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45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端子插入于在对象端子的内部形成的第1触点和第2触点之间,包括多个第1凸部和第2凸部。端子形成为具有与第1触点接触的第1面和与第2触点接触的第2面的形状。第1凸部设于第1面,并且沿着端子相对于对象端子插入的插入方向呈线状延伸,同时沿着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第2凸部设于第2面,并且沿正交方向突出。在该端子与对象端子的连接完成的状态下,第1凸部和第2凸部设于与第1触点和第2触点接触的位置。第1触点和第2触点接触的位置。第1触点和第2触点接触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插头式触头(端子),该插头式触头(端子)插入于在插座式触头的内部形成的两个触点之间。该端子具有大致棱柱形状,该大致棱柱形状具有与插座式触头的内部的两个触点中的一个触点接触的上表面和与另一个触点接触的下表面。在该端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个面分别形成有凸状的部分,该凸状的部分沿着端子相对于插座式触头插入的插入方向呈线状延伸。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179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端子中,在插入到插座式触头的状态下,端子的上表面的凸状的部分和下表面的凸状的部分分别与插座式触头的内部的两个触点接触。因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端子与对象端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线接触。由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端子虽然能够减小端子相对于对象端子的插入力,但存在会沿着与端子相对于对象端子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等端子相对于对象端子的姿势不稳定这样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是在上述的情况下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该端子能够在减小端子相对于对象端子的插入力的同时,使该端子在与对象端子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对象端子的姿势稳定。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端子插入于在对象端子的内部形成的第1触点和第2触点之间,其中,所述端子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第1触点接触的第1面和与所述第2触点接触的第2面的形状,该端子包括:多个第1凸部,其设于所述第1面,并且沿着所述端子相对于所述对象端子插入的插入方向呈线状延伸,同时沿着与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以及第2凸部,其设于所述第2面并且沿所述正交方向突出,在该端子与所述对象端子的连接完成的状态下,所述第1凸部设于与所述第1触点接触的位置,并且所述第2凸部设于与所述第2触点接触的位置。
[0011]也可以是,所述第2凸部在所述第2面形成有一个,并且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呈线状延伸。
[0012]也可以是,该端子包括多个第3凸部,该第3凸部设于所述第2面,设于比设有所述第2凸部的位置靠所述端子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顶端的位置,并且该第3凸部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呈线状延伸,同时沿着所述正交方向突出。
[0013]也可以是,所述第3凸部设为与所述第2凸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相邻。
[0014]也可以是,所述第3凸部形成为在其突出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第2凸部的高度相等。
[0015]也可以是,所述第3凸部形成为在其突出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第2凸部的高度高。
[0016]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端子能够在减小端子相对于对象端子的插入力的同时,使该端子在与对象端子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对象端子的姿势稳定。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立体图。
[0019]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俯视图。
[0020]图2B是图2A的A

A剖视图。
[0021]图3是收纳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连接器单元的剖视图。
[0022]图4是图3的C

C剖视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及连接器壳体的分解剖视图。
[0024]图6是图5的D

D剖视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立体图(之1)。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之1)。
[0027]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及对象端子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0028]图10A是图9的E

E剖视图。
[0029]图10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对象端子的弹性板的立体图。
[0030]图11是图2A的B

B剖视图。
[0031]图12A是用于说明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连接于对象端子的方法的剖视图(之1)。
[0032]图12B是图12A的F

F剖视图。
[0033]图12C是用于说明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连接于对象端子的方法的剖视图(之2)。
[0034]图12D是图12C的G

G剖视图。
[0035]图12E是用于说明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连接于对象端子的方法的剖视图(之3)。
[0036]图12F是图12E的H

H剖视图。
[0037]图13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效果的剖视图。
[0038]图13B是比较例1的端子的剖视图。
[0039]图14A是比较例2的对象端子的剖视图。
[0040]图14B是比较例2的弹性板的立体图。
[0041]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端子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2]图16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立体图(之2)。
[0043]图16B是变形例1的端子的立体图。
[0044]图17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之2)。
[0045]图17B是变形例2的端子的从底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0046]附图标记说明
[0047]1、连接器单元;10、第1凸部;20、第2凸部;30、第3凸部;100、100A、100B、100C、100D、端子;101、插入部分;101

1、第1面;101

2、第2面;102、被压入部分;102a、连结杆切断部分;102b、102c、卡定部;103、安装部分;103a、第1弯曲部分;103b、第2弯曲部分;103c、顶端部;200、200A、对象端子;210、210A、弹性板;211R、第1卡定部;211L、第2卡定部;212、拱状部分;213、压头;220、主体部;221、第1壁部;222、第2壁部;222a、224a、缺口;223、第3壁部;224、第4壁部;225

1、225

2、延伸设置部;225

3、止转突部;230、压接部;300、连接器;301、401、连接器壳体;302、端子压入孔;303、嵌合孔;400、对象连接器;500、基板;501、导电部分;C1、第1触点;C2、第2触点;D1、插入方向;D2、正交方向;E、电线;H2、H3、高度;A1、A2、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48]实施方式1.
[0049]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100。另外,为了易于理解,设定相互正交的XYZ坐标而适当地进行参照。如图1、图2A及图2B所示,X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其插入于在对象端子的内部形成的第1触点和第2触点之间,其中,所述端子形成为具有与所述第1触点接触的第1面和与所述第2触点接触的第2面的形状,该端子包括:多个第1凸部,其设于所述第1面,并且沿着所述端子相对于所述对象端子插入的插入方向呈线状延伸,同时沿着与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突出;以及第2凸部,其设于所述第2面并且沿所述正交方向突出,在该端子与所述对象端子的连接完成的状态下,所述第1凸部设于与所述第1触点接触的位置,并且所述第2凸部设于与所述第2触点接触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2凸部在所述第2面形成有一个,并且沿着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爱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