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配接且可沿所述第二连接器在长度方向上滑移,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壁、自所述底壁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及位于一对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延伸的一对彼此间隔设置的引导肋,所述底壁、侧壁及所述引导肋围设形成收容槽以收容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令所述引导面滑行于所述引导肋以供所述第一连接器在底壁的长度方向滑行,所述对接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接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接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其组合
[0001]本技术有关一种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第二连接器滑移并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器的不同位置的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配接后,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彼此对接位置固定,第二连接器无法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调节对接位置。如此而言,无法满足使用者需变换不同插接位置的使用需求。
[0003]是以,有必要对现有连接器组合进行改进以克服该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二连接器能够相对第一连接器调节对接位置的连接器组合。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一来实现:一种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对接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遮蔽外壳及位于所述遮蔽外壳与所述绝缘体之间的与所述对接端子相连的线缆,所述遮蔽外壳包括一对侧壳及将一对所述侧壳的上端相连的顶壳,所述顶壳与一对所述侧壳形成收容所述绝缘体与线缆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下方的基部,其具有相对的上下表面,所述线缆位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及所述顶壳的下表面之间,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部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一端延伸形成的突伸出基部下表面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焊接于所述线缆的焊接部。
[0006]进一步,所述绝缘体包括供所述焊脚伸出架靠的第一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基部后端的且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二基部及位于所述第二基部后端的外径小于第二基部的第三基部,所述遮蔽外壳还具有自所述顶壳前端延伸出的抵持于所述第一基部的上方的抵持部及位于所述侧壳的前端向外延伸的扣持所述第二基部的两侧的固持脚。
[0007]进一步,所述对接部暴露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下表面,所述基部下表面设置有从所述下表面一侧贯穿所述基部的固持所述对接端子的开槽及自所述基部的前表面贯穿所述基部的前后表面的与所述开槽连通的通槽,所述固持部从所述通槽的前端往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脚。
[0008]进一步,所述线缆包括覆盖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的第一覆盖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覆盖部后端的覆盖所述第三基部的第二覆盖部,所述焊脚抵接于所述第一覆盖部的前端,所述遮蔽外壳压制抵持于所述线缆。
[0009]进一步,所述基部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基部的前端的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架靠部,所述架靠部与所述第一覆盖部之间形成一收容所述焊脚的空间。
[0010]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二来实现:一种与上述的第一连接器配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
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壁、自所述底壁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及位于一对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延伸的一对彼此间隔设置的引导肋,所述底壁、侧壁及所述引导肋围设形成收容槽以收容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令所述引导面滑行于所述引导肋以供所述第一连接器在底壁的长度方向滑行,所述对接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0011]进一步,所述侧壁包括位于前方的第一侧壁及位于第一侧壁后方的第二侧壁,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一将一对所述引导肋连接的间隔肋,所述间隔肋将所述侧壁分为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间隔肋的上表面与所述引导肋齐平,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以使得所述收容槽的部分足以令所述第一连接器滑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所述底壁的埋设于所述间隔肋下方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出所述间隔肋的焊接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的位于所述收容槽的接触部,所述间隔肋与所述第一侧壁及部分所述引导肋围设形成一焊接空间以容纳所述焊接部。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引导面滑行于所述引导肋,所述抵持部的前端抵持于所述间隔肋的后端。
[0013]进一步,所述引导肋与所述侧壁围设的空间内设置有降低所述引导面在所述引导肋内滑移时阻尼变化的控制部件。
[001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三来实现:一种连接器组合,所述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二连接器及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配接的且可沿所述第二连接器在长度方向上滑移的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对接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遮蔽外壳及位于所述遮蔽外壳与所述绝缘体之间的与所述对接端子相连的线缆,所述遮蔽外壳包括一对侧壳及将一对所述侧壳的上端相连的顶壳,所述顶壳与一对所述侧壳形成收容所述绝缘体与线缆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下方的基部,其具有相对的上下表面,所述线缆位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及所述顶壳的下表面之间,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部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一端延伸形成的突伸出基部下表面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焊接于所述线缆的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壁、自所述底壁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及位于一对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延伸的一对彼此间隔设置的引导肋,所述底壁、侧壁及所述引导肋围设形成收容槽以收容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令所述顶壳滑行于所述引导肋以供所述第一连接器在底壁的长度方向滑行,所述对接部接触于所述接触部在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所述遮蔽壳体包覆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其他部分及第一连接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连接器组合中,第二连接器利用设置于遮蔽壳体侧壁的上端的引导肋配合于第一连接器遮蔽外壳的顶壳,使得第二连接器能够滑移并电性配合于第一连接器的不同位置,并且由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遮蔽壳体从上至下包覆所述连接器组合的其他部分,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使得所述连接器组合具有良好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第一连接器装配于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中第二连接器的外壳自所述连接器组合分离的立体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第一连接器滑移配合于第二连接器大致后段的立体图。
[0019]图4是图3中第二连接器的外壳自所述连接器组合分离的立体图。
[0020]图5是本技术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7是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8是图7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24]图9是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5]图10是图9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26]图11是图1中沿A
‑
A线的剖视图。
[002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0028]【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29]连接器组合
ꢀꢀꢀꢀ
1000
ꢀꢀꢀꢀꢀꢀꢀꢀꢀꢀꢀ
第二连接器 100
[0030]绝缘本体
ꢀꢀꢀꢀꢀꢀ1ꢀꢀꢀꢀꢀꢀꢀꢀꢀꢀꢀꢀꢀꢀ
底壁
ꢀꢀꢀꢀꢀꢀꢀ
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对接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体的遮蔽外壳及位于所述遮蔽外壳与所述绝缘体之间的与所述对接端子相连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外壳包括一对侧壳及将一对所述侧壳的上端相连的顶壳,所述顶壳与一对所述侧壳形成收容所述绝缘体与线缆的收容空间,所述绝缘体具有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下方的基部,其具有相对的上下表面,所述线缆位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及所述顶壳的下表面之间,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部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一端延伸形成的突伸出基部下表面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形成的焊接于所述线缆的焊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括供所述焊脚伸出架靠的第一基部、位于所述第一基部后端的且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二基部及位于所述第二基部后端的外径小于第二基部的第三基部,所述遮蔽外壳还具有自所述顶壳前端延伸出的抵持于所述第一基部的上方的抵持部、对应所述侧壳的两侧形成具有圆滑过渡面的引导面及位于所述侧壳的前端向外延伸的扣持所述第二基部的两侧的固持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暴露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下表面,所述基部下表面设置有从所述下表面一侧贯穿所述基部的固持所述对接端子的开槽及自所述基部的前表面贯穿所述基部的前后表面的与所述开槽连通的通槽,所述固持部从所述通槽的前端往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覆盖于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的第一覆盖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覆盖部后端的覆盖所述第三基部的第二覆盖部,所述焊脚抵接于所述第一覆盖部的前端,所述遮蔽外壳压制抵持于所述线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还具有自所述第一基部的前端的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一对架靠部,所述架靠部与所述第一覆盖部之间形成一收容所述焊脚的空间。6.一种与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连接器配接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壁、自所述底壁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及位于一对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延伸的一对彼此间隔设置的引导肋以及连接一对所述引导肋及所述侧壁及底壁的一间隔肋,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所述底壁的埋设于所述间隔肋下方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出所述间隔肋的焊接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的接触部,所述底壁、侧壁及所述引导肋围设形成收容槽以收容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王锐,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