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挖刀及具有其的成槽机。一种超挖刀,包括:主体结构和与所述主体结构可拆卸连接的刀头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主体骨架与主体背板,所述主体骨架与所述主体背板呈“山”形连接;所述刀头结构包括刀头主骨架和刀刃;所述刀头主骨架与所述主体骨架连接,所述刀头主骨架内设有刀头内骨架,所述刀刃从上至下包括抹面刀头、成斜梯设置的倾斜刀片列和斗齿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成槽机,包括成槽机抓斗和与成槽机抓斗连接的超挖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超挖刀可以预先将错台处土方进行清理,从而降低连接副浇筑时土方塌陷的可能性,提高错台地连墙连接处施工质量,降低连接处因土方塌陷导致的地墙质量原因引起的渗漏事故的概率。漏事故的概率。漏事故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挖刀及具有其的成槽机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掘进设备领域,涉及一种超挖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成槽机的超挖刀及具有其的成槽机。
技术介绍
[0002]地下连续墙是基础工程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地下连续墙建造是基础工程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
[0003]成槽机是施工地下连续墙时由地表向下开挖成槽的机械装备。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建设工程中应用。作业时,根据地层条件和工程设计在土层或岩体开挖成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槽形空。放置钢筋笼和灌注混凝土而形成地下连续墙体。成墙厚度可为400~1500毫米,一次施工成墙长度可为2500~2700毫米。如图9所示,在地连墙施工建造中,常遇到相邻地墙尺寸宽度不同,变截面处出现错台现象。图中,地墙A和地墙B的尺寸宽度不同,在变截面出现错台现象。错台区C土方无法清理及挖掘。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地墙A和地墙B错台后,错台区C会存在无法一次性挖掘土体,该部分土体在工字钢3和钢筋笼4下放后无法进行挖掘清理,浇筑连接幅时若发生土方塌陷,将严重影响连接幅地连墙施工质量,间接影响地连墙的隔水性,对以后的基坑土方开挖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挖刀,其结构简单,便于将地连墙错台处土方进行清理,从而降低连接副浇筑时土方塌陷的可能性,提高错台地连墙连接处施工质量,降低连接处因土方塌陷导致的地墙质量原因引起的渗漏事故的概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超挖刀,包括:主体结构和与所述主体结构可拆卸连接的刀头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主体骨架与主体背板,所述主体骨架与所述主体背板呈“山”形连接;所述刀头结构包括刀头主骨架和刀刃;所述刀头主骨架与所述主体骨架连接,所述刀头主骨架内设有刀头内骨架,所述刀刃从上至下包括抹面刀头、成斜梯设置的倾斜刀片列和斗齿结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骨架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第三钢板;所述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第三钢板平行等距设置,且所述第二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板和第三钢板之间。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一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翼板和第二连接翼板;所述第一连接翼板和所述第二连接翼板以设定的间距对称地焊接在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翼板和所述第二连接翼板分别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用来与成槽机连接的连接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刀头主骨架包括第一钢架、第二钢架、第三钢架和所述刀头内骨
架;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平行等距设置,所述第二钢架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之间;所述刀头内骨架包括至少两支架,所述至少两支架中的一支架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之间,所述至少两支架中的另一支架与所述斗齿结构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钢板、所述第二钢板和第三钢板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第三钢架之间的间距相同。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二面设置有第一主体安装吊耳,所述第三钢板的第二面设置有第二主体安装吊耳;所述第一主体安装吊耳和所述第二主体安装吊耳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主体安装吊耳和所述第二主体安装吊耳分别设置有安装吊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架的第一面设置有第一刀头安装吊耳,所述第三钢架的第一面设置有第二刀头安装吊耳。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板、所述第二钢板和所述第三钢板分别设置有至少两排高强螺栓,且所述第一钢板上的至少两排高强螺栓的位置与所述第三钢板上的至少两排高强螺栓的位置相对应。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分别设置有至少两排螺栓连接孔,所述第一钢架上的至少两排螺栓连接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三钢架上的至少两排螺栓连接孔的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上设置的螺栓连接孔与所述主体骨架的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第三钢板上设置的至少两排高强螺栓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钢板和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板和所述第二钢架以及所述第三钢板和所述第三钢架通过所述高强螺栓和所述螺栓连接孔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抹面刀头与所述刀头主骨架呈120
‑
150度角设置,所述倾斜刀片列与所述刀头主骨架呈30
‑
50度角设置,所述斗齿结构与所述刀头主骨架呈30
‑
50度角设置,且所述倾斜刀片列为钢刀片列,所述斗齿结构包括至少间隔排列的3个斗齿。
[0014]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成槽机,包括成槽机抓斗和与成槽机抓斗连接的本技术所提供的超挖刀。
[0015]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超挖刀可以预先将错台处土方进行清理,从而降低连接副浇筑时土方塌陷的可能性,提高错台地连墙连接处施工质量,降低连接处因土方塌陷导致的地墙质量原因引起的渗漏事故的概率。此外,本技术提供的超挖刀结构简单,超挖刀与成槽机为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实现超挖刀的更换;连接翼板之间的间距可依据现场成槽机抓斗尺寸设置;刀头结构和主体结构通过至少两排高强螺栓和螺栓连接孔连接,便于根据所需超挖土体尺寸来调整刀头结构的伸缩。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成槽机采用本技术提供的超挖刀,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可以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灵活调整超挖刀的尺寸,拆卸方便,使用灵活便捷,便于安装和维护,且工作稳定,可适用于多种现场施工情况。
[0017]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挖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主体结构的左视图。
[0020]图3为图1中主体结构的主视图。
[0021]图4为图1中主体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5为图1中刀头结构的左视图。
[0023]图6为图5中抹面刀头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4]图7为图1中刀头结构的主视图。
[0025]图8为图1中刀头结构的俯视图。
[0026]图9为地墙错台示意图。
[0027]图10为地墙错台不处理开挖示意图。
[0028]图11为地墙错台不处理开挖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成槽机的工作示意图。
[0030]图13为采用本技术提供的超挖刀超挖后的地墙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1超挖刀;11主体结构;111主体背板;112主体骨架;1121第一钢板;1122第二钢板;1123第三钢板;113、114主体安装吊耳;1131、1141安装吊孔;115连接翼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挖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和与所述主体结构可拆卸连接的刀头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主体骨架与主体背板,所述主体骨架与所述主体背板呈“山”形连接;所述刀头结构包括刀头主骨架和刀刃;所述刀头主骨架与所述主体骨架连接,所述刀头主骨架内设有刀头内骨架,所述刀刃从上至下包括抹面刀头、成斜梯设置的倾斜刀片列和斗齿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挖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骨架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第三钢板;所述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第三钢板平行等距设置,且所述第二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板和第三钢板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挖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一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翼板和第二连接翼板;所述第一连接翼板和所述第二连接翼板以设定的间距对称地焊接在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翼板和所述第二连接翼板分别对称设置有至少两个用来与成槽机连接的连接孔。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挖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主骨架包括第一钢架、第二钢架、第三钢架和所述刀头内骨架;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平行等距设置,所述第二钢架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之间;所述刀头内骨架包括至少两支架,所述至少两支架中的一支架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所述第三钢架之间,所述至少两支架中的另一支架与所述斗齿结构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钢板、所述第二钢板和第三钢板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钢架、所述第二钢架和第三钢架之间的间距相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挖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板的第二面设置有第一主体安装吊耳,所述第三钢板的第二面设置有第二主体安装吊耳;所述第一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艺川,史建设,鲁卓燕,李今波,江鹏飞,岑家全,陈明辉,傅珺,卢慧琴,
申请(专利权)人: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