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1961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阴极射线管。当将面板(3)的有效部(31)在X轴端部的厚度记为Tx(mm)、在Y轴端部的厚度记为Ty(mm)、在中央的厚度记为Tc(mm)、面板(3)的对角轴方向的尺寸记为D(mm)时,满足0.8≤(100×Tc/D)↑[2]×(Tx/Ty)≤2.2,并且满足0.012≤Tc/D≤0.019。因此,在排气工序中封装部所产生的应力在短边一侧与长边一侧基本相等。结果,即使减小面板的厚度也能够在排气工序中减少面板的破裂。因此,能够提供制造容易、能够减轻面板的重量和降低成本的阴极射线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阴极射线管
技术介绍
如图9所示,电视显像机等中使用的阴极射线管1具备使用熔合玻璃8密封里面涂敷有荧光体2等的玻璃制面板(panel)3和里面形成了导电膜4等的玻璃制漏斗(funnel)5而形成的管壳10。从配置在漏斗5的颈部5a内的电子枪6射出的电子束冲击荧光体2使其发光,由此显示图像。作为制造这样的阴极射线管1的工序,有为了用熔合玻璃8封装面板3和漏斗5而使它们经过约450℃的炉内的封装工序、或为了使阴极射线管1内为真空状态而经过约350℃的炉内的排气工序。尤其是在排气工序中,管壳10被施加了热应力和使内部为高真空而引起的大气压力的作用。因此,尤其是在比51cm型左右的中型管大的型号用管壳10中,熔合玻璃8附近(即封装部)容易产生破裂,制造不容易。这一问题最近正在增加,使用了有效部的外面为近似平面的面板3的管壳更严重。作为其对策,以往提出了例如图10所示那样在将塑料制的加固件7焊接固定在管壳的外表面上的状态下,在加固件7的软化点以下的温度下进行排气工序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或增大面板3周围的裙部在管轴方向上的尺寸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等。日本特开平8-77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236142号公报但是,前者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即,耐高温的塑料制加固件7价格高。并且,如果在低温下进行排气工序的话,则为了获得必要的真空度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并且,在荧光体2等形成工序中使用的树脂等在排气工序中不燃烧,依然残留,这是以后产生气体的原因,招致真空度的降低等,不能制造良好的阴极射线管。而后者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面板3的重量增加,面板3的价格变高。并且,在封装工序中,为了使面板3温度分布均匀地升温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备具有近似平面的有效部的面板、制造容易、能够减轻面板的重量和降低成本的阴极射线管。本专利技术的阴极射线管具备管壳,该管壳连接有玻璃制漏斗、和近似矩形状且具有外面几乎为平面的有效部的玻璃制面板。其特征在于,当以管轴为Z轴,以与上述Z轴正交、与上述有效部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轴为X轴,以与上述Z轴正交、与上述有效部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Y轴,将包含上述X轴和上述Z轴的面与上述有效部的周围边缘的交叉点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x(mm),将包含上述Y轴和上述Z轴的面与上述有效部的周围边缘的交叉点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y(mm),将上述有效部的中央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c(mm),将上述面板的对角轴方向的外部尺寸记为D(mm)时,满足以下的公式(1)和(2)0.8≤(100×Tc/D)2×(Tx/Ty)≤2.2…………(1)0.012≤Tc/D≤0.019……………………………… (2)专利技术的效果以往,在排气工序中面板的封装部产生的应力长边一侧比短边一侧大,因此在长边侧容易产生破裂。而本专利技术的面板通过满足公式(1)和(2),使排气工序中封装部产生的应力在短边一侧与在长边一侧大致均等。结果,由于长边一侧产生的应力降低,因此即使面板的厚度比以往薄也完全能够承受排气工序中的应力。即,能够实现面板的厚度变薄而且不容易破裂、制造容易的阴极射线管。并且,通过减薄面板的厚度,能够减轻面板的重量、降低材料成本。而且,能够缩短排气工序的时间和减少供热量。并且,即使在封装工序中也能够缩短使面板均匀升温所需要的时间和减少供热量。因此,通过提高生产率能够实现阴极射线管的低成本化。附图说明图1是从前面一侧看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阴极射线管用面板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一侧看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阴极射线管用面板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阴极射线管用面板的沿XZ面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阴极射线管用面板的沿YZ面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曲线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态的阴极射线管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形态的阴极射线管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再其他的实施形态的阴极射线管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是一般的阴极射线管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提高对于大气压的机械强度的现有技术的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阴极射线管还具备安装在上述面板的裙部的外周面上的金属带、和被粘贴成至少覆盖上述有效部的外面的树脂薄片,最好满足以下的公式(3)0.012≤Tc/D≤0.016…………………………………(3)因此,即使阴极射线管的管壳被压爆,也能够防止面板的玻璃片飞溅到面板的前方,结果能够完全满足电器用品管理法、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Inc.保险业者实验室)标准、CSA(CanadianStandards Association加拿大标准协会)标准等严格的安全标准。另外,无需为了满足这些安全标准而加厚面板的厚度。因此不仅能够确保足够的安全性,而且能够大幅度地减轻面板的重量和降低成本。而且,大幅度减轻面板的重量的结果是,在封装工序和排气工序中可以大幅度地缩短升温的时间和大幅度地减少供热量,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上述树脂薄片的厚度优选在50μm以上。由此,能够完全满足各种安全标准。并且,最好是,上述树脂薄片的厚度在25μm以上,上述树脂薄片被粘贴成覆盖从上述有效部到上述金属带的与上述X轴平行地配置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者最好是,上述树脂薄片的厚度在25μm以上,上述树脂薄片被粘贴成覆盖从上述有效分到上述金属带的与上述Y轴平行地配置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完全满足各种安全标准。上述有效部的对角轴方向的尺寸优选约41cm以上。如果将本专利技术适用于这种面板重、成本容易变高的中型以上的阴极射线管的话,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明显。本专利技术的阴极射线管除以下说明的玻璃制面板及其周边的结构以外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也可以与图9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阴极射线管相同。因此,下面省略重复的说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结构。下面以有效部的对角轴方向的长度为51cm的阴极射线管为例(以下称为“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从前面一侧看的该实施例的阴极射线管用面板3的立体图。图2为以形成了荧光体2(参照图9)的面为上面地表示安装了该面板3的状态的立体图。玻璃制面板3具备包含近似矩形的有效部31的荧光屏30、和相对于该荧光屏30弯曲、设置在其周围的裙部33。为了便于以下的说明,将阴极射线管的管轴作为Z轴,将与Z轴正交、与有效部3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轴作为X轴,将与Z轴正交、与有效部31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作为Y轴。图3为沿包含X轴和Z轴的面(XZ面)剖切面板3的剖视图,图4为沿包含Y轴和Z轴的面(YZ面)剖切面板3的剖视图。在本专利技术中,“有效部31”是指面板3的内面上形成了荧光体2的区域,或者面板3的外面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区域。有效部31的外面几乎为平面。具体为,当以有效部31中Z轴通过的点为中央Pc、以包含有效部31的对角轴和Z轴的面与有效部31的周围边缘相交的点为对角轴端Pd时,由对角轴方向上的2个对角轴端Pd和中央Pc定义的圆弧的曲率半径优选在8000mm以上。通过使有效部31的外面为近似平面,可以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性。在图1~图4中,为了使图面简化,将包含有效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阴极射线管,具备管壳,该管壳连接有玻璃制漏斗、和近似矩形状且具有外面几乎为平面的有效部的玻璃制面板,当以管轴为Z轴,以与上述Z轴正交、与上述有效部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轴为X轴,以与上述Z轴正交、与上述有效部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Y轴, 将包含上述X轴和上述Z轴的面与上述有效部的周围边缘的交叉点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x(mm),将包含上述Y轴和上述Z轴的面与上述有效部的周围边缘的交叉点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y(mm),将上述有效部的中央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c(mm),将上述面板的对角轴方向的外部尺寸记为D(mm)时,满足以下的公式(1)和(2):0.8≤(100×Tc/D)↑[2]×(Tx/Ty)≤2.2…………(1)0.012≤Tc/D≤0.019………………………………(2)。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6-17 178137/20051.一种阴极射线管,具备管壳,该管壳连接有玻璃制漏斗、和近似矩形状且具有外面几乎为平面的有效部的玻璃制面板,当以管轴为Z轴,以与上述Z轴正交、与上述有效部的长边方向平行的轴为X轴,以与上述Z轴正交、与上述有效部的短边方向平行的轴为Y轴,将包含上述X轴和上述Z轴的面与上述有效部的周围边缘的交叉点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x(mm),将包含上述Y轴和上述Z轴的面与上述有效部的周围边缘的交叉点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y(mm),将上述有效部的中央处的上述面板的厚度记为Tc(mm),将上述面板的对角轴方向的外部尺寸记为D(mm)时,满足以下的公式(1)和(2)0.8≤(100×Tc/D)2×(Tx/Ty)≤2.2…………(1)0.012≤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正树山下浩之山内真英井口秀郎河野正治川本明美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东芝映象显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