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8747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包括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连接在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顶部的上部管系、连接在第一吸附塔和第二吸附塔底部的下部管系、连接在压缩空气进口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连接上部管系和下部管系的加减压管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适应范围广,对各范围的流量工况都能适配,由于全程使用压缩热再生,没有鼓风加热的流程,因此有再生时间快,能耗低,可靠性高等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将气体或蒸汽干燥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压缩空气从空压机出来后会携带大量的水分,如果后端需要使用低露点的压缩空气,一般会使用吸附式干燥器来干燥压缩空气。
[000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一般分为鼓风加热再生和压缩热再生两种。
[0004]鼓风加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后续简称鼓风热干燥器)通过把环境风加热后给吸附剂升温,再生流量稳定,压力低,再生效果好,所以此类干燥器运行稳定,露点低(可做到

70℃以下),但是能耗较高。压缩热再生吸附式干燥器(后续简称压缩热干燥器)利用压缩空气余热给吸附剂加热再生,节约了能耗,不过受压缩空气流量和温度影响,再生效果差一些,露点品质和稳定性较鼓风热干燥器差一些。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压缩空气余热的利用,所以压缩热干燥器也越来越受企业欢迎。不过随着空压机技术的发展,压缩空气出口温度越来越低,压缩热的利用量越来越少,这对压缩热干燥器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因此考虑到把传统的鼓风热干燥器和压缩热干燥器结合,利用其各自优势开发出新型干燥器。
[0005]现有技术中,申请号201911386189.1公开号为CN110893309A,公开名称为“适用于大流量低进气温度的压缩热干燥装置及工艺”,该系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0006]1、结构较为复杂,阀门和管路数量多(控制阀门数量有17个),控制较复杂,适合大流量的工况环境,对于中小流量的工况,体积大且成本高。
[0007]2、该技术利用压缩热再生后,又利用鼓风加热再生,由于压缩空气和环境空气的密度不一样,压缩热再生的速度要远快于鼓风加热再生,所以利用鼓风加热会延长再生时间,增加热量的损耗;另外在鼓风加热流程中,环境空气的升温全靠加热器的加热,无法利用压缩空气的余热,所以增加能耗,不利于节能。
[0008]3、该技术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弱,比如风机出故障后,由于无法完成鼓风加热和鼓风冷却,设备只能停机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包括第一吸附塔B1、第二吸附塔B2、连接在所述第一吸附塔B1和第二吸附塔B2顶部的上部管系、连接在所述第一吸附塔B1和第二吸附塔B2底部的下部管系、连接在压缩空气进口的第一连接管1以及连接上部管系和下部管系的加减压管路2;
[0011]所述上部管系包括第三连接管3、第四连接管4、第五连接管5和第六连接管6,所述第三连接管3分别连接第一吸附塔B1上端口、第七阀门K7和第九阀门K9;所述第四连接管4分别连接第二吸附塔B2上端口、第八阀门K8和第十阀门K10;所述第五连接管5分别连接第九阀门K9、第十阀门K10以及出口管道;所述第六连接管6分别连接第七阀门K7、第八阀门K8、第十一阀门K11和加热器HT1的出口,所述第一阀门K1与加热器HT1入口串联,所述第十一阀门K11和冷却气出口相连;
[0012]所述下部管系包括第七连接管7、第八连接管8、第九连接管9、第十连接管10和第十一连接管11,所述第七连接管7分别连接第一吸附塔B1下端口、第三阀门K3和第五阀门K5;所述第八三通管8分别连接第二吸附塔B2下端口、第四阀门K4和第六阀门K6;所述第九连接管9分别连接第五阀门K5、第六阀门K6、第一单向阀R1,所述第九连接管9的第四个接口封闭;所述第十连接管10分别连接第三阀门K3、第四阀门K4和气水分离器S1;所述第十一连接管11分别连接第二阀门K2、第一冷却器W1和第一单向阀R1;所述第一冷却器W1和气水分离器S1串联后连接第十连接管10;
[0013]所述加减压管路2包括第十二阀门V1、第十三阀门V2和消音器XS,所述第十三阀门V2通过管路分别连接上部管系的出口端,以及下部管系的第一单向阀R1的前端;所述消音器XS和第十二阀门V1串联后连接于第十三阀门V2的后端;
[0014]所述压缩空气进口第一三通管1分别连接第一阀门K1和第二阀门K2。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风机入口过滤器FA、风机G1和第二单向阀R2,所述风机入口过滤器FA、风机G1和第二单向阀R2串联,并与所述第九连接管9的预留封闭接口连起来。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冷却器W2,通过管12将第一冷却器W1、风机G1和第二单向阀R2串联,首尾分别连接第十一阀门K11和第九连接管9的预留封闭接口。
[0017]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8]1.本技术集成了压缩热干燥器和鼓风热干燥器的优点,一方面本技术的再生过程和一般压缩热干燥器是相似的,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压缩空气的余热,从而减少能耗;另一方面本技术和一般鼓风热干燥器的冷却方式相似(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压缩空气冷却,环境风冷却以及环境风内循环冷却),由于在这三种冷却流程中气流都是从吸附塔下部向上部流动的,在冷却阶段,气流将底部的吸附剂吹冷后自身也被干燥加热,到达塔体中上部后,高温干燥气流可以让顶部的吸附剂进一步干燥,即“二次再生”,从而使得中上部的吸附剂再生更彻底,让后期的露点更好更稳定;
[0019]2.本技术结构简单(控制阀门数量只有13个),适应范围广,对各范围的流量工况都能适配;
[0020]3.由于全程使用压缩热再生,没有鼓风加热的流程,因此再生时间快,能耗低。
[0021]4.结构二和结构三都是在结构一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对于采用结构一的客户,后期很方便升级改造。
[0022]5.结构二和结构三在极端情况下(如:风机故障),可以直接转变成结构一,保证设备可用,对于现场不能停气检修的客户非常实用。
[0023]6.本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压缩空气,也可以用于其他压缩气体,比如压缩氮气,压缩氦气等。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第一连接管1、加减压管路2、第三连接管3、第四连接管4、第五连接管5、第六连接管6、第七连接管7、第八连接管8、第九连接管9、第十连接管10、第十一连接管11、第一吸附塔B1、第二吸附塔B2、第一阀门K1、第二阀门K2、第三阀门K3、第四阀门K4、第五阀门K5、第六阀门K6、第七阀门K7、第八阀门K8、第九阀门K9、第十阀门K10、第十一阀门K11、第十二阀门V1、第十三阀门V2、第一冷却器W1、第二冷却器W2、气水分离器S1、第一单向阀R1、第二单向阀R2、加热器HT1、风机G1、过滤器FA、消音器XS。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热再生吸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附塔(B1)、第二吸附塔(B2)、连接在所述第一吸附塔(B1)和第二吸附塔(B2)顶部的上部管系、连接在所述第一吸附塔(B1)和第二吸附塔(B2)底部的下部管系、连接在压缩空气进口的第一连接管(1)以及连接上部管系和下部管系的加减压管路(2);所述上部管系包括第三连接管(3)、第四连接管(4)、第五连接管(5)和第六连接管(6),所述第三连接管(3)分别连接第一吸附塔(B1)上端口、第七阀门(K7)和第九阀门(K9);所述第四连接管(4)分别连接第二吸附塔(B2)上端口、第八阀门(K8)和第十阀门(K10);所述第五连接管(5)分别连接第九阀门(K9)、第十阀门(K10)以及出口管道;所述第六连接管(6)分别连接第七阀门(K7)、第八阀门(K8)、第十一阀门(K11)和加热器(HT1)的出口,第一阀门(K1)与加热器(HT1)入口串联,所述第十一阀门(K11)和冷却气出口相连;所述下部管系包括第七连接管(7)、第八连接管(8)、第九连接管(9)、第十连接管(10)和第十一连接管(11),所述第七连接管(7)分别连接第一吸附塔(B1)下端口、第三阀门(K3)和第五阀门(K5);所述第八连接管(8)分别连接第二吸附塔(B2)下端口、第四阀门(K4)和第六阀门(K6);所述第九连接管(9)分别连接第五阀门(K5)、第六阀门(K6)、第一单向阀(R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永坚
申请(专利权)人:贝克欧净化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