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5722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在含有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的粉末中加入碳黑粉末,并于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分散剂,使碳黑成分均匀地混合于所形成的抗静电涂布溶液中,再将抗静电涂布溶液均匀地涂布在资讯显示器的显示面板表面上,形成抗静电涂布层,通过调整该碳黑成分的添加量,有效调整该显示面板上各位置穿透率的均匀性,实现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功效。(*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尤指一种在含铟锡氧化物(以下简称ITO)成分的抗静电涂布层的溶液中加入碳黑,通过调整碳黑的添加量,有效调整资讯显示器的显示面板表面上,所形成的抗静电涂布层的导电特性,及整个显示面板的穿透率。众所周知,一般视讯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CRT)表面的反射光强度,约为入射光的4-8%,该反射光对于长时间的使用者而言,极易造成眼睛疲劳伤害,且会降低视讯显示器上应有的解析度及颜色对比,此外,在现今日趋普及的高解晰度及高画质显示器中,由于其驱动电压一般均高达25KV,极易于显示器表面上形成静电压,导致大气中微尘粒子吸附在其表面,破壤了显示器的画质,且在低湿渡区域内使用该种显示器时,亦容易令使用者遭受电击。故一般为解决上述问题,使视讯显示器符合相关的品质要求,均会在阴极射线管的显示面板外壁表面上,进行抗眩光、抗反射及抗静电等的表面处理,通过涂布多数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以有效减少光源反射作用对视讯影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大幅降低其上所累积的静电压。近年来,由于消费大众对显示器的影像画质要求日渐提高,视讯显示器的业者莫不朝着以设计制造出更高品质及水准的显示器为目标,因此,视讯显示器的抗静电及抗反射效果的好坏,即成为评鉴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制作阴极射线管时,所使用的抗反射及抗静电处理,一般用喷涂、旋转式涂布或离子溅镀方式,将含有锑锡氧化物(以下简称ATO,如二氧化锡锑Sb-SnO2)或铟锡氧化物(以下简称ITO,如二氧化锡-三氧化二铟组合物In2O3-SnO2)成分的抗静电涂布溶液,涂布在阴极射线管上呈曲面的显示面板的外表面,以形成一抗静电涂层,再于抗静电涂层上涂布含有二氧化硅(如硅质凝胶)的成分的抗反射涂布溶液,形成抗反射涂层,以实现抗静电及抗反射的效果。为改善阴极射线管的可视角度及外观造型,现在已将呈曲面状的显示面板设计成平面直角状,颇受消费者喜爱。常用的阴极射线管的结构如附图说明图1-图3所示,图1所示为现今广泛使用的平面直角阴极射线管示意图,其显示面板上位于中央位置的玻璃较其周边位置的玻璃为薄,导致其中央位置玻璃的穿透率为80%,而周边位置玻璃的穿透率仅为68%,为使平面状阴极射线管的整体显示面板具有较均匀的穿透率,一般是通过降低整个显示面板的穿透率的方法,大约将穿透率降低至50%,以缩小显示面板上中央与周边位置间玻璃穿透率的差距比,使显示面板呈现更均匀的整体画面。图2所示为一般传统的彩色阴极射线管10的纵剖面示意图,主要包括一密封的玻璃管体12,该玻璃管体12设有玻璃面板14、管颈部18及中间漏斗部16,该玻璃面板14的内壁表面涂布荧光层24,该荧光层24包括多数个可分别散发荧光的荧光单元241,该密封玻璃管体12的管颈部18内设有多数个呈直线排列的电子枪20,用以产生三色电子束22,电子束22经一磁偏扫轭的控制,沿水平及垂直方向偏折,并聚焦于该荧光层24上,当该彩色阴极射线管10产生的三色电子束聚焦在该玻璃面板14内壁表面上的各荧光单元241时,该荧光单元241将散发出有色光,以在该玻璃面板14上显示视讯影像。图3所示为传统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应用于彩色阴极射线管的显示面板上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该玻璃面板40的内壁表面涂层有一荧光层42,其外壁表面涂布有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44。该荧光层42是由多数个彼此间隔且呈点状或带状分布的荧光单元组成。该涂层44包含内层的抗静电涂层46及外层的抗反射涂层48,该抗静电涂层46的表面设有一导电元件50,通过该导电元件50将该玻璃面板40连接至接地端,以有效去除该玻璃面板40外壁表面所累积的静电荷;该抗反射涂层48是用以减少该玻璃面板40外壁表面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使该玻璃面板40上呈现更清晰的视讯影像。目前在平面直角状阴极射线管面板上所使用的涂层方式为例,除了利用离子溅镀方式,将含有锑锡氧化物、钛金属及氮化钛成分的材料涂布在显示面板上外,大都是利用含有银钯或银金成分的导电材料的抗静电涂层,通过旋转式涂布法,将其喷涂在显示面板上,以降低整个面板的穿透率,进而缩小中央与周边位置间玻璃穿透率的差距比,其主要缺陷在于由于使用贵金属,其制作成本相当昂贵,不适合于广泛的应用。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人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创造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是通过调整碳黑的添加量,以有效调整该整个显示面板上穿透率的均匀性,或利用碳黑的超优导电度特性,以增强抗静电涂涂布溶液中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的导电效果,达到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在资讯显示器上依次形成含有铟锡氧化物的抗静电和抗反射涂层,其特征在于在该含有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粉末中加入碳黑粉末,并于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分散剂,使二者均匀混合调制成浓缩药液,再于该浓缩药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溶剂加以稀释,使该碳黑成分均匀地混合于所形成的抗静电涂布溶液中,再将该抗静电涂布溶液均匀地涂布在资讯显示器的显示面板表面上,形成抗静电涂布层,通过调整该碳黑成分的添加量,有效调整该显示面板上各位置穿透率的均匀性。该抗静电涂层上涂布含有二氧化硅成分的溶液,形成具有抗反射率的二氧化硅薄膜。该碳黑占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的粉末的重量百分比在10-50%的范围之间。该分散剂的添加量占该浓缩药液中该碳黑的重量百分比在5-200%的范围之间。该分散剂为阴离子型的高分子结构分散剂、含有多元羧化物成分的分散剂或含有聚苯乙烯磺化物成分的分散剂。该抗静电涂层的厚度在50-500nm范围之内。该二氧化硅薄膜的厚度在50-500nm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通过调整碳黑的添加量,以有效调整该整个显示面板上穿透率的均匀性,实现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功效。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图1是传统平面彩色阴极射线管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传统彩色阴极射线管的纵剖面示意图;图3是传统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应用于彩色阴极射线管的显示面板上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应用于彩色阴极射线管的显示面板上的局部剖面示意参阅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是在含有铟锡氧化物导电材料的粉末中,加入碳黑粉末,其中所添加的碳黑占铟锡氧化物导电粉末的重量百分比为10-50%,视实际需要,可在上述范围内任意变化,该二涂布材料混合后,可于其中填加一定比例的分散剂,令二者均匀混合调制成浓缩药液,再于该浓缩药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溶剂加以稀释,以令该碳黑与铟锡氧化物导电粉末能均匀地混合于所形成的一抗静电涂布溶液中。在本专利技术中,该药液溶剂可为甲醇、乙醇、丙醇或丁醇等含有OH结构的有机溶剂、或水、醚类及酮等溶剂,通过由溶剂使碳黑与ITO导电粉末均匀混合,而调制成所需的抗静电涂布溶液。该分散剂可为阴离子型的高分子分散剂,如多元羧化物及聚苯乙烯磺化物,其添加量与该浓缩药液中碳黑的重量百分比,约在5~200%的范围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中,该抗静电涂布溶液中的各成分均匀混合后,可采用喷涂或旋转式涂布方式,将该抗静电涂布溶液均匀地涂布在彩色阴极射线管的显示面板40表面上,以形成一抗静电涂布层46’,通过调整碳黑成分的添加量,以有效调整显示面板40上各位置的穿透率,轻易获得一低成本且具有均匀穿透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包括在资讯显示器上依次形成含有铟锡氧化物的抗静电和抗反射涂层,其特征在于:在该含有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粉末中加入碳黑粉末,并于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分散剂,使二者均匀混合调制成浓缩药液,再于该浓缩药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溶剂加以稀释,使该碳黑成分均匀地混合于所形成的抗静电涂布溶液中,再将该抗静电涂布溶液均匀地涂布在资讯显示器的显示面板表面上,形成抗静电涂布层,通过调整该碳黑成分的添加量,有效调整该显示面板上各位置穿透率的均匀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包括在资讯显示器上依次形成含有铟锡氧化物的抗静电和抗反射涂层,其特征在于在该含有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粉末中加入碳黑粉末,并于其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分散剂,使二者均匀混合调制成浓缩药液,再于该浓缩药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溶剂加以稀释,使该碳黑成分均匀地混合于所形成的抗静电涂布溶液中,再将该抗静电涂布溶液均匀地涂布在资讯显示器的显示面板表面上,形成抗静电涂布层,通过调整该碳黑成分的添加量,有效调整该显示面板上各位置穿透率的均匀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抗静电涂层上涂布含有二氧化硅成分的溶液,形成具有抗反射率的二氧化硅薄膜。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在资讯显示器上形成抗静电及抗反射涂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碳黑占该铟锡氧化物的导电材料粉末的重量百分比在10-50%的范围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俊民王国柱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