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6764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顶面左侧和顶面右侧均固定插接有投药管,所述投药管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且转轴贯穿投药管顶面并延伸至投药管内部,且转轴表面通过轴承与投药管顶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块,所述第一导流块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投药管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块。在使用中实现了便于在氯化铜再生反应中对盐酸和氧化剂投放量进行准确控制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反应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达到了便于使投放的盐酸和氧化剂与蚀刻液快速混合的目标,有效保障了氯化铜再生反应效率,实用性较好。实用性较好。实用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上料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印刷电路板蚀刻过程中,蚀刻液中总铜和一价铜离子浓度增加,将会造成蚀刻能力逐渐下降。为保持理想的刻蚀能力,通常做法是对一部分蚀刻液进行化学再生,即向蚀刻液中添加化学氧化剂将一价铜氧化为二价铜。氯化铜再生反应是指对已经经过蚀刻的氯化铜浓度不达标的蚀刻液进行氯化铜再生,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Cl2+Cu

2CuCl,再生反应原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Cl+2HCl+H2O2→
2CuCl2+2H2O。
[0003]传统的氯化铜再生反应过程中大多通过人工手动投放盐酸和氧化剂,人工投放费时费力,且难以对投放量进行准确控制,难以使投放的盐酸和氧化剂与蚀刻液快速混合,严重影响氯化铜再生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解决了难以对投放量进行准确控制,难以使投放的盐酸和氧化剂与蚀刻液快速混合,导致氯化铜再生反应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顶面左侧和顶面右侧均固定插接有投药管,所述投药管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且转轴贯穿投药管顶面并延伸至投药管内部,且转轴表面通过轴承与投药管顶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块,所述第一导流块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投药管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块,且第二导流块顶面与第一导流块底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块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投药管侧壁固定插接有第一进料管,所述投药管内壁顶部设有超声波液位传感器,所述投药管正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且显示屏与超声波液位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反应箱顶面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机轴,且电机轴贯穿反应箱顶部并延伸至反应箱内部,所述电机轴表面转动连接有轴承座,且轴承座与反应箱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轴表面底部固定连接有搅拌叶片,所述反应箱左侧壁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所述反应箱底面固定插接有出料管,所述反应箱底面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0007]优选的,所述电机轴表面通过轴承与反应箱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片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搅拌叶片以电机轴为对称轴呈中心对称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均为圆形通孔且规格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出料管内部嵌设有阀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该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通过第一进料管分别向左侧和右侧的投药管内部投入盐酸和双氧水,通过第一电机驱动转轴和第一导流块转动,使得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对位,即可将盐酸和双氧水投入反应箱内部,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电机轴和搅拌叶片转动,从而加快混合,通过显示屏实时观察投药管内部液面(即投药量)变化,通过第一电机驱动转轴反向转动,即可使得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不再对位,即可停止加药,在使用中实现了便于在氯化铜再生反应中对盐酸和氧化剂投放量进行准确控制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反应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达到了便于使投放的盐酸和氧化剂与蚀刻液快速混合的目标,有效保障了氯化铜再生反应效率,实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剖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图。
[0015]图中:1反应箱、2投药管、3第一电机、4转轴、5第一导流块、 6第一导流孔、7第二导流块、8第二导流孔、9第一进料管、10超声波液位传感器、11显示屏、12第二电机、13电机轴、14轴承座、 15搅拌叶片、16第二进料管、17出料管、18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包括反应箱1,反应箱1顶面左侧和顶面右侧均固定插接有投药管2,投药管2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4,且转轴4贯穿投药管2顶面并延伸至投药管2内部,且转轴 4表面通过轴承与投药管2顶部转动连接,转轴4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块5,第一导流块5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一导流孔6,投药管2 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块7,且第二导流块7顶面与第一导流块5底面转动连接,第二导流块7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二导流孔8,第一导流孔6和第二导流孔8均为圆形通孔且规格相同,投药管2侧壁固定插接有第一进料管9,投药管2内壁顶部设有超声波液位传感器 10,投药管2正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11,且显示屏11与超声波液位传感器10电性连接,超声波液位传感器10实时监测投药管2内部液面高度并通过显示屏11实时显示,从而便于操作者实时观察液面变化,从而便于对投药量进行控制,反应箱1顶面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机轴13,且电机轴13贯穿反应箱1顶部并延伸至反应箱1内部,电机轴13表面通过轴承与反应箱1转动连接,电机轴13表面转动连接有轴承座14,且轴承座 14与反应箱1内壁固定连接,电机轴13表面底部固定连接有搅拌叶片15,搅拌叶片15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搅拌叶片15以电机轴13 为对称轴呈中心对称分布,通过设置三个搅拌叶片15,使得对混合溶液搅拌更加快速,反应箱1左侧壁固定插接有第二进料管16,反应箱1底面固定插接有出料管17,出料管17内部嵌设有阀门,通过嵌设阀门,便于对出料流量进行控制,反应箱1底面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
18,该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通过第一进料管9分别向左侧和右侧的投药管2内部投入盐酸和双氧水,通过第一电机3驱动转轴4和第一导流块5转动,使得第一导流孔6和第二导流孔8对位,即可将盐酸和双氧水投入反应箱1内部,通过第二电机12驱动电机轴13和搅拌叶片15转动,从而加快混合,通过显示屏11实时观察投药管2内部液面(即投药量)变化,通过第一电机 3驱动转轴4反向转动,即可使得第一导流孔6和第二导流孔8不再对位,即可停止加药,在使用中实现了便于在氯化铜再生反应中对盐酸和氧化剂投放量进行准确控制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反应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达到了便于使投放的盐酸和氧化剂与蚀刻液快速混合的目标,有效保障了氯化铜再生反应效率,实用性较好。
[0018]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0019]在使用时:该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氯化铜再生反应用自动投药装置,包括反应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箱(1)顶面左侧和顶面右侧均固定插接有投药管(2),所述投药管(2)顶面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3),所述第一电机(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轴(4),且转轴(4)贯穿投药管(2)顶面并延伸至投药管(2)内部,且转轴(4)表面通过轴承与投药管(2)顶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4)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流块(5),所述第一导流块(5)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一导流孔(6),所述投药管(2)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流块(7),且第二导流块(7)顶面与第一导流块(5)底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流块(7)顶面贯通开设有第二导流孔(8),所述投药管(2)侧壁固定插接有第一进料管(9),所述投药管(2)内壁顶部设有超声波液位传感器(10),所述投药管(2)正面固定安装有显示屏(11),且显示屏(11)与超声波液位传感器(10)电性连接,所述反应箱(1)顶面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2),所述第二电机(1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电机轴(13),且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中平管霞金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承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