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智能动力电池组,包括动力锂电池组,所述动力锂电池组的内部以及中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双导部件和模块双层盒体,且模块双层盒体的内部设有冷却液型腔,所述模块双层盒体中部的内侧安装有自散热部件,且自散热部件的两侧均活动套接在冷却液型腔的内部,所述模块双层盒体一侧的内壁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智能测控单元与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设置模块双层盒体、冷却液型腔、自散热部件组成液体散热以及自散热机构,继而配合双导部件一同使用后,可将动力锂电池组作业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散热,解决现传统的电池组因热失控而过早失效的问题的同时提升使用时的安全性。题的同时提升使用时的安全性。题的同时提升使用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动力电池组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为智能动力电池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大力鼓励新能源发展,一方面解决日益紧缺的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则降低对地球的环境污染,而这一新能源研究中动力锂电池组是重点课题之一,动力锂电池组能量密度高、环境污染少、组装简便、成本低廉,被称作是电动车的未来“心脏”,但是在锂离子电池组在实际工作中,充放电过程存在化学反应热、焦耳热,特别是大功率大电流放电时,单体电池温度过高,会导致电池组内温度严重不均衡,使得电池组因热失控而过早失效,甚至产生自燃和爆炸等严重后果,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将提供智能动力电池组来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智能动力电池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能动力电池组,包括动力锂电池组,所述动力锂电池组的内部以及中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双导部件和模块双层盒体,且模块双层盒体的内部设有冷却液型腔,所述模块双层盒体中部的内侧安装有自散热部件,且自散热部件的两侧均活动套接在冷却液型腔的内部,所述模块双层盒体一侧的内壁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智能测控单元与温度传感器。
[000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双导部件的内部包括有导热棒,且导热棒的内部分别固定套接有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导热条。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模块双层盒体卡接在动力锂电池组中部的内侧,并利用螺丝进行连接,且模块双层盒体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一让位槽与定位导热条卡接,所述模块双层盒体的正面开设有第二让位槽。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自散热部件的内部包括有微型双轴电机,且微型双轴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模块双层盒体中部的内壁上,所述微型双轴电机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贯穿模块双层盒体的内壁活动套接到冷却液型腔的内部,且传动轴的一端与自散热部件内壁的贯穿处安装有轴用密封圈,所述传动轴一端的端面固定连接有搅拌页。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传动轴另一端的表面固定套接有扇叶,且扇叶活动套接在模块双层盒体内部的同时与模块双层盒体的内壁均不接触。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智能测控单元电性连接,且智能测控单元的内部包括有微型处理器,所述智能测控单元也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硅橡胶加热板,所述硅橡胶加热板固定安装在模块双层盒体另一侧的内壁上。
[0010]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所设置模块双层盒体、冷却液型腔、自散热部件组成液体散热以及自散热机构,继而配合双导部件一同使用后,可将动力锂电池组作业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散热,解决现传统的电池组因热失控而过早失效的问题的同时提升使用时的安全性。
[0012]2、本技术所设置的智能测控单元、温度传感器相互配合组成智能化控制机构,进而通过对动力锂电池组内部温度的监测来针对性的开启或者关闭液体散热以及自散热机构,进一步优化装置的实用性,且模块双层盒体内部设置的硅橡胶加热板也受智能化控制机构所调控,针对动力锂电池组内部温度过低的情况,可依旧通过上述液体散热以及自散热机构进行反向导热,保护动力锂电池组,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双导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结构双导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结构模块双层盒体的右视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结构模块双层盒体剖视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结构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中:1、动力锂电池组;2、双导部件;21、导热棒;22、第一导热板;23、第二导热板;24、定位导热条;3、模块双层盒体;4、冷却液型腔;5、自散热部件;51、微型双轴电机;52、传动轴;53、扇叶;54、搅拌页;55、轴用密封圈;6、硅橡胶加热板;7、智能测控单元;8、温度传感器;9、第一让位槽;10、第二让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
6,智能动力电池组,包括动力锂电池组1,动力锂电池组1的内部以及中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双导部件2和模块双层盒体3,双导部件2的内部包括有导热棒21,且导热棒21的内部分别固定套接有第一导热板22和第二导热板23,第一导热板2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导热条24,双导部件2内部的导热棒21、第一导热板22、第二导热板23形成导热网络结构并最终汇导至定位导热条24进行集中散热,由此一来便实现了动力锂电池组1内部的全面散热,模块双层盒体3卡接在动力锂电池组1中部的内侧,并利用螺丝进行连接,且模块双层盒体3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让位槽9,第一让位槽9与定位导热条24卡接,模块双层盒体3的正面开设有第二让位槽10,模块双层盒体3与动力锂电池组1进行模组快连接设置,有利于后续动力锂电池组1、模块双层盒体3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模块双层盒体3内部设置的部件维修,且模块双层盒体3的内部设有冷却液型腔4,模块双层盒体3中部的内侧安装有自散热部件5,且自散热部件5的两侧均活动套接在冷却液型腔4的内部,自散热部件5的内部包括有微型双轴电机51,且微型双轴电机5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模块双层盒体3中部的内壁上,
微型双轴电机5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传动轴52,传动轴52的一端贯穿模块双层盒体3的内壁活动套接到冷却液型腔4的内部,且传动轴52的一端与自散热部件5内壁的贯穿处安装有轴用密封圈55,传动轴52一端的端面固定连接有搅拌页54,自散热部件5会对上述冷却液型腔4内部的冷却液进行自行散热,保证热量吸收效率以及避免温度同化,传动轴52另一端的表面固定套接有扇叶53,且扇叶53活动套接在模块双层盒体3内部的同时与模块双层盒体3的内壁均不接触,扇叶53同步于上述的传动轴52运动,实现风动式自行散热,进一步提升自散热部件5的作业效果,模块双层盒体3一侧的内壁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智能测控单元7与温度传感器8,温度传感器8通过导线与智能测控单元7电性连接,且智能测控单元7的内部包括有微型处理器,智能测控单元7也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硅橡胶加热板6,硅橡胶加热板6固定安装在模块双层盒体3另一侧的内壁上,智能测控单元7、温度传感器8相互配合组成智能化控制机构,进而通过对动力锂电池组1内部温度的监测来针对性的开启或者关闭液体散热以及自散热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动力电池组,包括动力锂电池组(1),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锂电池组(1)的内部以及中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双导部件(2)和模块双层盒体(3),且模块双层盒体(3)的内部设有冷却液型腔(4),所述模块双层盒体(3)中部的内侧安装有自散热部件(5),且自散热部件(5)的两侧均活动套接在冷却液型腔(4)的内部,所述模块双层盒体(3)一侧的内壁和顶部分别安装有智能测控单元(7)与温度传感器(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动力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导部件(2)的内部包括有导热棒(21),且导热棒(21)的内部分别固定套接有第一导热板(22)和第二导热板(23),所述第一导热板(2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导热条(2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动力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双层盒体(3)卡接在动力锂电池组(1)中部的内侧,并利用螺丝进行连接,且模块双层盒体(3)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让位槽(9),所述第一让位槽(9)与定位导热条(24)卡接,所述模块双层盒体(3)的正面开设有第二让位槽(10)。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步霄,
申请(专利权)人:路华能源科技保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