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114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减振装置,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底板和用于与钢轨轨底配合的递振板,所述递振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阻尼层,所述递振板与底板相对、且与阻尼层配合的一面上设有共振片,所述共振片穿设在阻尼层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对阻尼层下端形成了约束,以抑制钢轨振幅并耗散钢轨振动能量和降噪阻尼器钢板振动能量,增大了阻尼层的剪切面积和剪切变形,使得钢轨振动能量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热能,提高减振降噪效果。通过约束阻尼层本身进行一重抑振和吸振,同时传递的振幅引发共振片悬臂振动,再通过共振片和阻尼层进行二重抑振和吸振,使得抑振和吸振效果更好。使得抑振和吸振效果更好。使得抑振和吸振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减振装置,具体是涉及到一种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地铁车辆通过小曲线半径时,由于钢轨受转向架的约束,不能正切于钢轨运行,也即车轴不能处于曲线的径向位置,于是引起钢轨沿着钢轨滚动时横向滑过轨头,由此产生轮轨接触表面的粘着和空转,引起激烈轮轨共振,产生窄频带尖啸声。另外,由于轮轨的相互接触作用,轮轨系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钢轨往往会产生相应的波磨问题,钢轨也将随之产生相应的多变形等磨损问题,这时由于钢轨波磨和钢轨踏面的不平度将直接导致轮轨系统产生较为严重的滚动噪声,影响乘客的舒适性,也容易引起沿线建筑的振动噪声问题。
[0003]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1025716.8,其结构是一种连续弹性支撑的钢轨,其采用阻尼填充进行减振抑振,其装置中阻尼层与钢轨连接板组成的耗能结构之间接触剪切面积小,阻尼层的剪切变形小,耗能减振作用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振降噪效果好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包括底板和用于与钢轨轨底配合的递振板,所述递振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阻尼层,所述递振板与底板相对、且与阻尼层配合的一面上设有共振片,所述共振片穿设在阻尼层中。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共振片设置有两个以上,两两所述共振片间隔设置。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共振片中至少两个共振片在钢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同,和/或,至少两个共振片在钢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同。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共振片设置有三个以上,三个以上所述共振片其朝向底板的一端与递振板之间的距离沿位于中部的共振片向位于中部共振片两侧的共振片递减。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呈V型。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共振片沿递振板上与钢轨长度同向的方向设置。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递振板上还设置有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均朝向底板设置,所述共振片位于两个挡板之间,两个挡板互为相对的一面分别与阻尼层两侧相贴,且两个挡板背离递振板的一端与底板之间设有间隔。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阻尼层配合的一面上设置有凸起,凸起穿设于阻尼层中。
[0013]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承托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承托组件包括用于承托底板的支撑座,所述调节组件可驱动支撑座朝向远离或靠近钢轨轨底的方向移动。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承托组件还包括底座和连臂结构,所述连臂结构包括两个连臂,两个连臂之间通过转轴铰接,且两个连臂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支撑座铰接,所述连臂结构设置有两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杆,螺杆的轴线与两组连臂结构中的转轴轴线垂直,螺杆
与其中一组连臂结构的转轴直接或间接螺纹配合,与另一组连臂结构的转轴直接或间接转动配合。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阻尼层下端形成了约束,使得阻尼层上端可进行振动,而下端形成类似固定约束,以抑制钢轨振幅并耗散钢轨振动能量和降噪阻尼器钢板振动能量,并在递振板与阻尼层配合的一面上设置共振片,使共振片穿设在阻尼层中,可增大阻尼层的剪切面积和剪切变形,使得钢轨振动能量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热能,提高减振降噪效果。钢轨产生的振幅通过递振板直接传递到共振片和阻尼层处,通过约束阻尼层本身进行一重抑振和吸振,同时传递的振幅引发共振片悬臂振动,再通过共振片和阻尼层进行二重抑振和吸振,使得抑振和吸振效果更好。共振片在增大阻尼层的剪切面积和剪切变形的同时又可减小阻尼层整体形变程度,从而避免阻尼层因形变过大而对钢轨产生反作用力,避免钢轨与阻尼层之间相互影响。
附图说明
[0016]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递振板和共振片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阻尼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承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在图中,1

递振板;11

共振片;2

阻尼层;3

底板;31

凸起;4

承托组件;41

支撑座;42

连臂;43

底座;421

转轴;5

调节组件;51

螺杆;511

把手;52

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附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底板3和用于与钢轨轨底配合的递振板1,所述递振板1与底板3相对的一面上设置有共振片11,所述共振片11朝向底板3的一端与底板3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递振板1和底板3之间设置有阻尼层2,阻尼层2填充在递振板1与底板3之间及共振片11与底板3之间,形成共振片11穿设在阻尼层2中的结构。其中,递振板1上设置共振片11的一面为递振板1与阻尼层2配合的一面,阻尼层2可以为一种或多种阻尼材料填充而成。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整体设置在钢轨轨底下方,底板3通过相应的支撑结构或安装结构固定设置在轨下基础上,递振板1背离阻尼层2的一面与轨底底面连接。
[002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阻尼层2设置在底板3和递振板1之间,对阻尼层2下端形成了约束,使得阻尼层上端可进行振动,而下端形成类似固定约束,以抑制钢轨振幅并耗散钢轨振动能量和降噪阻尼器钢板振动能量,并在递振板1与阻尼层2配合的一面上设置共振片11,使共振片11穿设在阻尼层2中,增大阻尼层2的剪切面积和剪切变形,使得钢轨振动能量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热能,提高减振降噪效果。钢轨产生的振幅通过递振板1直接传递到共振片11和阻尼层2处,通过约束阻尼层2本身进行一重抑振和吸振,同时传递的振幅引发共振片11悬臂振动,再通过共振片11和阻尼层2进行二重抑振和吸振,使得抑振和吸振效果更好。而共振片11在增大阻尼层2的剪切面积和剪切变形的同时又可减小阻尼层2整体形变程度,从而可避免阻尼层2因形变过大而对钢轨产生反作用力,避免钢轨与阻尼层2之间相互
影响。
[0025]优选共振片11设置有两个以上,所有共振片11间隔设置在递振板1朝向底板3的一面上,如图1所示,所有共振片11均穿设在阻尼层2中,且两两共振片11之间的间隔中均具有阻尼层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共振片11,进一步增大阻尼层2的剪切面积和剪切变形。其中,所述共振片11的数量、尺寸(包括长度、高度和厚度等)、形状及两两共振片11之间的间隔可根据实际设计要求所需而定。优选所有共振片11与钢轨底面垂直,即在使用状态下,共振片11均朝下设置。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有共振片11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所有共振片11中至少有两个共振片11在钢轨高度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底板(3)和用于与钢轨轨底配合的递振板(1),所述递振板(1)和底板(3)之间设置有阻尼层(2),所述递振板(1)与底板(3)相对、且与阻尼层(2)配合的一面上设有共振片(11),所述共振片(11)穿设在阻尼层(2)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共振片(11)设置有两个以上,两两所述共振片(11)间隔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共振片(11)中至少两个共振片(11)在钢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同,和/或,至少两个共振片(11)在钢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同。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共振片(11)设置有三个以上,三个以上所述共振片(11)其朝向底板(3)的一端与递振板(1)之间的距离沿位于中部的共振片(11)向位于中部共振片(11)两侧的共振片(11)递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底板(3)呈V型。6.如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共振片(11)沿递振板(1)上与钢轨长度同向的方向设置。7.如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无砟轨道钢轨减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递振板(1)上还设置有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彩邓娇孙照亮刘韦查国涛傅荣颜湘严卫民邱奕谭石华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