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989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53
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包括顶封板、第一支撑板、支撑杆、转接组件、左侧封板、第四支撑板、右侧封板、第六支撑板、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第一支撑板两端面设置第二支撑板;支撑杆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支撑杆上设置第三支撑板;左侧封板与第三支撑板转动连接;右侧封板与第五支撑板转动连接;前侧封板以及后侧封板均与第六支撑板转动连接;L形板平行于前侧封板的一段配合插入U型板上的U形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能起到隔热防护作用,且通过设置隔热层和L形板配合插入U型板内的结构,提高密封效果,同时能够进行折叠。同时能够进行折叠。同时能够进行折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隔热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各行各业当中都会有加热装置,为了将热源隔绝开,防止行人触碰导致烫伤,通常会在热源外部设置隔热防护结构,隔热防护结构通常为方形箱体结构,将热源直接罩住,但现有的隔热防护结构结构固定,无法折叠收纳,导致体积较大,转移不便,有的隔热防护结构通过多组拼接板相互拼接安装来实现可拆卸功能,但此类结构在安装和拆卸步骤上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且板与板之间直接简单接触,容易造成热气外泄,使密封隔热效果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技术目的
[0004]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通过顶封板、左侧封板、右侧封板、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对热源进行有效隔离,起到隔热防护作用,且通过设置隔热层和L形板配合插入U型板内的结构,提高密封效果,从而提高隔热效果,同时能够进行折叠,有效减小占用空间,便于位置转移,折叠和重新展开操作简单方便,不存在较多的安装和拆卸步骤,省时省力。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包括顶封板、第一支撑板、支撑杆、转接组件、左侧封板、第四支撑板、右侧封板、第六支撑板、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
[0007]第一支撑板纵向设置在顶封板上,第一支撑板位于顶封板左端,第一支撑板前后两端面上均竖直设置第二支撑板;支撑杆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支撑杆水平设置,支撑杆上纵向设置第三支撑板;左侧封板通过转接组件与第三支撑板转动连接,左侧封板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左侧封板与顶封板左侧面贴合;第四支撑板沿横向滑动设置在顶封板上,第四支撑板纵向设置,第四支撑板位于顶封板右端,第四支撑板背向第一支撑板的端面上纵向设置第五支撑板;右侧封板通过转接组件与第五支撑板转动连接,右侧封板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或顺时针,右侧封板与顶封板右侧面贴合;第六支撑板横向设置在顶封板底部,第六支撑板位于顶封板前端;前侧封板顶部通过多组转接组件与第六支撑板转动连接,前侧封板转动方向为顶封板的前后方向;后侧封板顶部通过多组转接组件与顶封板底部转动连接,后侧封板与前侧封板转动方向相同;左侧封板、右侧封板、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下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相对的端面左右两侧均设置竖直的L形板,左侧封板和右侧封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两组竖直的U型板,L形板平行于前侧封板的一段配合插入U型板上的U形槽内;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隔热层,左侧封板和右侧封板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隔热层。
[0008]优选的,左侧封板上设置检修门,检修门外侧面上设置把手。
[0009]优选的,顶封板前端底部设置横向竖直的前侧挡板,前侧挡板后侧面与前侧封板
贴合。
[0010]优选的,顶封板后端底部设置横向竖直的后侧挡板,后侧挡板的前侧面与后侧封板贴合。
[0011]优选的,前侧封板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封板以及右侧封板贴合,后侧封板左右两端分别与左侧封板以及右侧封板贴合。
[0012]优选的,第四支撑板朝向第一支撑板的端面上沿横向水平设置螺杆,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供螺杆穿过的通孔。
[0013]优选的,右侧封板背向左侧封板的端面上设置第七支撑板,第七支撑板远离右侧封板的端部设置竖直的第八支撑板,第八支撑板纵向设置。
[0014]优选的,还包括螺栓;后侧挡板上开设与螺栓配合的螺纹孔,螺栓水平纵向设置。
[001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顶封板、左侧封板、右侧封板、前侧封板和后侧封板对热源进行有效隔离,起到隔热防护作用,且通过设置隔热层和L形板配合插入U型板内的结构,提高密封效果,从而提高隔热效果,同时能够进行折叠,有效减小占用空间,便于位置转移,折叠和重新展开操作简单方便,不存在较多的安装和拆卸步骤,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隔热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隔热防护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隔热防护结构的E

E剖视图。
[0019]附图标记:1、顶封板;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支撑杆;5、第三支撑板;6、转接组件;7、左侧封板;8、检修门;9、把手;10、第四支撑板;11、第五支撑板;12、右侧封板;13、L形板;14、U型板;15、前侧挡板;16、第六支撑板;17、前侧封板;18、后侧挡板;19、后侧封板;20、螺栓;21、螺杆;22、通孔;23、第七支撑板;24、第八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1]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包括顶封板1、第一支撑板2、支撑杆4、转接组件6、左侧封板7、第四支撑板10、右侧封板12、第六支撑板16、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
[0022]第一支撑板2纵向设置在顶封板1上,第一支撑板2位于顶封板1左端,第一支撑板2前后两端面上均竖直设置第二支撑板3;支撑杆4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支撑板3转动连接,支撑杆4水平设置,支撑杆4上纵向设置第三支撑板5;左侧封板7通过转接组件6与第三支撑板5转动连接,左侧封板7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左侧封板7与顶封板1左侧面贴合;第四支撑板10沿横向滑动设置在顶封板1上,第四支撑板10纵向设置,第四支撑板10位于顶封板1右端,第四支撑板10背向第一支撑板2的端面上纵向设置第五支撑板11;右侧封板12通过
转接组件6与第五支撑板11转动连接,右侧封板12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或顺时针,右侧封板12与顶封板1右侧面贴合;第六支撑板16横向设置在顶封板1底部,第六支撑板16位于顶封板1前端;前侧封板17顶部通过多组转接组件6与第六支撑板16转动连接,前侧封板17转动方向为顶封板1的前后方向;后侧封板19顶部通过多组转接组件6与顶封板1底部转动连接,后侧封板19与前侧封板17转动方向相同;左侧封板7、右侧封板12、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下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相对的端面左右两侧均设置竖直的L形板13,左侧封板7和右侧封板12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两组竖直的U型板14,L形板13平行于前侧封板17的一段配合插入U型板14上的U形槽内;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隔热层,左侧封板7和右侧封板12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隔热层。
[0023]本技术中,左侧封板7、右侧封板12、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均与地面固定连接,通过顶封板1、左侧封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隔热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封板(1)、第一支撑板(2)、支撑杆(4)、转接组件(6)、左侧封板(7)、第四支撑板(10)、右侧封板(12)、第六支撑板(16)、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第一支撑板(2)纵向设置在顶封板(1)上,第一支撑板(2)位于顶封板(1)左端,第一支撑板(2)前后两端面上均竖直设置第二支撑板(3);支撑杆(4)两端分别与两组第二支撑板(3)转动连接,支撑杆(4)水平设置,支撑杆(4)上纵向设置第三支撑板(5);左侧封板(7)通过转接组件(6)与第三支撑板(5)转动连接,左侧封板(7)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左侧封板(7)与顶封板(1)左侧面贴合;第四支撑板(10)沿横向滑动设置在顶封板(1)上,第四支撑板(10)纵向设置,第四支撑板(10)位于顶封板(1)右端,第四支撑板(10)背向第一支撑板(2)的端面上纵向设置第五支撑板(11);右侧封板(12)通过转接组件(6)与第五支撑板(11)转动连接,右侧封板(12)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或顺时针,右侧封板(12)与顶封板(1)右侧面贴合;第六支撑板(16)横向设置在顶封板(1)底部,第六支撑板(16)位于顶封板(1)前端;前侧封板(17)顶部通过多组转接组件(6)与第六支撑板(16)转动连接,前侧封板(17)转动方向为顶封板(1)的前后方向;后侧封板(19)顶部通过多组转接组件(6)与顶封板(1)底部转动连接,后侧封板(19)与前侧封板(17)转动方向相同;左侧封板(7)、右侧封板(12)、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下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前侧封板(17)和后侧封板(19)相对的端面左右两侧均设置竖直的L形板(13),左侧封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兆远任进良田帅辉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原始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