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4910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包括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置换假体本体,置换假体本体的形态依据对侧(健侧)距骨表面的三维CT数据镜像获得或者通过无明显塌陷的患侧三维CT数据获得;置换假体本体的一面为平直结构的距骨接触面,置换假体本体的另一面为距骨体假体面,在距骨体假体面的前侧斜向下开设有若干组锁定螺钉孔,在距骨接触面中央斜向下设置至少一根距骨稳定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临床中距骨表面坏死但胫骨远端关节面无明显退变的临床应用问题,术中截骨准确、手术时间短、出血及损伤小。出血及损伤小。出血及损伤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


[0001]本技术涉及骨科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

技术介绍

[0002]距骨坏死在临床常见,最常见于距骨体部,其中部分患者,胫骨远端尚无明显退变或骨性关节炎形成,而是单纯的距骨穹窿部位出现缺血性坏死。对于此种情况,临床治疗选择范围有限。如果坏死较少,仅仅出现距骨囊变,或软骨下骨病变,区域性,局限性,可采用微骨折技术,关节镜下清创,钻孔,骨软骨移植等;如果退变集中在距骨穹窿的内侧或外侧,且存在胫骨远端力线异常,可考虑踝上截骨术,矫正力线,缓解压力。如果范围广泛,存在距骨体穹窿部位广泛坏死,退变,且出现穹窿部位部分塌陷,则治疗方案比较棘手,可以考虑置换术或融合术。
[0003]全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肯定。但需要对胫骨和距骨同时截骨,即使胫骨远端关节面无明显退变或骨关节炎形成。由于全踝关节置换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如感染、假体松动或疼痛残留,常需要翻修行踝关节融合术,但大量的骨缺损临床治疗非常棘手。而踝关节融合虽然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流选择之一,但是一旦踝关节融合,再更改为其他治疗方法的困难便非常大;踝关节融合后对患者临床功能影响较大,并且会加速临近关节的退变。
[0004]因此,仍以保留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方法作为首要选择。目前临床上有关于3D打印全距骨置换的文献和专利报道:
[0005]1.Taniguchi A,Takakura Y,Tanaka Y,Kurokawa H,Tomiwa K,Matsuda T,Kumai T,Sugimoto K.An Alumina Ceramic Total Talar Prosthesis for Osteonecrosis of the Talus[J].J Bone Joint Surg Am.2015;97(16):1348

53。
[0006]2.van der List JP,Sheng DL,Kleeblad LJ,et al.Outcomes of cementless unicompartmental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w.Knee.2016Dec 3.pii:S0968

0160(16)30176

4.doi:10.1016/j.knee.2016.10.010。
[0007]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870410A,一种距骨假体。
[0008]以上3D打印的全距骨假体适用于距骨完全性坏死,置换时会影响距舟关节和距下关节。但对于距骨前部(距舟关节)和下部(距下关节)均无退变且功能良好的患者,全距骨置换损伤大,且一旦手术,无挽回余地,后期如果失败,只能考虑大块植骨的胫跟融合术,对患者来说,将是灾难性后果。
[0009]目前尚无关于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距骨表面置换假体设计或应用的专利或者临床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提供一种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以解决目前临床中距骨表面坏死但
胫骨远端关节面无明显退变的临床应用问题。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12]一种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包括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置换假体本体,所述置换假体本体的形态依据对侧(健侧)距骨表面的三维CT数据镜像获得或者通过无明显塌陷的患侧三维CT数据获得;所述置换假体本体的一面为平直结构的距骨接触面,置换假体本体的另一面为距骨体假体面,在距骨体假体面的前侧斜向下开设有若干组锁定螺钉孔,在距骨接触面中央斜向下设置至少一根距骨稳定柱。
[0013]进一步的,所述锁定螺钉孔设置两组,锁定螺钉孔的孔径为3.5mm或4.0mm,锁定螺钉孔的中轴线与距骨接触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

60度。
[0014]进一步的,所述距骨稳定柱为圆柱形或变径圆柱形,其与置换假体本体一体成型,距骨稳定柱的中轴线与距骨接触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

60度。
[0015]进一步的,所述距骨稳定柱为圆柱形时,其直径为5.0mm或6.0mm。
[0016]进一步的,所述置换假体本体和距骨稳定柱由钛合金材质制成,距骨接触面和距骨稳定柱外表面设置有多孔结构的钛合金附着层,距骨体假体面表面设置有氮化钛涂层。
[0017]进一步的,所述多孔结构的孔隙率为60%。
[0018]进一步的,所述置换假体的外部棱角均为倒圆角结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对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距骨表面坏死治疗方法改变,距骨表面假体置换可以保留踝关节活动度,且不用截除胫骨远端相对正常的关节面,距骨表面假体可以仅截去距骨表面坏死部分,但不破坏胫骨远端关节面,疼痛缓解好;基于患者对侧距骨三维CT数据镜像3D打印的距骨表面假体,和患者自身形态匹配度高,根据术前设定的截骨,术中截骨准确、手术时间短、出血及损伤小;术后仍能保留踝关节活动度,不会增加临近关节应力,即使需要二次翻修,骨缺损量小,易于翻修。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安装螺钉后的剖视图;
[0024]图中,1

置换假体本体,2

锁定螺钉孔,3

距骨稳定柱,4

锁定螺钉,101

距骨接触面,102

距骨体假体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为了解决目前临床中常见的距骨表面坏死无良好的手术治疗方案,本技术考虑设计单纯距骨表面置换,用于单纯距骨表面坏死的患者;加之,目前3D打印技术非常成熟,可以确保距骨假体的个体化定制。
[0027]通过本技术距骨表面假体可以仅截去距骨表面坏死部分,但不破坏胫骨远端关节面,疼痛缓解好;基于患者对侧距骨三维CT数据镜像3D打印的距骨表面假体,和患者自身形态匹配度高,根据术前设定的截骨,术中截骨准确、手术时间短、出血及损伤小;术后仍能保留踝关节活动度,不会增加临近关节应力,即使需要二次翻修,骨缺损量小,易于翻修。
[0028]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29]实施例:
[0030]参见图1和图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置换假体本体(1),所述置换假体本体(1)的形态依据对侧距骨表面的三维CT数据镜像获得或者通过无明显塌陷的患侧三维CT数据获得;所述置换假体本体(1)的下端面为平直结构的距骨接触面(101),置换假体本体的上端面为距骨体假体面(102),在距骨体假体面(102)的前侧斜向下开设有若干组锁定螺钉孔(2),在距骨接触面(101)中央斜向下设置至少一根距骨稳定柱(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螺钉孔(2)设置两组,锁定螺钉孔(2)的孔径为3.5mm或4.0mm,锁定螺钉孔(2)的中轴线与距骨接触面(101)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

6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基于3D打印的距骨坏死表面置换假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晓军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红会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