,调节构件还可沿立柱210的轴向方向上下调节,通过调节构件以调节横梁300 相对底板110的位置距离。针对不同的尺寸的复合地基模型而言,放开调节构件的限制,即可对横梁300进行上下活动调节到合适的位置,位置合适后将调节构件调整到与横梁300相抵即可将横梁300固定,再通过固定在横梁300上的作动器400实现对放置在底板110上的复合地基模型500进行加载实验,通过这种设计,可使反力架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复合地基模型500尺寸,不用再因为反力架横梁300过高而重新单独定制作动器400的加长杆,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浪费,同时操作也方便,结构简单。
[0025]具体的,调节构件包括套设在立柱210的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均螺纹连接立柱210,第一固定件220抵住横梁300的下部,第二固定件230抵住横梁300的上部,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两者相互配合,以将横梁300固定在立柱210,其中,立柱210的上部设有第一螺柱,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均设有与第一螺柱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通过第一螺柱与第一螺纹孔的配合,方便调节构件的拆装,调节起来也方便。本实施例中,两根立柱210上均设有调节构件,安装调节构件时,先将用于承载横梁300的第一固定件220拧到立柱210上,安装的高度稍高于试验所需的高度即可,同时还需尽量保证两件第一固定件220在同一高度,完成上述后,将横梁 300从立柱210的上方穿入并架在第一固定件220上,接着将第二固定件230拧入立柱210,第二固定件230抵住横梁300的上部,横梁300位于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之间,将第二固定件230往下拧紧即可将横梁300压紧在第一紧固件220上,从而实现对横梁300 活动的限制,需调节横梁300相对底板110的相对距离时,同时调节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即可。
[0026]调高时,先将第二固定件230往上拧到需要的高度后,再将第一固定件220往上拧紧从而带动横梁300往上调节,仅需旋拧第一固定件220或第而固定件230即可,操作方便,调低时,先将第一固定件220往下拧,横梁300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一直处于抵住第一固定件220 的状态,调到合适的高度后,将第二固定件230往下旋拧压住横梁300即可完成调节。调节横梁300时,需将作动器400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梁上,以便能够一次性调节到位。此外,第一螺柱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这里不做限定,横梁300优选为空心方形管,能够在保证横梁300的刚度的同时,横梁300整体的重量也得到减小,调节到合适位置时,需将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相向拧紧,消除与横梁300之间的间隙,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松动而导致影响实验结果。
[0027]进一步的,反力架还包括第三固定件240,第三固定件240位于底板110的下部,立柱210贯穿底板110后与第三固定件240螺纹连接,具体的,立柱210的端部设有第二螺柱,第二螺柱贯穿底板110,第三固定件240设有与底板110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与第二螺柱配合,从而将立柱210固定在底板110上,采用螺纹的连接方式,可以使反力架安装以及拆卸均很方便,且结构形式轻便,不需要任何大型器械和专业的培训即可完成安装与拆卸。
[0028]优选的,底板110的下部可以设有滚轮130,这里的滚轮130为承重滚轮,可以承受
重载荷的复合地基模型500实验,同时能提高反力架的灵活性,解决现有大型反力架试验场地固定、不可搬运或调节困难的问题。进一步的,底板110的下部还设有加劲肋120,加劲肋 120能提高底板110的刚度,保证如图5所示的作动器400加载复合地基模型500过程中,底板110不产生较大的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力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10);两根立柱(210),所述立柱(210)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110)的上部;横梁(300),所述横梁(300)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根所述立柱(210),所述横梁(300)可沿所述立柱(210)的轴向方向上下活动;以及用于限制所述横梁(300)活动的调节构件,所述调节构件设置在所述立柱(210)上,所述调节构件可沿所述立柱(210)的轴向方向上下调节,通过所述调节构件以调节所述横梁(300)相对所述底板(110)的位置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立柱(210)的第一固定件(220)和第二固定件(230),所述第一固定件(220)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30)均螺纹连接所述立柱(210),所述第一固定件(220)抵住所述横梁(300)的下部,所述第二固定件(230)抵住所述横梁(300)的上部,所述第一固定件(220)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30)两者相互配合,以将所述横梁(300)固定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健林顾美湘夏铨莫海钊蔡晓聪王兮毛彬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