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3789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包括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内循环补液管路系统,由连通于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上的内循环补液管路和内循环废液回收管路构成;外循环补液管路系统,由连通于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上的外循环补液管路、细胞添加管路和外循环收获管路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适用于贴壁细胞的培养;能够实现中空纤维柱的中空纤维丝内腔液体自动补液、长期运行,而中空纤维丝外腔液体定时收获;实现无菌连接,提高整个装置的无菌性,并能实现自动化的补液及收获,减少人工操作,降低污染几率,大大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贴壁细胞的培养效率。细胞的培养效率。细胞的培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细胞体外培养
,尤其是涉及一种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贴壁细胞在培养时只能采用平皿、T型瓶、滚瓶等直接培养,整个培养过程自动化程度较低,无法做到自动控制DO(溶氧)、pH(酸碱度)、二氧化碳及碱、消泡和补料的添加,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在大量的手动操作过程中稍有操作错误就极易产生污染,不得不终止再重新进行培养,难度较大,同时也限制了培养量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所述的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包括:
[0006]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
[0007]内循环补液管路系统,由连通于所述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上的内循环补液管路和内循环废液回收管路构成;及
[0008]外循环补液管路系统,由连通于所述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上的外循环补液管路、细胞添加管路和外循环收获管路构成。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包括:
[0010]中空纤维柱,由成束的中空纤维丝内腔、和成束的中空纤维丝与中空纤维柱壳体形成的外腔构成,其上具有一内循环出液口、一内循环进液口、一外循环出液口及一外循环进液口;
[0011]生物反应器,其上具有一由电机带动的搅拌桨、一DO电极、一pH电极、一空气滤器及一进气管路;
[0012]内循环回液管,其进液端连通于所述内循环出液口上,其出液端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及
[0013]循环泵,其具有一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的泵体吸液管,和一与所述内循环进液口相连通的泵体排液管。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循环补液管路包括:
[0015]内循环补液容器,其上具有一第一密封盖、和一密封穿设于所述第一密封盖上的第一空气滤器;
[0016]内循环补液管,为热塑管,其进液端与所述内循环补液容器相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
[0017]第一蠕动泵,设置于所述内循环补液管上;及
[0018]第一除菌滤器,设置于所述内循环补液管上。
[0019]进一步的,所述内循环废液回收管路包括:
[0020]内循环废液回收容器,其上具有一第二密封盖、和一密封穿设于所述第二密封盖上的第二空气滤器;
[0021]内循环排液管,为热塑管,其进液端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内循环废液回收容器相连通;及
[0022]第二蠕动泵,设置于所述内循环排液管上。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蠕动泵和所述第二蠕动泵为一体结构的内循环双头蠕动泵。
[0024]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补液管路包括:
[0025]外循环补液容器,其上具有一第三密封盖、和一密封穿设于所述第三密封盖上的第三空气滤器;
[0026]外循环补液管,为热塑管,其进液端与所述外循环补液容器相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中空纤维柱的所述外循环进液口相连通;
[0027]第三蠕动泵,设置于所述外循环补液管上;及
[0028]第三除菌滤器,设置于所述外循环补液管上。
[0029]进一步的,所述细胞添加管路包括:
[0030]细胞瓶连接管,为热塑管;
[0031]扎闭管夹,设置于所述细胞瓶连接管上;及
[0032]三通接头,所述细胞瓶连接管通过所述三通接头连通于所述外循环补液管上。
[0033]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收获管路包括:
[0034]外循环细胞分泌产物收获容器,其上具有一第四密封盖、和一密封穿设于所述第四密封盖上的第四空气滤器;
[0035]外循环收集管,为热塑管,其进液端与所述中空纤维柱的所述外循环出液口相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外循环细胞分泌产物收获容器相连通;及
[0036]第四蠕动泵,设置于所述外循环收集管上。
[0037]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蠕动泵和所述第四蠕动泵为一体结构的外循环双头蠕动泵。
[0038]本技术优点在于适用于贴壁细胞的培养;能够实现中空纤维柱的中空纤维丝内腔液体自动补液、长期运行,而中空纤维丝外腔液体定时收获;能够使外循环细胞分泌产物收获容器轻松存放于冰箱内进行低温保存,便于下次收获时轻松取用;整个自动培养装置能够采用无菌接管机进行接管,实现无菌连接,提高整个装置的无菌性,并能实现自动化的补液及收获,减少人工操作,降低污染几率,大大减轻实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贴壁细胞的培养效率。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1]需要说明,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
ꢀ“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42]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包括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100、内循环补液管路系统200及外循环补液管路系统300;其中,内循环补液管路系统200由连通于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100上的内循环补液管路210和内循环废液回收管路220构成,外循环补液管路系统300由连通于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100上的外循环补液管路310、细胞添加管路320和外循环收获管路330构成。
[0043]具体的,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100包括中空纤维柱110、生物反应器120、内循环回液管130及循环泵140。其中,中空纤维柱110由成束的中空纤维丝内腔、和成束的中空纤维丝与中空纤维柱壳体形成的外腔构成,其上具有一内循环出液口111、一内循环进液口112、一外循环出液口113及一外循环进液口114,内循环出液口111和内循环进液口112与中空纤维柱110的中空纤维丝内腔相连通,外循环出液口113和外循环进液口114与中空纤维柱110的中空纤维丝外腔相连通;生物反应器120上具有一由电机121带动的搅拌桨122、一DO电极123、一pH电极124、一空气滤器125及一进气管路126,搅拌桨122应位于生物反应器120的反应内腔中部靠下位置处,需保证浸没在反应溶液内,DO电极123和pH电极124纵向设置,保证其下端伸入反应溶液内即可,DO电极123用于检测反应溶液中的氧浓度,pH电极124用于检测反应溶液中的pH值,空气滤器125一端应与生物反应器1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内循环补液管路系统,由连通于所述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上的内循环补液管路和内循环废液回收管路构成;及外循环补液管路系统,由连通于所述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上的外循环补液管路、细胞添加管路和外循环收获管路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管路系统包括:中空纤维柱,由成束的中空纤维丝内腔、和成束的中空纤维丝与中空纤维柱壳体形成的外腔构成,其上具有一内循环出液口、一内循环进液口、一外循环出液口及一外循环进液口;生物反应器,其上具有一由电机带动的搅拌桨、一DO电极、一pH电极、一空气滤器及一进气管路;内循环回液管,其进液端连通于所述内循环出液口上,其出液端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及循环泵,其具有一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的泵体吸液管,和一与所述内循环进液口相连通的泵体排液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补液管路包括:内循环补液容器,其上具有一第一密封盖、和一密封穿设于所述第一密封盖上的第一空气滤器;内循环补液管,为热塑管,其进液端与所述内循环补液容器相连通,其出液端与所述生物反应器相连通;第一蠕动泵,设置于所述内循环补液管上;及第一除菌滤器,设置于所述内循环补液管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壁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废液回收管路包括:内循环废液回收容器,其上具有一第二密封盖、和一密封穿设于所述第二密封盖上的第二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雷显陈超李桂林张春鸽徐延伟赵巧辉付光宇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伊美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