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0919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36
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涉及专用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用于盛装富血小板血浆的第一输送器、用于盛装激活剂的第二输送器和触发件。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二者的输送触发部均同触发件连接,以通过触发件同时触发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其结构简单、易于使用、操作方便且高效,能够实现富血小板血浆(RPR)与激活剂按比例实时混合并实时喷涂,消除了应用障碍,大大提高了疗法的操作灵活性和精确度。操作灵活性和精确度。操作灵活性和精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


[0001]本技术涉及专用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0002]难愈性创面临床诊断标准为:将经过正规治疗8周以上仍未愈合或无明显愈合倾向的皮肤黏膜创面,病程长且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在治疗过程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整个治疗过程困难,费用高,成为临床治疗的疑难杂症。
[0003]糖尿病以及免疫疾病的患者因机体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局部供血不足,常导致组织创面难以愈合,难愈合的创面易受细菌感染,这些细菌在难愈合创面表层形成一种可抗治疗的细菌生物膜,使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治疗漫长且效果欠佳。
[0004]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成为临床与科研热点,有研究表明富血小板血浆有很强的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同时也具有抗感染的效果。速率不同从而分层,富血小板血浆含有一定量的白细胞生成的活性氧代谢物可以杀灭微生物,起到抗感染消炎的作用,在激活剂的作用下,被凝血酶或者钙剂激活形成胶状后的纤维蛋白支架有利于新生表皮攀爬,包裹血小板,白细胞等,减少PRP的流失,在创而局部发挥较长时间功效。
[0005]但目前虽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RPR)治疗难愈性创面已在临床开展,但是并没有专用的治疗操作器械,主要难点在于富血小板血浆(RPR)治疗术治疗难愈合创面时,富血小板血浆(RPR)并不能提前抽取并与激活剂混合制备好使用,而是需要在进行创面清理的同时,抽取患者自体静脉血液进行特定速率的二次离心获得最终的患者自体富血小板血浆(RPR),在进行富血小板血浆(RPR)治疗术时,需将准备好的激活10%氯化钠溶液,或者凝血酶

氯化钠溶液激活剂与二次离心获得的RPR按比例同时推出喷涂于创面,RPR会在激活剂的作用下,短时间内快速形成凝胶膜覆盖所需治疗的皮肤组织创面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0006]因此,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是不能提前准备并进行两种物质混合的,而是只能在对组织创面进行上药治疗的同时,进行瞬时混合。这是该项新进临床治疗技术的关键点。
[0007]治疗过程中要求将临时制备好的富血小板血浆(RPR)与激活剂按10:1等比例混合,并同时喷涂覆盖于创面,针对这一操作,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相应的医疗器械,这限制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RPR)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开展,致使自体富血小板血浆(RPR)治疗难愈性创面治疗过程中出现操作过程繁琐不便、需多人协调配合,无法精准的按比例剂量、且相同进度进行操作,操作难度大,掌控力度不稳定、计算比例悬殊较大的AB液如何保证按比例推出容量操作繁琐等诸多不良因素,严重影响疗效。
[0008]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其结构简单、易于使用、操作方便且高效,能够实现富血小板血浆(RPR)与激活剂按比例实时混合并实时喷涂,消除了应用障碍,大大提高了疗法的操作灵活性和精确度。
[0010]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11]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其包括:用于盛装富血小板血浆的第一输送器、用于盛装激活剂的第二输送器和触发件。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二者的输送触发部均同触发件连接,以通过触发件同时触发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
[0012]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二者的输出端由Y型连通管连通,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的管腔可转动地容置有转动轴,转动轴具有沿其表面呈螺旋状分布的转动叶。
[0013]进一步地,转动轴同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同轴设置。沿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的轴向,转动轴同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固定配合。沿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的周向,转动轴同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活动配合。
[0014]进一步地,转动叶呈凸齿状。
[0015]进一步地,第一输送器包括第一管体和配合于第一管体的管腔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连接有第一塞杆。第二输送器包括第二管体和配合于第二管体的管腔的第二活塞,第二活塞连接有第二塞杆。触发件呈板状,第一塞杆和第二塞杆均同触发件固定配合。
[0016]进一步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二者的管腔的横截面的面积之比为10:1。
[0017]进一步地,当第一活塞运动至第一管体的端头部时,第二活塞也运动至第二管体的端头部。
[0018]进一步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二者的管腔的长度相同。
[0019]进一步地,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均为注射器。
[0020]进一步地,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之间由紧固件固定连接。
[0021]进一步地,触发件设置有指环。
[0022]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第一输送器来暂存富血小板血浆(RPR),利用第二输送器来暂存激活剂,可以防止富血小板血浆(RPR)和激活剂提前接触混合而影响治疗效果。
[0024]在需要对创面进行治疗时,利用触发件同时触发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使富血小板血浆(RPR)和激活剂按10:1的比例分别从第一输送器和第二输送器中输出,并进入到Y型连通管中混合,完成活性激活。在此过程中,混合液同时沿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向外输出,直接用于对创面的喷涂。
[0025]新型辅助器械实现了对富血小板血浆(RPR)和激活剂按比例实时混合并实时输出,有效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并同时确保了治疗效果,有助于将治疗效果发挥地更佳。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混合液经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连续地向外输出时,流体作用于转动轴的转动叶上,会推动转动轴使其被动地转动起来。随着转动轴开始转动,转动叶还可以反过来辅助富血小板血浆(RPR)和激活剂充分混合,这大大提高了富血小板血浆(RPR)和激活剂之间的混合充分性和混合液的均匀性,并有助防止发生局部凝结,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0027]总体而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结构简单、易于使用、操作方便且高效,能够实现富血小板血浆(RPR)与激活剂按比例实时混合并实时喷涂,消除了应用障碍,大大提高了疗法的操作灵活性和精确度。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辅助器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00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辅助器械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设置了另一种结构的紧固件的新型辅助器械的外部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盛装富血小板血浆的第一输送器、用于盛装激活剂的第二输送器和触发件;所述第一输送器和所述第二输送器二者的输送触发部均同所述触发件连接,以通过所述触发件同时触发所述第一输送器和所述第二输送器。所述第一输送器和所述第二输送器二者的输出端由Y型连通管连通,所述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的管腔可转动地容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具有沿其表面呈螺旋状分布的转动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同所述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同轴设置;沿所述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的轴向,所述转动轴同所述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固定配合;沿所述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的周向,所述转动轴同所述Y型连通管的输出端活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叶呈凸齿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新型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器包括第一管体和配合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管腔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连接有第一塞杆;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玉张效玮张全彬陈为平邝燕好龚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