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桥主减速器壳,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有多个环状分布的螺栓孔,法兰盘将壳体整体分为壳体上部、壳体下部,壳体上部的顶部位置为轴承位,壳体上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上加强筋,该外上加强筋以轴承位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壳体上部的内表面固定多个内上加强筋,内上加强筋固定在法兰盘与壳体的交界处,使内上加强筋、法兰盘与壳体形成三角形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专利技术设有的加强筋分为内加强筋、外加强筋、上加强筋、下加强筋,经过精确的布局,将其与壳体、法兰盘形成十字状,极大发挥了加强筋的性能,增强了主减速器壳壳体的刚度。增强了主减速器壳壳体的刚度。增强了主减速器壳壳体的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桥主减速器壳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驱动车桥主减速器,涉及一种后桥主减速器壳。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中重卡后桥主减速器主减壳是主减总成的重要零件,对主减速器其他零件,如齿轮、差速器总成、轴承等提供安装空间并承受主减速器工作时的各种扭矩和力。
[0003]发动机前置、后置时,主减速器安装方向不同,上、下,左、右位置互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后桥主减速器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壳体刚度不足,导致主减速器工作不稳定,造成零部件早期失效。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后桥主减速器壳,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法兰盘,法兰盘上设有多个环状分布的螺栓孔,法兰盘将壳体整体分为壳体上部、壳体下部,壳体上部的顶部位置为轴承位,壳体上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上加强筋,该外上加强筋以轴承位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壳体上部的内表面固定多个内上加强筋,内上加强筋固定在法兰盘与壳体的交界处,使内上加强筋、法兰盘与壳体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外上加强筋、内上加强筋分布在壳体的同一个位置的外、内侧,使外上加强筋、内上加强筋与壳体形成十字状结构。
[0006]外上加强筋向上延伸到轴承位处、向下延伸到法兰盘处。
[0007]壳体下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下加强筋,外下加强筋分布在某一个外上加强筋延长线上,使外下加强筋、该外上加强筋、法兰盘形成十字状结构。
[0008]法兰盘上表面设有多个环状分布的减重槽,减重槽与螺栓孔交错分布。
[0009]外加强筋为板状,使部分螺栓孔分布在外加强筋的向外延长线上。
[0010]外上加强筋的下端部宽度>外上加强筋的上端部宽度。
[0011]壳体设有两组进油道、回油道:进油道A、回油道A、进油道B、回油道B,每组进油道、回油道均对向设置。
[0012]壳体、法兰盘及所有的加强筋均一体成型。
[0013]法兰盘的厚度为12~25mm,减重槽的深度为6~10mm。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设有的加强筋分为内加强筋、外加强筋、上加强筋、下加强筋,经过精确的布局,将其与壳体、法兰盘形成十字状,极大发挥了加强筋的性能,增强了主减速器壳壳体的刚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的AA向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4为图2的BB向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5为图1的减重槽的放大剖视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
‑
6,一种后桥主减速器壳,包括壳体10,壳体10上设有法兰盘12(也称主法兰),法兰盘12的下表面122为与桥壳连接的接触贴合面,法兰盘12上设有多个环状分布的螺栓孔123,法兰盘12将壳体10整体分为壳体上部、壳体下部,壳体上部的顶部位置为轴承位11,壳体上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上加强筋20,该外上加强筋20以轴承位11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参见图2),外上加强筋20向上延伸到轴承位11处、向下延伸到法兰盘12处(法兰盘为与桥壳进行连接的部件,该处扭曲变形的几率较大),这样能尽量增大外上加强筋20的长度,壳体上部的内表面固定多个内上加强筋30,内上加强筋30固定在法兰盘12与壳体10的交界处,使内上加强筋30、法兰盘12与壳体10形成三角形结构(参见图1),同时,外上加强筋20、内上加强筋30分布在壳体10的同一个位置的外、内侧,使外上加强筋20、内上加强筋30与壳体10形成十字状结构(参见图3)。
[0022]三角形结构为平面几何形状中比较稳定的结构,能增强法兰盘12与壳体10的交界处的刚性;同时,十字状结构能抵抗壳体10的扭曲变形,能更合理地配置主减工作时的各种扭矩和反力,也能增强壳体10的刚性,这样使壳体10的性能达到提升,增加了主减速器壳壳体的使用寿命。
[0023]为了增强壳体10的刚性, 壳体下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下加强筋21,外下加强筋21分布在某一个外上加强筋20延长线上,使外下加强筋21、该外上加强筋20、法兰盘12形成十字状结构(参见图4),如上所述,十字状结构能进一步增强壳体10的刚性。
[0024]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壳体下部的外表面布置加强筋会占据差速器内的空间,影响齿轮的运行,本专利技术是将外下加强筋21设计在特定位置,不影响齿轮的运行。
[0025]为了实现减重,法兰盘12上表面设有多个环状分布的减重槽121,减重槽121与螺栓孔123交错分布,这样,减重槽121能比较均匀的分布,在不影响壳体10的刚性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减重。
[0026]为了尽量发挥外加强筋的性能,外加强筋20为板状,使部分螺栓孔123分布在外加强筋20的向外延长线上,螺栓孔处为与桥壳进行连接位置,该处承载螺栓传递的力或者力矩最强,外加强筋20设在这个位置,能对抗螺栓传递的力或者力矩。
[0027]参见图5,外上加强筋20的下端部(靠近壳体10的端部)宽度a>外上加强筋20的上端部(远离壳体10的端部)宽度b。因为外上加强筋20的下端部需要承载更大的外部力量,而外上加强筋20的上端部又要考虑减重。
[0028]参见图6,为了兼顾发动机前、后置的润滑需求,壳体10设有两组进油道、回油道:进油道A40、回油道A42、进油道B43、回油道B44,每组进油道、回油道均对向设置。
[0029]为了牢固,壳体10、法兰盘12及所有的加强筋均一体成型。
[0030]法兰盘12的厚度为12~25mm,减重槽121的深度为6~10mm。
[0031]部分加强筋设置有拔模角,拔模角一般为0.5~1.5
°
之间(不同位置的加强筋拔模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具体结构确定)。
[0032]其工作原理为:其使用时,和现有技术一样,不再赘述。
[0033]只是在配合发动机前置时,使用A组的进油道、回油道;在配合发动机后置时,使用B组的进油道、回油道。这样都不影响完成润滑油循环。
[0034]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驱动车桥主减速器,涉及一种具有高刚度、兼顾发动机前置、后置润滑的后桥主减速器壳。
[0035]1、刚度更大:1)主法兰设计更合理,兼顾提高刚度、减重;2)加强筋呈辐射状布置,且一端设置在主法兰螺栓孔位(或附近),另一端设置在其他法兰位置(或轴承位);3)加强筋内、外,上、下一体设计;4)加强筋设置有拔模角。
[0036]2、兼顾发动机前、后置润滑需求:分别设计有两组进油道、回油道用于满足发动机前、后置时的润滑需求。
[0037]其他内容参见现有技术。
[003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桥主减速器壳,包括壳体(10),壳体(10)上设有法兰盘(12),法兰盘(12)上设有多个环状分布的螺栓孔(123),法兰盘(12)将壳体(10)整体分为壳体上部、壳体下部,壳体上部的顶部位置为轴承位(11),壳体上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上加强筋(20),其特征在于:该外上加强筋(20)以轴承位(11)为中心呈辐射状设置,壳体上部的内表面固定多个内上加强筋(30),内上加强筋(30)固定在法兰盘(12)与壳体(10)的交界处,使内上加强筋(30)、法兰盘(12)与壳体(10)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外上加强筋(20)、内上加强筋(30)分布在壳体(10)的同一个位置的外、内侧,使外上加强筋(20)、内上加强筋(30)与壳体(10)形成十字状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桥主减速器壳,其特征在于:外上加强筋(20)向上延伸到轴承位(11)处、向下延伸到法兰盘(12)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桥主减速器壳,其特征在于:壳体下部的外表面固定多个外下加强筋(21),外下加强筋(21)分布在某一个外上加强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华,狄迅通,董晓鹏,楚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精益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