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042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该后轮罩加强结构用以加强后轮罩,后轮罩的顶部经由CD柱连接板与D柱相连,后轮罩的底部与纵梁相连,后轮罩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固设于后轮罩的外侧,并由后轮罩的顶部延伸至底部,且第一加强件和后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竖向部分,和连通两竖向部分的横向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件,不仅利于提高后轮罩的刚度,而且还可将传递至后轮罩的振动激励传递至纵梁;并通过第一空腔中的两个竖向部分和横向部分,进一步提高后轮罩的刚度,并利于衰减由轮胎传递至后轮罩的振动激励,从而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轮罩加强结构、车身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后轮罩加强结构的车身。另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身的后轮罩是轮胎与驾驶室的第一道屏障,后轮罩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轮胎激励振动噪声向驾驶室内的传递效果。目前,车内的噪声激励源主要是发动机和路面。对于新能源车辆,路面激励成是最大的噪声激励源。
[0003]其中,路面对轮胎的激励通过后轮罩传递至车内,并引起车身板件的振动,从而向驾驶室内辐射噪声。现有技术中的后轮罩的刚度差,不仅容易引起驾驶室内的噪声,而且还存在后轮罩撕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以提高后轮罩的刚度,并利于降低轮胎传递至驾驶室内的振动激励。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用以加强后轮罩,所述后轮罩的顶部经由CD柱连接板与D柱相连,所述后轮罩的底部与纵梁相连,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固设于所述后轮罩的外侧,并由所述后轮罩的顶部延伸至底部,且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后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竖向部分,以及连通两所述竖向部分的横向部分。
[0007]进一步的,两所述竖向部分的中部分别设有隆起部;各所述竖向部分的侧面因所述隆起部的设置而呈三角形。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固连在所述CD柱连接板外侧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的顶端与所述D柱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底端与所述后轮罩的顶部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所述后轮罩、所述CD柱连接板以及所述D柱之间限定出第二空腔。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件的横截面呈“几”字形。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件上设有若干第一减重孔。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固设在所述后轮罩和所述CD柱连接板内侧的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的底端与所述后轮罩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三加强件的顶端与所述D柱相连,且所述第三加强件、所述后轮罩、所述CD柱连接板以及所述D柱之间限定出第三空腔。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三加强件于所述后轮罩的两侧对应布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加强件的底端分叉地设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与所述后轮罩的底部相连。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加强件上设有若干第二减重孔。
[0015]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包括连接于一起的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所述第一加强件固设于所述后轮罩内板上。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1)本技术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由后轮罩的顶部延伸至底部,不仅利于提高后轮罩的刚度,而且还可将传递至后轮罩的振动激励传递至纵梁,从而降低后轮罩撕裂的风险;并通过第一空腔中的两个竖向部分,和连通两竖向部分的横向部分,利于进一步提高后轮罩的刚度,并利于衰减由轮胎传递至驾驶室内的振动激励,从而提高驾驶室的舒适性。
[0018](2)隆起部的设置可使各竖向部分的侧面呈三角形,而利于提高第一加强件的刚度和使用稳定性,同时,隆起部的结构简单,便于在第一加强件上加工成型。
[0019](3)通过设置第二加强件,不仅利于提高后轮罩的刚度,而且还可将传递至第一加强件处的振动激励传递至D柱。
[0020](4)第二加强件的横截面呈“几”字形,便于加工成型,同时,还便于在后轮罩和CD柱连接板上布置实施。
[0021](5)第一减重孔的设置,一方面利于降低第二加强件的重量,另一方面还利于提高后轮罩的刚度。
[0022](6)通过设置第三加强件,利于将轮胎传递至后轮罩上的振动激励传递至D柱和纵梁,并利于进一步提高后轮罩的刚度。
[0023](7)第一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采用对应布置的方式固设在后轮罩上,利于提高对后轮罩刚度的加强效果。
[0024](8)第三加强件上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设置,利于提高第三加强件与后轮罩底部之间的连接效果,并利于提高第三加强件的使用稳定性。
[0025](9)通过设置第二减重孔,不仅利于降低第三加强件的重量,而且还利于提高后轮罩的刚度。
[0026]此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包括依次连接的D柱、CD柱连接板和后轮罩,所述车身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
[0027]同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安装有如上所述的车身。
[0028]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和车辆,与如上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在车身外侧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在车身外侧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加强件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加强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件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在车身内侧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在车身内侧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三加强件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三加强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0]附图标记说明:
[0041]1、后轮罩;2、CD柱连接板;3、第一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5、D柱内板;6、第三加强件;7、纵梁;
[0042]101、后轮罩外板;102、后轮罩内板;
[0043]301、竖向部分;302、横向部分;303、隆起部;304、第一翻边;
[0044]401、第一减重孔;402、第二翻边;
[0045]601、第二减重孔;602、第三翻边;603、第二连接端;604、第一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轮罩加强结构,用以加强后轮罩(1),所述后轮罩(1)的顶部经由CD柱连接板(2)与D柱相连,所述后轮罩(1)的底部与纵梁(7)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加强结构包括:第一加强件(3);所述第一加强件(3)固设于所述后轮罩(1)的外侧,并由所述后轮罩(1)的顶部延伸至底部,且所述第一加强件(3)和所述后轮罩(1)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竖向部分(301),以及连通两所述竖向部分(301)的横向部分(3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竖向部分(301)的中部分别设有隆起部(303);各所述竖向部分(301)的侧面因所述隆起部(303)的设置而呈三角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连在所述CD柱连接板(2)外侧的第二加强件(4);所述第二加强件(4)的顶端与所述D柱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4)的底端与所述后轮罩(1)的顶部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4)、所述后轮罩(1)、所述CD柱连接板(2)以及所述D柱之间限定出第二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4)的横截面呈“几”字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轮罩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4)上设有若干第一减重孔(40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王丽梅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