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072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第一隔板、入水口、出水口、第一出渣口、第二出渣口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将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一体化的设置在同一第一箱体内,在实现多池分步处理的前提下实现占地面积较小,且由于一体化设置,结构简单,清洁和维护较为便利。清洁和维护较为便利。清洁和维护较为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通常采用多个处理模块来完成,如化学混凝模块和沉淀分离模块,这些处理模块之间通常利用管道连接,从而构成水处理系统。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水处理系统,各模块分别独立设置,造成系统占地面积较大,由此带来系统维护较复杂,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0004]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隔板(2)、入水口(3)、出水口(4)、第一出渣口(5)、第二出渣口(6) 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1)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所述入水口(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顶端的位置;所述出水口(4)设置在与所述入水口(3)相对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渣口(5) 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出渣口(6) 设置在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入水口(3)和第一出渣口(5)均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相贯通;所述出水口(4)和所述第二出渣口(6)均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相贯通;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顶部的位置。
[0005]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引流板(10),所述第一引流板(10)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第一引流板(10)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表面形成第二空隙。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流板(10)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隔板(2)平行设置且端部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侧部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隔板(2)相焊接。
[0007]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引流板(11),所述第二引流板(11)靠近具有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壁处,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两端与第一箱体(1)的另外两个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4)的顶部;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底部低于所述出水口(4)的底部。
[0008]可选的,所述第二引流板(11)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板体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部且其侧边沿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为一漏斗结构,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一回字形边沿板(1306),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内侧边沿与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边沿相连接;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外侧边沿与第一箱体(1)的侧板及第一隔板(2)相连接;所
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第一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架上的斜管机构(16),所述第一层架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一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杆体(14)及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体(15);所述第一杆体(14)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二杆体(15)搭设在所述第一杆体(14) 上,所述第一杆体(14)和第二杆体(15)固定;和/或,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第二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架顶部的海绵层(23);所述第二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沿(25);所述第二层架还包括第一框架(24)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24)内的网格;所述第一框架(24)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25)相固定。
[0010]可选的,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层架,位于所述海绵层(23)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层架沿第一箱体 (1)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位于海绵层(23)顶部的位置设有的第二环形凸沿(26);所述第三层架还包括第二框架(27)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7)内的网格;所述第二框架(27)所述第二环形凸沿(26)相固定。
[0011]可选的,还设有一曝气机构,所述曝气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之间;所述曝气机构设有第四层架和架设在所述第四层架顶部的曝气管回路构成。
[0012]可选的,所述第四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杆体(17)构成;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板上与所述第三杆体(17)对应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加强杆;每根所述第三杆体(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杆相固定。
[0013]可选的,所述曝气管回路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曝气管(2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曝气管(20)的两端部并与每个第一曝气管(20)相贯通的第二曝气管(21)和第三曝气管(22);所述曝气管的顶部设有均匀排列的气孔;
[0014]所述第三杆体(17)为L型杆体,所述加强杆为L型加强杆。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三杆体(17)的顶部还设有至少一个均匀分布的纵向固定柱(18),所述曝气管与所述纵向固定柱(18)相固定。
[0016]可选的,在所述第四层架和所述曝气管回路之间还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杆体(19);所述第四杆体(19)与所述第三杆体(17)相固定,以对所述斜管机构(16)进行固定。
[0017]可选的,还设有第三引流板(12);所述第三引流板(12)为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形成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及所述第三板体相固定;所述第三引流板(12) 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三引流板(12)的底部在所述第三杆体处,或者,在所述第三层架和所述第三杆体之间。
[0019]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隔板(9),所述第二隔板(9)设置在所述第一处理池中且与所述第一隔板(2) 连接,所述第一处理池被分割成前第一处理池(71)和后第一处理池(72);所述第二隔板(9)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空隙;所述连通口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狭长的矩形开口,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与所述后第一处理池(72)相对应的位置。
[0020]可选的,还设有第一搅拌机构和第二搅拌机构;所述第一处理池的顶部设有搅拌
机构支撑架;所述搅拌机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板(281)、第二支撑板(282)和第三支撑板(283);所述第三支撑板(283) 沿所述第一箱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固定在所述第一处理池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侧壁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28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隔板(2)、入水口(3)、出水口(4)、第一出渣口(5)、第二出渣口(6)和连通口;所述第一隔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将所述第一箱体(1)分隔成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8);所述入水口(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顶端的位置;所述出水口(4)设置在与所述入水口(3)相对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所述第一出渣口(5)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出渣口(6)设置在第一箱体(1)侧壁上且靠近第一箱体(1)底端的位置;所述入水口(3)和第一出渣口(5)均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相贯通;所述出水口(4)和所述第二出渣口(6)均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相贯通;所述连通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顶部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流板(10),所述第一引流板(10)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2)靠近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隔板(2)之间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第一引流板(10)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表面形成第二空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板(10)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一隔板(2)平行设置且端部与所述第一箱体(1)的侧壁相焊接;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侧部且其端部与所述第一隔板(2)相焊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引流板(11),所述第二引流板(11)靠近具有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壁处,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两端与第一箱体(1)的另外两个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顶部高于所述出水口(4)的顶部;所述第二引流板(11)的底部低于所述出水口(4)的底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板(11)包括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设置形成一体的L形结构;所述第三板体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板体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的底部且其侧边沿与设有所述出水口(4)的第一箱体(1)侧板相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池(8)的底部为一漏斗结构,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一回字形边沿板(1306),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内侧边沿与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边沿相连接;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的外侧边沿与第一箱体(1)的侧板及第一隔板(2)相连接;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第一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层架上的斜管机构(16),所述第一层架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一层架包括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杆体(14)及至少一个沿第一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杆体(15);所述第一杆体(14)搭设在所述回字形边沿板(1306)上;所述第二杆体(15)搭设在所述第一杆体(14)上,所述第一杆体(14)和第二杆体(15)固定;和/或,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漏斗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第二层架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层架顶部的海绵层(23);所述第二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沿(25);所述第二层架还包括第一框架(24)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框架(24)内的网格;所述第一框架(24)与所述第一环形凸沿(25)相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层架,位于所述海绵层(23)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层架沿第一箱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层架包括所述第一箱体(1)内壁上位于海绵层(23)顶部的位置设有的第二环形凸沿(26);所述第三层架还包括第二框架(27)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7)内的网格;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锦平李崇桂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胜狮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