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50848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电致显色面板包括:驱动背板;透明电极层,位于驱动背板的一侧;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像素定义层,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电极对之间;显色功能层,位于透明电极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在驱动背板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作为像素的像素电极,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相比于传统的夹层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结构,在出光侧少了一层透明导电层,使得出光率增加,提升了显示效果;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对大尺寸的显示器件中共用的整面电极给电时,中间区域像素的响应速度落后于边缘区域像素的响应速度的问题。应速度的问题。应速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Eletrochromism,EC)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是在低透射率的有色状态或高透射率的消色状态之间产生可逆变化的一种电化学反应引起的材料物理性变化的特殊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的可逆变化。
[0003]目前,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显示器通常采用夹层结构,由于电致变色显示器为受光型显示器,多层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亮度,影响器件的显示效果;另外,传统电致变色显示器采用夹层结构时,通常设计其中一面电极为整面电极,因此在制备大尺寸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时,存在中间区域比边缘区域响应速度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以提高面板的亮度,改善中间区域比边缘区域响应速度慢的问题,保证面板的显示效果。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包括:
[0006]驱动背板;
[0007]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
[0008]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电极对之间;
[0009]显色功能层,所述显色功能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r/>[0010]可选的,所述像素定义层相对所述驱动背板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显色功能层相对所述驱动背板的高度。
[0011]可选的,所述透明电极对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背板用于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提供极性相反的电信号。
[0012]可选的,所述显色功能层包括电致变色凝胶,所述显色功能层还填充于同一对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之间。
[0013]可选的,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由像素墙围成的像素格,多个像素格呈网格状排布。
[0014]可选的,电致显色面板还包括:
[0015]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驱动背板远离所述透明电极层的一侧;所述驱动背板的透光度大于零。
[0016]可选的,电致显色面板还包括增反层,所述增反层位于所述反射层远离所述驱动
背板的一侧。
[0017]可选的,电致显色面板还包括透明封装基板,所述透明封装基板位于所述显色功能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001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显色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9]提供驱动背板;
[0020]形成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
[0021]形成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电极对之间;
[0022]形成显色功能层,所述显色功能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0023]可选的,方法还包括:
[0024]在所述驱动背板远离所述透明电极层的一侧依次形成反射层和增反层。
[002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电致显色面板包括:驱动背板;透明电极层,透明电极层位于驱动背板的一侧;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像素定义层,像素定义层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电极对之间;显色功能层,显色功能层位于透明电极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驱动背板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即为一个像素的两个电极,构建成肩并肩型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相比于传统的夹层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结构,在出光侧少了一层透明导电层,使得显示器的出光率增加,提升了显示效果;由于减少了一层透明导电层的制备,还可以降低器件的成本;另外,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即为一个像素的两个电极,每个电极分别给电,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对大尺寸的显示器件中共用的整面电极给电时,由于整面电极的电阻原因,导致中间区域像素的响应速度落后于边缘区域像素的响应速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显色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显色面板的俯视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致显色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显色面板中的光路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致显色面板中的光路图;
[0031]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显色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3]如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作
为一种智能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双稳态的性能,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不仅不需要背光灯,而且显示静态图象后,只要显示内容不变化,就不会耗电,达到节能的目的。随着近几年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成为热点。当前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结构设计中,电致显色面板通常采用夹层式的结构,即包括透明导电基板、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透明导电基板组成的多层夹层式结构。其工作过程通常包括以下两步:(1)在上下透明导电层之间施加正向工作电压,电解质层中的阳离子注入变色层,变色层着色的过程;(2)在上下透明导电层之间施加反向工作电压,阳离子从变色层中抽离,变色层褪色过程。但是电致显色面板采用夹层结构,由于电致变色显示器为受光型显示器,这种多层的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致变色显示器件的亮度,具有显示效果差的问题,影响了客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当前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中,电致显色面板通常设计其中一面电极为整面电极,当需要大尺寸的电致显色面板时,由于整面电极中电阻原因,会导致中间区域的响应速度落后于边缘区域的响应速度,影响了显示效果。
[003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显色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电致显色面板包括:
[0035]驱动背板10;
[0036]透明电极层,透明电极层位于驱动背板10的一侧;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20,每个透明电极对20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显色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背板;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透明电极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透明电极对,每个透明电极对包括一对并肩设置的透明电极;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位于相邻的两个透明电极对之间;显色功能层,所述显色功能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显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相对所述驱动背板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显色功能层相对所述驱动背板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显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极对包括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间隔设置;所述驱动背板用于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提供极性相反的电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显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色功能层包括电致变色凝胶,所述显色功能层还填充于同一对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显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由像素墙围成的像素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航马中生穆欣炬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清越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