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028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包括可动端子、左侧固定端子、右侧固定端子、用于实现可动端子左右双向动作控制的推动器,可动端子包括竖向设置的导电动片和设置在导电动片上端的动触头,推动器设置在限位槽中并可沿限位槽上下移动,导电动片的中部位置通过多次连续折弯依次从下至上形成向右倾斜的第一折弯部、向左倾斜的中间折弯部和向右折弯的第二折弯部,推动器的下端部位设置有第一挤压部,推动器的上端部位设置有第二挤压部,推动器的第一挤压部与第二挤压部之间形成容纳导电动片中部位置的空挡,第一挤压部靠第一折弯部的右侧面,第二挤压部靠第二折弯部的左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一个动触点对于两个静触点的双向控制。静触点的双向控制。静触点的双向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继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电子控制元件,其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工业控制、电力系统、通讯装置等领域。继电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壳体内的磁路机构以及与磁路机构配合的触点系统,磁路机构包括线架、卷绕于线架周侧的线圈、穿设于线架的铁芯、衔铁等、触点系统包括动触点、静触点。当电磁铁通电或断电时,衔铁动作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脱开,从而实现工作电路的控制。
[0003]传统的电磁继电器还存在以下不足:继电器的动触点只能实现与一个静触点的单向接触或脱开,对于一个动触点需要控制两个静触点的接触或脱开的情况,现有的电磁继电器还无法满足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旨在实现一个动触点对于两个静触点的双向控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包括可动端子、分别布置在所述可动端子左右两侧的左侧固定端子和右侧固定端子、用于实现所述可动端子左右双向动作控制的推动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竖向设置的导电动片和设置在所述导电动片上端的动触头,所述推动器设置在竖向限位槽中并可沿所述限位槽上下移动,所述导电动片的中部位置通过多次连续折弯依次从下至上形成向右倾斜的第一折弯部、向左倾斜的中间折弯部和向右折弯的第二折弯部,所述推动器的下端部位设置有第一挤压部,所述推动器的上端部位设置有第二挤压部,所述推动器的所述第一挤压部与第二挤压部之间形成容纳所述导电动片中部位置的空挡,所述第一挤压部靠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挤压部靠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左侧面。
[0006]本技术中,对导电动片进行多处折弯处理,以配合推动器在不同状态下,提供不同的触点压力。
[0007]为了优化导电动片、左侧固定端子和右侧固定端子之间相互位置的布局,进一步改进的方案是:在所述导电动片上位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向左侧方向倾斜。
[0008]本技术中,所述推动器与上下动作的衔铁相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左侧固定端子包括左侧导电静片和设置在所述左侧导电静片上端的左静触头;所述右侧固定端子包括右侧导电静片和设置在所述右侧导电静片下端的右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位于所述左静触头和所述右静触头之间。
[0010]本技术中,所述衔铁向上动作时推动所述推动器沿所述限位槽向上移动,所
述推动器的所述第一挤压部向上挤压所述导电动片的第一折弯部的右侧面,使得所述导电动片上端的动触头向左动作并与所述左静触头接触,形成继电器的闭合状态。
[0011]本技术中,所述衔铁向下动作时推动所述推动器沿所述限位槽向下移动,所述推动器的所述第二挤压部向下挤压所述导电动片的第二折弯部的左侧面,使得所述导电动片上端的动触头向右动作脱开所述左静触头而与右静触头接触,形成继电器的常开状态。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第一,本技术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导电动片进行多处折弯处理形成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对应地与推动器上的第一挤压部和第二挤压部相适配,推动器上下移动时能够控制动触点的左右移动,由此实现了电磁继电器的一个动触点对于两个静触点的双向控制。
[0014]第二,本技术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继电器动触头与左静触头闭合、与右静触头脱开);
[0016]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继电器动触头与左静触头脱开、与右静触头闭合)。
[0017]图中:1、可动端子,2、左侧固定端子,3、右侧固定端子,4、推动器,5、导电动片,6、动触头,7、限位槽,8、第一折弯部,9、中间折弯部,10、第二折弯部,11、第一挤压部,12、第二挤压部,13、空挡,14、第三折弯部,15、衔铁,16、左侧导电静片,17、左静触头,18、右侧导电静片,19、右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如图1至2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的实施例,包括可动端子1、分别布置在所述可动端子1左右两侧的左侧固定端子2和右侧固定端子3、用于实现所述可动端子3左右双向动作控制的推动器4,所述可动端子1包括竖向设置的导电动片5和设置在所述导电动片5上端的动触头6,所述推动器4设置在竖向限位槽7中并可沿所述限位槽7上下移动,所述导电动片5的中部位置通过多次连续折弯依次从下至上形成向右倾斜的第一折弯部8、向左倾斜的中间折弯部9和向右折弯的第二折弯部10,所述推动器4的下端部位设置有第一挤压部11,所述推动器4的上端部位设置有第二挤压部12,所述推动器4的所述第一挤压部11与第二挤压部1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导电动片5中部位置的空挡13,所述第一挤压部11靠所述第一折弯部8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挤压部12靠所述第二折弯部10的左侧面。
[0020]本实施例中,对导电动片5进行多处折弯处理,以配合推动器4在不同状态下,提供
不同的触点压力。
[0021]为了优化导电动片5、左侧固定端子2和右侧固定端子3之间相互位置的布局,进一步改进的方案是:在所述导电动片5上位于所述动触头6与所述第二折弯部10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三折弯部14,所述第三折弯部14向左侧方向倾斜。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推动器4与上下动作的衔铁15相连接。
[0023]优选的,所述左侧固定端子2包括左侧导电静片16和设置在所述左侧导电静片16上端的左静触头17;所述右侧固定端子3包括右侧导电静片18和设置在所述右侧导电静片18下端的右静触头19;所述动触头6位于所述左静触头17和所述右静触头19之间。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衔铁15向上动作时推动所述推动器4沿所述限位槽7向上移动,所述推动器4的所述第一挤压部11向上挤压所述导电动片5的第一折弯部8的右侧面,使得所述导电动片5上端的动触头6向左动作并与所述左静触头17接触,形成继电器的闭合状态。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衔铁15向下动作时推动所述推动器4沿所述限位槽7向下移动,所述推动器4的所述第二挤压部12向下挤压所述导电动片5的第二折弯部10的左侧面,使得所述导电动片5上端的动触头6向右动作脱开所述左静触头17而与右静触头19接触,形成继电器的常开状态。
[002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动端子、分别布置在所述可动端子左右两侧的左侧固定端子和右侧固定端子、用于实现所述可动端子左右双向动作控制的推动器,所述可动端子包括竖向设置的导电动片和设置在所述导电动片上端的动触头,所述推动器设置在竖向限位槽中并可沿所述限位槽上下移动,所述导电动片的中部位置通过多次连续折弯依次从下至上形成向右倾斜的第一折弯部、向左倾斜的中间折弯部和向右折弯的第二折弯部,所述推动器的下端部位设置有第一挤压部,所述推动器的上端部位设置有第二挤压部,所述推动器的所述第一挤压部与第二挤压部之间形成容纳所述导电动片中部位置的空挡,所述第一挤压部靠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挤压部靠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左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动片上位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向左侧方向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常开双向电磁继电器推动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钱伟姚叶军卢静徐浩忠信永强仲钦男李道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力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