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140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涉及灌溉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装置外壳、锥形槽和连接环,所述装置外壳的两侧上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环位于两个第二连接管远离装置外壳一侧内壁,两个所述连接环远离装置外壳的一端连接有固定环,两个所述固定环远离连接环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升降板,可实现对水肥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效果,通过水流使得扇叶带动连接轴进行旋转,同时连接轴通过旋转带动往复螺纹杆使得升降板在锥形槽的内部进行升降,同时升降板通过限位杆在锥形槽的内部进行限位,通过以上多个零件的相互配合可通过水肥经过装置外壳的流速带动升降板的升降控制水肥的流量。流量。流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具体是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养殖业用于养蚕、养鸡、养牛、养猪、鱼及鱼苗等。
[0003]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0004]但是目前在灌溉的过程中,往往水体的流速难以控制,如果水流过大,则水体对地面冲刷,毁坏农作物,造成水体的浪费,如果水体较小,则达不到灌溉的目的,同时现有灌溉装置发生单独损坏的情况时无法单独快速维护更换,急需一种能够控制流量大小且能够对装置进行单独维护更换的大棚灌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包括装置外壳、锥形槽和连接环,所述装置外壳的两侧上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环位于两个第二连接管远离装置外壳一侧内壁,两个所述连接环远离装置外壳的一端连接有固定环,两个所述固定环远离连接环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部套接有输水管,所述锥形槽位于装置外壳的底端中心位置处,所述装置外壳位于锥形槽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处连接有往复螺纹杆,所述往复螺纹杆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连接有扇叶,所述升降板的上表面位于往复螺纹杆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端连接有连接板。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轴与装置外壳相接位置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管与连接环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连接环的外壁互相匹配的转动滑槽。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板与限位杆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限位杆的外壁互相匹配的限位槽,两个所述固定环的内壁与连接环、第一连接管的内壁大小一致。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板与往复螺纹杆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
往复螺纹杆的外壁互相匹配的螺纹槽,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部开设有内螺纹。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板的外壁与锥形槽靠近下表面位置处的内壁互相匹配,两个所述输水管与第一连接管的内螺纹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第一连接管的内螺纹互相匹配的外螺纹。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扇叶的外壁略小于与装置外壳相接位置处的内壁。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置升降板,可实现对水肥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效果,通过水流使得扇叶带动连接轴进行旋转,同时连接轴通过旋转带动往复螺纹杆使得升降板在锥形槽的内部进行升降,同时升降板通过限位杆在锥形槽的内部进行限位,通过以上多个零件的相互配合可通过水肥经过装置外壳的流速带动升降板的升降控制水肥的流量;
[0015]2、通过设置连接环,可实现装置快速维护更换的效果,通过装置外壳两端第一连接管内部的内螺纹分别与两侧的输水管进行转动连接,同时两个第一连接管与输水管进行连接的同时通过固定环带动连接环在第二连接管的内部进行旋转滑动,通过以上多个零件的相互配合可使得第一连接管与输水管旋转套接的同时进行有限延伸。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的零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4为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1、装置外壳;2、锥形槽;3、连接环;4、第一连接管;5、固定环;6、第二连接管;7、限位杆;8、连接板;9、升降板;10、往复螺纹杆;11、扇叶;12、连接轴;13、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锥形槽2和连接环3,装置外壳1的两侧上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两个连接环3位于两个第二连接管6远离装置外壳1一侧内壁,两个连接环3远离装置外壳1的一端连接有固定环5,两个固定环5远离连接环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两个第一连接管4的内部套接有输水管13,锥形槽2位于装置外壳1的底端中心位置处,装置外壳1位于锥形槽2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连接有升降板9,升降板9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处连接有往复螺纹杆10,往复螺纹杆10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连接有连接轴12,连接轴12的两端连接有扇叶11,升降板9的上表面位于往复螺纹杆10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杆7,限位杆7的顶端连接有连接板8。
[0022]该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通过连接环3使得第一连接管4能够在第二连接管6的一侧进行有限延伸。
[0023]在图2~4中:连接轴12与装置外壳1相接位置处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两个第二连接管6与连接环3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连接环3的外壁互相匹配的转动滑槽。
[0024]该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通过转轴使得连接轴12带动扇叶11进行旋转。
[0025]在图2~4中:升降板9与限位杆7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限位杆7的外壁互相匹配的限位槽,两个固定环5的内壁与连接环3、第一连接管4的内壁大小一致。
[0026]该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通过限位槽使得升降板9在升降的同时进行限位。
[0027]在图2~4中:升降板9与往复螺纹杆10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往复螺纹杆10的外壁互相匹配的螺纹槽,两个第一连接管4的内部开设有内螺纹。
[0028]该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通过螺纹槽使得升降板9在往复螺纹杆10的旋转下进行升降。
[0029]在图2~4中:升降板9的外壁与锥形槽2靠近下表面位置处的内壁互相匹配,两个输水管13与第一连接管4的内螺纹相接位置处开设有与第一连接管4的内螺纹互相匹配的外螺纹。
[0030]该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通过升降板9的外壁使得水肥利用锥形槽2与升降板9之间的空隙控制输出。
[0031]在图2~4中:两个扇叶11的外壁略小于与装置外壳1相接位置处的内壁。
[0032]该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通过两个扇叶11使得连接轴12在水肥的带动下进行旋转。
[0033]本技术的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锥形槽(2)和连接环(3),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的两侧上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6),两个所述连接环(3)位于两个第二连接管(6)远离装置外壳(1)一侧内壁,两个所述连接环(3)远离装置外壳(1)的一端连接有固定环(5),两个所述固定环(5)远离连接环(3)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4)的内部套接有输水管(13),所述锥形槽(2)位于装置外壳(1)的底端中心位置处,所述装置外壳(1)位于锥形槽(2)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连接有升降板(9),所述升降板(9)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处连接有往复螺纹杆(10),所述往复螺纹杆(10)的顶端中心位置处连接有连接轴(12),所述连接轴(12)的两端连接有扇叶(11),所述升降板(9)的上表面位于往复螺纹杆(10)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杆(7),所述限位杆(7)的顶端连接有连接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水肥流量的大棚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12)与装置外壳(1)相接位置处通过转轴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勇于桂娥
申请(专利权)人:海微尔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