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0266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包括压迫球以及安装压迫球的透明气囊,该透明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单元、固定带以及用于B超探头探入的探入单元。其中,透明气囊包括表层气囊以及设置在该表层气囊底端中间区域的底托气囊;充气后,底托气囊厚度小于所述表层气囊;探入单元设置在所述表层气囊上,位于底托气囊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善介入术后传统沙袋压迫容易滑落与污染的不便,可在超声引导下确认血流通畅的同时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快速康复。促进快速康复。促进快速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行腹股沟穿刺的介入手术越来越被广大的患者所接收,但术后的有效止血及患者的舒适度往往给临床护士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经腹股沟动脉穿刺的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必须要进行24

48小时的腹股沟动脉穿刺点的压迫止血,有的根据疾病的特点,要进行溶栓治疗,压迫时间还需更长。
[0003]当前临床上常用的压迫止血方式多为沙袋和腹带组合的方式进行压迫止血,该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1)沙袋和腹带不是一次性使用,由于止血的部位在腹股沟,放置沙袋位置较低,腹带的包扎往往超过尾底部,当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时,时常会发生因排便的原因导致腹带被尿液污染等情况,重复使用容易造成交叉感染;(2)无法确认有效压迫力及血流动力学关系,不便观察伤口情况;(3)沙袋重量固定,不适合幼儿及儿童伤口压迫止血,且沙袋体积较大患者上厕所不便,不能活动,舒适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提供了一种体积小、适用于超声引导、且与患者皮肤接触材料一次性使用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具有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包括压迫球以及安装压迫球的透明气囊,该透明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单元、固定带以及用于B超探头探入的探入单元。其中,透明气囊包括表层气囊以及设置在该表层气囊底端中间区域的底托气囊;充气后,底托气囊厚度小于所述表层气囊;探入单元设置在所述表层气囊上,位于底托气囊的左右两侧。
[0006]本技术中,压迫球起到压迫止血作用;透明气囊实现压迫球在穿刺点上的设置和固定:进行止血操作时,先将压迫球放入表层气囊底端与底托气囊形成的空间内,然后通过充气单元充气将铅球固定其内,而后将装置整体放置在穿刺点上并通过固定带进行固定,固定完毕后,继续对透明气囊进行充气,实现压力调节,同时使用超声引导腹股沟气囊压迫止血,通过超声确认并观察血流是否通畅,有效压迫的同时达到舒适度的提升。
[0007]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压迫球为重量分别为1kg和2kg的铅球。由于穿刺点止血压迫属于点接触压迫,在实现同等压迫力的情况下,铅球体积远小于沙袋,更利于气囊打气。此外,适用对象上,1kg重量适用于儿童、2kg重量适用于成年人。
[0008]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透明气囊中,表层气囊与底托气囊均呈椭圆形,底托气囊的长径与表层气囊的短径相当,有效将铅球托住,防止其从中滚出。
[0009]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底托气囊与表层气囊连通设置。
[0010]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探入单元为设置在表层气囊上的插入孔或设置在表层气囊下端面上的凹面。该插入孔或凹面作为B超探头的探入路径,对穿刺点附近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
[0011]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充气后,底托气囊厚度为表层气囊厚度的1/10~1/5。
[0012]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充气单元包括设置有充气头的充气管、设置有密封头的放气管以及设置有压力表安装头的压力监测管,分别实现充气、放气以及压力监测。
[0013]进一步,在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中,固定带共四根,对称设置在表层气囊上,处于对角位置的两根固定带游离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的子扣和母扣,实现压迫球在穿刺点上的固定。
[0014]技术的作用与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6]首先,采用铅球替代传统使用沙袋,其重量根据儿童、成年人可分为1kg和2kg。相对于沙袋,压迫球体积减小但重量不变,有利于压迫装置整体的体积降低,既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舒适度,又能一定程度方便患者进行大小便操作。
[0017]其次,透明气囊可视透明便于观察伤口情况,包括表层气囊以及设置在该表层气囊底端中间区域的底托气囊,方便压迫球安装;充气单元既能进行充放气又能实时进行压力监测,准确保证气囊充分充气达到压迫效果;探入单元能够让B超探头贴近皮肤,观察血流通过率,不压迫血管影响血流的情况下保证能够压迫止血;固定带可以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进行固定,保证松紧适宜,交叉固定不易滑落。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下列实施例不应看作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
[0021]根据图1,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100包括压迫球1、安装压迫球的透明气囊2,该透明气囊2上设置有充气单元3、固定带4以及用于B超探头探入的探入单元5。
[0022]压迫球1为铅球,重量规格分别为1kg和2kg,分别适用于儿童和成年人。由于穿刺点止血压迫属于点接触压迫,在实现同等压迫力的情况下,铅球体积远小于目前所用的沙袋体积,更利于气囊打气。
[0023]透明气囊2可视透明便于观察伤口情况,包括表层气囊21以及设置在该表层气囊底端中间区域的底托气囊22,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间用于安装压迫球1。为了实现压迫球的有效位置固定,同时不影响压迫球的压迫止血效果,本实施例中,表层气囊与底托气囊均呈椭圆形,底托气囊的长径与表层气囊的短径相当,有效将铅球托住,防止其从中滚出。底托气囊与表层气囊连通设置,充气后,底托气囊厚度为表层气囊厚度的1/10~1/5。
[0024]充气单元3包括设置有充气头的充气管31、设置有密封头的放气管32以及设置有压力表安装头的压力监测管33,分别实现充气、放气以及压力监测。充气管31上设置有充气气囊,进行手动充气;放气管32根据穿刺点压迫止血情况以及B超的血流监测情况,在压力过大时,对透明气囊内的气压进行放气调节;压力监测管33与压力表连接,对透明气囊内的气压进行实时监测。
[0025]固定带4共四根,对称设置在表层气囊上,处于对角位置的两根固定带游离端分别设置有魔术贴的子扣和母扣,实现压迫球在穿刺点上的固定。
[0026]探入单元5设置在表层气囊上,位于底托气囊的左右两侧。其结构形式为两种,一种为图1所示的设置在表层气囊下端面上的凹面51,透明气囊充气后,其左右两部分下端分别形成凹面;另一种形式如图2所示,为设置在表层气囊上的插入孔52,透明气囊充气后,其左右两部分下端分别形成一个插入孔。该插入孔或凹面作为B超探头的探入路径,对穿刺点附近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
[0027]本实施例中,压迫球起到压迫止血作用;透明气囊实现压迫球在穿刺点上的设置和固定。进行止血操作时,先将压迫球放入表层气囊底端与底托气囊形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迫球以及安装所述压迫球的透明气囊,所述透明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单元、固定带以及用于B超探头探入的探入单元,其中,所述透明气囊包括表层气囊以及设置在该表层气囊底端中间区域的底托气囊;充气后,所述底托气囊厚度小于所述表层气囊,所述探入单元设置在所述表层气囊上,位于所述底托气囊的左右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压迫球为重量分别为1kg和2kg的铅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透明气囊中,所述表层气囊与所述底托气囊均呈椭圆形,所述底托气囊的长径与所述表层气囊的短径相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腹股沟穿刺压迫止血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斯旖成咏殷敏毅秦金保叶开创仇鹏王妍婕傅彦丁昂昂李维敏陆信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