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1553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包括蒸发罐和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分别与蒸发罐的上端表面和下端表面连接;所述主换热管设置在蒸发罐内,其中一端垂直向下贯穿第二箱体后延伸至第二箱体的外侧,另一端垂直向上穿过蒸发罐的腔室后与第一箱体的腔室连通;所述次换热管设置在腔室内;所述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并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腔室连通;所述第二箱体的左侧设置有出水管。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循环液从下往上导入流通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固体或其他引起积垢物质直接排出换热组件,防止堵塞换热管道,而且还提升换热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延长了使用寿命。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污水处理环境中,设备在不断浓缩液体的过程中使设备极易积垢,影响设备的工作效率;在换热装置中换热管的积垢则是影响换热效率,甚至是堵塞换热管道,损坏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采用循环液从下往上导入流通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固体或其他引起积垢物质直接排出换热组件,防止堵塞换热管道,而且还提升了换热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包括蒸发罐和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罐的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蒸汽进气管和蒸汽排气管;所述蒸汽进气管和蒸汽排气管与蒸发罐的腔室连通;
[0006]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分别与蒸发罐的上端表面和下端表面连接;所述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均与蒸发罐平行设置;所述主换热管设置在蒸发罐内,其中一端垂直向下贯穿第二箱体后延伸至第二箱体的外侧,另一端垂直向上穿过蒸发罐的腔室后与第一箱体的腔室连通;
[0007]所述次换热管设置有若干个,从左至右均匀分布在蒸发罐的腔室内;若干个所述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并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腔室连通;
[0008]所述第二箱体的左侧设置有出水管。
>[0009]优选的,所述蒸发罐的腔室内从上至下设置有三个的隔板;三个所述隔板均与主换热管垂直设置;位于上方和下方的隔板的右端与蒸发罐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为悬空端;位于中间的隔板的左端与蒸发罐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为悬空端;
[0010]三个所述隔板将蒸发罐的腔室从上至下分为相互连通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0011]所述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分别从下至上贯穿隔板。
[0012]优选的,所述蒸发罐的内径大小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内径大小相同;所述蒸发罐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可拆卸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蒸发罐与第一箱体连接处和蒸发罐与第二箱体连接处分别设置有密封圈。
[0014]优选的,所述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的表面均进行沙面阳极氧化处理。
[0015]优选的,所述主换热管的进水端设置有过滤网。
[0016]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该技术采用循环液从下往上导入流通的方式,通过设置由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组成的换热组件与蒸发罐连接,将主换热管的进水端设置在装置的下方,使循环液从下往上进入主换热管进行初步换热,然后在第一箱体中进入次换热管,从次换热管至上而下进行换热,然后进入第二箱体中通过出水管排出;并在主换热管的进水端设置过滤网;不仅有利于固体或其他引起积垢物质直接排出换热组件,防止堵塞换热管道,而且还提升了换热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中循环液流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中蒸汽流动的结构面示意图;
[0020]其中:蒸发罐1、换热组件2、隔板3、密封圈4、过滤网5、蒸汽进气管11、蒸汽排气管12、第一箱体21、第二箱体22、主换热管23、次换热管24、第一区域100、第二区域200、出水管221、第三区域3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5]如图1、2所示,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包括蒸发罐1和换热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罐1的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蒸汽进气管11和蒸汽排气管12;所述蒸汽进气管11和蒸汽排气管12与蒸发罐1的腔室连通。
[0026]所述换热组件2包括第一箱体21、第二箱体22、主换热管23和次换热管24;所述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分别与蒸发罐1的上端表面和下端表面连接;所述主换热管23和次换热管24均与蒸发罐1平行设置;所述主换热管23设置在蒸发罐1内,其中一端垂直向下贯穿第二箱体22后延伸至第二箱体22的外侧,另一端垂直向上穿过蒸发罐1的腔室后与第一箱体21的腔室连通。
[0027]所述次换热管24设置有若干个,从左至右均匀分布在蒸发罐1的腔室内;若干个所述次换热管2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并与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22的腔室连通。
[0028]所述第二箱体22的左侧设置有出水管221。
[0029]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循环液从下往上导入流通的方式,通过设置由第一箱体21、第二箱体22、主换热管23和次换热管24组成的换热组件2与蒸发罐1连接,将主换热管23的进水端设置在装置的下方,使循环液从下往上进入主换热管23进行初步换热,然后在第一箱体21中进入次换热管24,从次换热管24至上而下进行换热,然后进入第二箱体22中通过出水管221排出,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在确保换热效率和效果的情况下,还有利于固体或其他引起积垢物质直接排出次换热管24,防止堵塞换热组件2的管道。
[0030]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蒸发罐1的腔室内从上至下设置有三个的隔板3;三个所述隔板3均与主换热管23垂直设置;位于上方和下方的隔板3的右端与蒸发罐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为悬空端;位于中间的隔板3的左端与蒸发罐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为悬空端;
[0031]三个所述隔板3将蒸发罐1的腔室从上至下分为相互连通的第一区域100、第二区域200和第三区域300;
[0032]所述主换热管23和次换热管24分别从下至上贯穿隔板3。
[0033]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蒸发罐1的腔室内设置隔板3,使其腔室内形成三个相互连通的区域,并且蒸汽采用的使从上往上下导入流通的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包括蒸发罐和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罐的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蒸汽进气管和蒸汽排气管;所述蒸汽进气管和蒸汽排气管与蒸发罐的腔室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分别与蒸发罐的上端表面和下端表面连接;所述主换热管和次换热管均与蒸发罐平行设置;所述主换热管设置在蒸发罐内,其中一端垂直向下贯穿第二箱体后延伸至第二箱体的外侧,另一端垂直向上穿过蒸发罐的腔室后与第一箱体的腔室连通;所述次换热管设置有若干个,从左至右均匀分布在蒸发罐的腔室内;若干个所述次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并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腔室连通;所述第二箱体的左侧设置有出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自流水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罐的腔室内从上至下设置有三个的隔板;三个所述隔板均与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泰锋郑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港荣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