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442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其中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与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和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通过变换气脱硫装置连接成一体,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另一端通过管道Ⅲ与混合气精脱硫装置连接,混合气精脱硫装置另一端与混合气甲烷化装置连接,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通过管道Ⅰ与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连接,管道Ⅱ两端设在管道Ⅰ和管道Ⅲ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混合气经过精脱硫后进行甲烷化反应,使其中的CO、CO2和H2反应生成CH4,再通过深冷分离得到LNG产品。再通过深冷分离得到LNG产品。再通过深冷分离得到LNG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气化焦尾气制LNG(液化天然气)
,具体为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的焦化企业生产的是冶金焦,其焦炉气典型组成如下:
[0003]组分COCO2O2CH4H2N2C
n
H
m
合计含量(%)6.202.200.6026.0058.004.502.50100.00
[0004]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同,现在有些焦化企业也生产气化焦,生产气化焦时气化焦尾气典型组成如下:
[0005]组分COCO2O2CH4H2N2C
n
H
m
合计含量(%)15.035.130.4620.8452.862.712.97100.00
[0006]在生产冶金焦的时候,焦炉气中CO、CO2含量比较少、H2含量又比较多,所谓的氢碳比(每1分子CO消耗3分子H2,每1分子CO2消耗4分子H2,每1分子O2消耗2分子H2)在2左右,无论对甲烷化催化剂的使用,还是对CO、CO2的转化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有利。焦炉气经过压缩、脱除其中的有害杂质等处理后,可以直接进行甲烷化反应,使其中的CO、CO2和H2反应生成CH4,再通过深冷分离即得到LNG产品(液化天然气)。
[0007]而在生产气化焦的时候,气化焦尾气中CO、CO2比生产冶金焦时高许多、H2又比生产冶金焦时少,所谓的氢碳比(每1分子CO消耗3分子H2,每1分子CO2消耗4分子H2,每1分子O2消耗2分子H2)不到理论值的80%,无论对甲烷化催化剂的使用,还是对CO、CO2的转化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利和不可行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在生产气化焦的时候,通过增加变换、脱硫和脱碳系统,再经过精脱硫后进行甲烷化反应,深冷分离生产LNG产品(液化天然气)。
[0009]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本技术中的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与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连接;还设有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变换气脱硫装置、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混合气精脱硫装置、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和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通过变换气脱硫装置连接成一体,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另一端通过管道Ⅲ与混合气精脱硫装置连接,混合气精脱硫装置另一端与混合气甲烷化装置连接,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通过管道Ⅰ与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连接,管道Ⅱ一端设在管道Ⅰ上,另一端设在管道Ⅲ上,且两端分别与管道Ⅰ和管道Ⅲ贯通连接。
[0010]以上各个装置通过通用管道进行相互连接。
[0011]所述系统还设有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与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连接成一体。
[0012]所述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与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通过串联方式连接成一体。
[0013]所述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中设有吸附剂层。
[0014]所述吸附剂层为采用对气化焦尾气中焦油和萘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炭基吸附剂构成。
[0015]所述系统设有处理脱碳尾气的装置,处理脱碳尾气的装置与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连接,对脱碳尾气进行处理。处理脱碳尾气的装置如火炬器或其它储存、进入下一步处理的装置。
[0016]所述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串联连接。
[0017]所述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变换气脱硫装置和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连接方式为串联连接。
[0018]本技术中生产气化焦时的气化焦尾气,经过预处理、压缩、脱油脱萘、脱苯脱氨后,分成两路,一路经过耐硫变换、变换气脱硫和湿法脱碳装置,将气化焦尾气中的CO变换成CO2后(同时生成H2)脱除;经过变换、脱硫和脱碳的气化焦尾气(称脱碳气)与另一路未经变换、脱硫和脱碳的气化焦尾气混合后(称混合气),满足甲烷化反应对氢碳比的要求;经过精脱硫后进行甲烷化反应,使其中的CO、CO2和H2反应生成CH4,再通过深冷分离得到LNG产品(液化天然气)。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中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图中标识具体为:
[0021]1.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2.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3.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4.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5.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6.变换气脱硫装置,7.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8.混合气精脱硫装置,9.混合气甲烷化装置,10.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11.处理脱碳尾气的装置,12.管道Ⅰ,13.管道Ⅱ,14.管道Ⅲ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与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连接;还设有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变换气脱硫装置、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混合气精脱硫装置、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和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通过变换气脱硫装置连接成一体,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另一端通过管道Ⅲ与混合气精脱硫装置连接,混合气精脱硫装置另一端与混合气甲烷化装置连接,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
化气深冷分离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通过管道Ⅰ与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连接,管道Ⅱ一端设在管道Ⅰ上,另一端设在管道Ⅲ上,且两端分别与管道Ⅰ和管道Ⅲ贯通连接。以上各个装置通过通用管道进行相互连接。
[0025]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与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通过串联方式连接成一体,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串联连接。另外,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变换气脱硫装置和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连接方式为串联连接。
[0026]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中气体分成两股,一股进入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中,再经变换气脱硫装置、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成脱碳气体,与另一股气化焦尾气合并进入混合气精脱硫装置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0027]实施例2
[0028]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设有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与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连接;还设有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变换气脱硫装置、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混合气精脱硫装置、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与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油脱萘装置和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连接;还设有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变换气脱硫装置、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混合气精脱硫装置、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和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通过变换气脱硫装置连接成一体,变换气湿法脱碳装置另一端通过管道Ⅲ与混合气精脱硫装置连接,混合气精脱硫装置另一端与混合气甲烷化装置连接,混合气甲烷化装置和甲烷化气深冷分离装置连接;气化焦尾气脱苯脱氨装置通过管道Ⅰ与气化焦尾气耐硫变换装置连接,管道Ⅱ一端设在管道Ⅰ上,另一端设在管道Ⅲ上,且两端分别与管道Ⅰ和管道Ⅲ贯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化焦尾气变换、脱碳制LNG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设有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气化焦尾气预处理装置与气化焦尾气压缩装置连接成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世红龙雨谦杨先忠蹇守华刘艳艳肖云山游林魏素兰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