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13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包括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并联谐振模块和线圈;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并联谐振模块与线圈连接,主控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后,控制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后将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入线圈;与现有技术相比,完全打破业内利用电阻发热的思维局限;将线圈缠绕存储有烟油的腔体外,向线圈内通入交流电后,利用该交流电产生的涡流对烟油加热,并实现雾化;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加热快,无接触,热利用效率高的优点,用户体验感更佳。用户体验感更佳。用户体验感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雾化器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一种以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供电驱动雾化器,透过加热油舱中的烟油,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产品;由于其可以替代香烟,起到为烟民戒烟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地均广受欢迎;现有的电子烟雾化器均是采用电阻发热雾化的方式,这种雾化方式存在加热慢、且需要接触烟油的缺点,用户体验感仍不佳的问题;因此业内亟需一种加热快,利用效率高的雾化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完全打破业内利用电阻发热的思维局限;将线圈缠绕存储有烟油的腔体外,再向线圈内通入交流电,利用该交流电产生的涡流对烟油加热,并实现雾化;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加热快,无接触,热利用效率高的优点,用户体验感更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包括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并联谐振模块和线圈;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并联谐振模块与线圈连接,主控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后,控制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后将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入线圈。
[0005]具体的方案,并联谐振电路包括开关电路、电容和并联的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与直流电源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电容连接,电容另一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与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源极与地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与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与地连接;且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后通过开关电路与地连接;主控模块与开关电路连接控制开关电路的通断;线圈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0006]具体的方案,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第一三级管的集电极与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点连接,发射极与直流电源连接,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主控模块连接,主控模块输入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导通。
[0007]具体的方案,线圈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之间还设有第一二极管,线圈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之间还设有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正极与线圈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正极与线圈连接。
[0008]具体的方案,电源模块还包括直流电源保护芯片和第三mos管,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直流电源保护芯片信号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保护芯片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三mos管的栅极
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漏极与地连接。
[0009]具体的方案,主控模块包括电压转换模块和主控芯片,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用于与直流电源连接,输出端用于与主控芯片的工作电源输入端连接,主控芯片的使能脚与并联谐振模块连接。
[0010]具体的方案,还包括指示模块,指示模块包括多条并接的指示电路,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和限流电阻;主控芯片还包括多个指示控制脚,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直流电源正极连接,负极通过限流电阻与指示控制脚连接。
[0011]具体的方案,还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充电管理模块包括type

c接口和充电管理芯片,type

c接口通过第三电感与充电管理芯片电源输入端连接,充电管理芯片充电端与直流电源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包括电源模块、主控模块、并联谐振模块和线圈;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并联谐振模块与线圈连接,主控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后,控制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后将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入线圈;与现有技术相比,完全打破业内利用电阻发热的思维局限;将线圈缠绕存储有烟油的腔体外,向线圈内通入交流电后,利用该交流电产生的涡流对烟油加热,并实现雾化;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加热快,无接触,热利用效率高的优点,用户体验感更佳。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模块构造关系方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并联谐振模块电路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线圈中电流随与时间关系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电源模块电路图;
[0017]图5为本技术的主控模块电路图;
[0018]图6为本技术的指示电路图;
[0019]图7为本技术的充电管理模块电路图。
[002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21]1、电源模块;2、并联谐振模块;3、线圈;4、主控模块;5、充电管理模块;Q4、第一MOS管;Q5、第二MOS管;C12、电容C;L2、第一电感;L3、第二电感;Q2、第一三极管;Q3、第二三极管;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U1、直流电源保护芯片;Q7、第三MOS管;U2、电压转换模块;U3、主控芯片;U4、充电管理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
[0023]如
技术介绍
所述,现有的雾化器均是采用阻发热雾化的方式,这种雾化方式存在加热慢、且需要接触烟油的缺点;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请参阅图1,其包括电源模块1、主控模块4、并联谐振模块和线圈3;电源模块1包括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并联谐振模块与线圈3连接,主控模块4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后,控制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后将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入线圈3。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完全打破业内利用电阻发热的思维局限;将线圈3缠绕存储有烟油的腔体外,向线圈3内通入交流电后,利用该交流电产生的涡流对烟油加热,并实现雾化;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加热快,无接触,热利用效率高的优点,用户体验感更佳。
[0025]请参阅图2,并联谐振电路2包括开关电路、电容C12和并联的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一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后与直流电源连接,第一电感L2的第二端与电容C12连接,电容C12另一端与第二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L2的第二端还与第一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Q4的源极与地连接,第二电感L3的第二端还与第二MOS管Q5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5的源极与地连接;且第一MOS管Q4与第二MOS管Q5的栅极连接后通过开关电路与地连接;主控模块4与开关电路连接控制开关电路的通断;线圈3两端(图中D、S点为线圈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感L2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
[0026]当开关电路导通时,第一MOS管Q4和第二MOS管Q5均导通,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包括电源模块和主控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并联谐振模块和线圈;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直流电源通过并联谐振模块与线圈连接,主控模块用于接收外部信号后,控制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并联谐振模块工作后将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通入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其特征在于,并联谐振电路包括开关电路、电容和并联的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后与直流电源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电容连接,电容另一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还与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源极与地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还与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与地连接;且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后通过开关电路与地连接;主控模块与开关电路连接控制开关电路的通断;线圈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其特征在于,开关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第一三级管的集电极与第一mos管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点连接,发射极与直流电源连接,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主控模块连接,主控模块输入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导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雾化器的涡流加热电路,其特征在于,线圈与第一电感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知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奥维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