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包括基板、固设于基板上的承载治具和推移机构、抵压定位机构,承载治具包括治具板,治具板上设置有与线束的金属连接片相匹配的第一凹槽、与第一塑壳相匹配的第二凹槽以及一移动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移动槽依次相连,推移机构设置于移动槽内,推移机构用以将承载第二塑壳并将第二塑壳推至第一塑壳上,抵压定位机构用以抵压放置到第二凹槽中的第一塑壳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用线缆组装装置通过承载治具承载线缆和第一塑壳,通过抵压定位机构定位第一塑壳,通过推移机构将第二塑壳卡入第一塑壳中,从而完成汽车线束的组装,如此不仅约了人力和时间,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组装质量。组装质量。组装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连接线缆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一款汽车用的高压线束包括三根线缆K1、套设于三根线缆K1上一端的第一塑壳K2以及与塑壳卡合的第二塑壳K3,其中,线缆的头部具有带孔的金属连接片K4,第一塑料具有三个分别与三根线缆相匹配的匹配孔,在线束进行组装的时,先将第一塑壳套在三根线缆的一端,而金属连接片露在外面,然后再将三个第二塑壳分别套在三根线缆上,并且通过人力用力分别推动三个第二塑壳,从而使得第二塑壳与第一塑壳相卡合,如此第一塑壳便锁止在安装位。然而正如以上所述在组装第二塑壳与第一塑壳时需要用力地推动第二塑壳,但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第一塑壳和第二塑壳卡合不到位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组检测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包括基板、固设于所述基板上的承载治具和推移机构、抵压定位机构,所述承载治具包括治具板,所述治具板上设置有与线束的金属连接片相匹配的用以容纳线束的金属连接片的第一凹槽、与第一塑壳相匹配的用以容纳第一塑壳的第二凹槽以及一移动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移动槽依次相连,所述推移机构设置于所述移动槽内,所述推移机构用以将承载第二塑壳并将第二塑壳推至第一塑壳上,所述抵压定位机构用以抵压放置到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一塑壳的上方。
[0006]优选的,所述推移机构包括线缆承载块、推移块和气缸,所述线缆承载块设置在所述移动槽的底端面上,所述线缆承载块上设置有与线缆的形状相适应的弧形槽,所述线缆承载块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上设置有与第二塑壳相适应的半推移凹槽,所述气缸固设于所述线缆承载块中,且所述气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线缆承载块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线缆承载块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推移块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推移块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线缆承载块的上端面上,所述推移块的底端面上设置有与线缆的形状相适应的弧形槽,所述推移块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塑壳相适应的半推移凹槽,当所述推移块运动至所述移动槽的尽头时,第二塑壳被完全卡入至第一塑壳内。
[000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基板上还固设于有一导轨,所述移动槽的底板开设有一避让孔,所述导轨的滑块由所述避让孔露出,且所述线缆承载块固设于所述导轨的滑块上。
[000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推移块的上端面上固设于有柱形把手。
[0009]优选的,所述抵压定位机构包括通过支架固设于所述基板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治具一侧的肘夹。
[00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肘夹采用立式长臂型肘夹。
[0011]优选的,该汽车线束组装装置还包括用以金属连接片定位的连接片定位机构,所述连接片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槽、定位片和限位块,所述承载治具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相接的滑槽,所述定位片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定位片的上端面固设柱形把手,所述限位块固设于所述承载治具的上端面上且覆于所述定位片上,所述定位片上的柱形把手穿过所述限位块上的腰形限位孔,当所述定位片移动至所述第一凹槽内时以覆盖的方式避免金属连接片翘起。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0013]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用线缆组装装置通过承载治具承载线缆和第一塑壳,通过抵压定位机构定位第一塑壳,通过推移机构将第二塑壳卡入第一塑壳中,从而完成汽车线束的组装,如此不仅约了人力和时间,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组装质量。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的结构视图一;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的结构视图二;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治具的结构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治具的俯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推移机构的结构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推移机构的局部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参见图2
‑
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包括基板1、固设于基板1上的承载治具2和推移机构3、抵压定位机构4,承载治具2包括治具板21,治具板21上设置有与线束的金属连接片相匹配的用以容纳线束的金属连接片K4的第一凹槽22、与第一塑壳相匹配的用以容纳第一塑壳K2的第二凹槽23以及一移动槽24,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和移动槽24依次相连,推移机构3设置于移动槽24内,推移机构3用以将承载第二塑壳K3并将第二塑壳推至第一塑壳K2上,抵压定位机构4用以抵压放置到第二凹槽23中的第一塑壳的上方。
[0024]推移机构3包括线缆承载块31、推移块32和气缸33,线缆承载块31设置在移动槽24的底端面上,线缆承载块31上设置有与线缆K1的形状相适应的弧形槽311,线缆承载块31靠近第二凹槽23的端部上设置有与第二塑壳相适应的半推移凹槽312,气缸33固设于线缆承载块31中,且气缸33的伸缩杆与线缆承载块31远离第二凹槽23的一端部固定连接,线缆承载块31上设置有定位柱313,推移块32上设置有与定位柱313相匹配的定位孔,推移块32可拆卸地设置于线缆承载块31的上端面上,推移块32的底端面上设置有与线缆的形状相适应
的弧形槽321,推移块32靠近第二凹槽23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塑壳相适应的半推移凹槽322,当推移块32运动至移动槽24的尽头时,第二塑壳被完全卡入至第一塑壳内。
[0025]基板1上还固设于有一导轨5,移动槽24的底板开设有一避让孔241,导轨5的滑块由避让孔241露出,且线缆承载块31固设于导轨5的滑块上。设置导轨5,可以使得线缆承载块31滑动顺滑。
[0026]推移块32的上端面上固设于有柱形把手323。通过柱形把手323可以方便将推移块32安装在线缆承载块31上,或者,方便于将推移块32从线缆承载块31上取下。
[0027]抵压定位机构4包括通过支架41固设于基板1上并位于承载治具2一侧的肘夹42,该肘夹42采用立式长臂型肘夹。肘夹42在使用时,扳动扳手即可以轻松地使得按压柱头按压在第一塑壳的上方或者使得按压柱头远离第一塑壳。
[0028]该汽车线束组装装置还包括用以金属连接片定位的连接片定位机构6,连接片定位机构6包括定位槽61、定位片62和限位块63,承载治具2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固设于所述基板上的承载治具和推移机构、抵压定位机构,所述承载治具包括治具板,所述治具板上设置有与线束的金属连接片相匹配的用以容纳线束的金属连接片的第一凹槽、与第一塑壳相匹配的用以容纳第一塑壳的第二凹槽以及一移动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移动槽依次相连,所述推移机构设置于所述移动槽内,所述推移机构用以将承载第二塑壳并将第二塑壳推至第一塑壳上,所述抵压定位机构用以抵压放置到所述第二凹槽中的第一塑壳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线束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移机构包括线缆承载块、推移块和气缸,所述线缆承载块设置在所述移动槽的底端面上,所述线缆承载块上设置有与线缆的形状相适应的弧形槽,所述线缆承载块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上设置有与第二塑壳相适应的半推移凹槽,所述气缸固设于所述线缆承载块中,且所述气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线缆承载块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线缆承载块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推移块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推移块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线缆承载块的上端面上,所述推移块的底端面上设置有与线缆的形状相适应的弧形槽,所述推移块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塑壳相适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耀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波特尼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