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强程专利>正文

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59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顶面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第一液压杆,两组所述第一液压杆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上端外表面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注塑孔,所述上模具的下端外表面配合设置有下模具。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设置脱模本体,避免现有技术中注塑成型后脱模时,由于成型的工件并没有完全干燥,导致在脱模的过程中,由于模具两侧壁的粘结拉伸力,使塑料工件内表面发生损伤的问题,从而保证塑料工件表面的光滑度,保证塑料工件的品质,不需要通过人工在注塑前,对模具表面进行涂抹脱模剂,降抵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总体的实用性。了总体的实用性。了总体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为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工艺是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工业产品生产造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注塑还可分注塑成型模压法和压铸法,注塑成型机是注塑工艺主要的工作装置,注射成型机(简称注射机或注塑机)一般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在注塑工艺内,注塑模具是也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注塑模具有利于产品的注塑成型。
[0003]现有技术中注塑成型后脱模时,由于成型的工件并没有完全干燥,传统技术中大部分在注塑时没有设置脱模装置,会导致在脱模的过程中,由于模具两侧壁的粘结拉伸力,使塑料工件内表面发生损伤,从而对塑料工件表面的光滑度产生影响,使塑料工件的品质下降,或者通过人工在注塑前,对模具表面进行涂抹脱模剂,提高了人工成本。
[0004]为此,提出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顶面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第一液压杆,两组所述第一液压杆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上端外表面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注塑孔,所述上模具的下端外表面配合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内部靠近左侧位置设置有辅助脱模机构,所述下模具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中间位置贯穿活动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下端外表面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第二液压杆,两组第二液压杆的下端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具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模具腔,所述模具腔与注塑孔贯穿连接,所述下模具的上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模具块,所述模具块位于模具腔内部;
[0007]所述辅助脱模机构包括脱模本体、电磁铁、气囊、金属块、第一接触开关片、第二接触开关片、第一进液管、空腔、第二进液管、安装板、排液孔、第一辅助机构、第二辅助机构以及调整机构,所述下模具的内部靠近左侧位置设置脱模本体,所述脱模本体左侧内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电磁铁,所述脱模本体的左侧内部靠近电磁铁的右侧位置设置气囊,所述脱模本体的右侧内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金属块,所述脱模本体的右侧外表面靠近下端边缘位置固定安装第一接触开关片,所述顶杆外表面靠近第一接触开关片下端边缘位置固定安装第二接触开关片,所述脱模本体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右侧位置贯穿连接第一进液管,所述模具块的内部与第一进液管对应的位置开设空腔,所述第一进液管的一端与气囊贯穿连
接,所述第一进液管的另一端与空腔贯穿连接,所述模具块内部靠近空腔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均匀分布的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的右侧外表面固定安装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靠近模具块外部的一侧外表面开设均匀分布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模具块外表面贯穿连接,所述排液孔的大小范围为零点零四毫米至零点一毫米,所述空腔靠近右侧部分中间位置设置第一辅助机构,所述模具块内部靠近顶杆两侧均设置第二辅助机构,所述顶杆的外表面靠近下端位置设置调整机构。
[0008]现有技术中注塑成型后脱模时,由于成型的工件并没有完全干燥,传统技术中大部分没有设置辅助脱模装置,会导致在脱模的过程中,由于模具两侧壁的粘结拉伸力,使塑料工件内表面发生损伤,从而对塑料工件表面的光滑度产生影响,使塑料工件的品质下降,或者通过人工在注塑前,对模具表面进行涂抹脱模剂,提高了人工成本,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脱模本体,工作时,首先通过第一液压杆带动上模具向靠近下模具的方向移动,直至上模具与下模具合在一起,再通过注塑孔向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注塑原料,当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原料成型后,通过第一液压杆带动上模具向远离下模具的方向移动,直至将模具块露出,此时,通过第二液压杆带动顶杆向上移动,在顶杆向上移动时,由于第二接触开关片设置在第一接触开关片下端,第一接触开关片与第二接触开关片立马接通,开关接通,导线向电磁铁输送电流,电磁铁通电带磁,对金属块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使金属块向靠近电磁铁的方向移动,对气囊产生挤压力,由于气囊的塑料特性不会对电磁铁与金属块之间的磁性连接产生影响,由于气囊内部装有水性脱模剂,对磁性的影响很小,同时通过设置电流较大,及通电后电磁铁与金属块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足够大,水性脱模剂是使用天然高分子合成材料制作而成的,脱模剂内部成分能完全与水溶合,抗酸、抗碱、耐硬水、水溶性强、良好的稳定性,而且任意比例水稀释不分层、不破乳、不结块、保质期长、固含量高、分散性好,在金属块向靠近电磁铁的方向移使,挤压力挤压气囊,使气囊内部水溶液通过第一进液管进入空腔,从第一进液管为螺纹管可以配合气囊移动,当水性脱模剂进入空腔时,在挤压力的作用下,水性脱模剂会从空腔通过第二进液管进入安装板,再通过安装板上设置的排液孔,流动至塑料工件与模具块之间,通过设置排液孔的大小范围为零点零四毫米至零点一毫米,防止由于排液孔的孔径过大,在注塑时塑料会从排液孔进入模具块内部,同时通过设置排液孔的孔径为零点零四毫米至零点一毫米防止孔径过大,空腔下端排液孔的流速过大,水性脱模剂不能流动至空腔顶部,以水性脱模剂不能从而空腔顶部设置的排液孔流出,导致水性脱模剂不能在模具块外表面流动均匀的问题,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注塑成型后脱模时,由于成型的工件并没有完全干燥,导致在脱模的过程中,由于模具两侧壁的粘结拉伸力,使塑料工件内表面发生损伤的问题,从而保证塑料工件表面的光滑度,保证塑料工件的品质,不需要通过人工在注塑前,对模具表面进行涂抹脱模剂,降抵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总体的实用性。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辅助机构包括连通管、储液壳体以及储液腔,所述空腔靠近右侧部分中间位置设置连通管,所述下模具的内部靠近右侧位置设置储液壳体,所述储液壳体内部开设储液腔,所述连通管的下端贯穿储液壳体。
[0010]工作时,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通管,当电磁铁与金属块之间挤压力过大时,即挤进空腔的水性脱模剂与从空腔通过排液孔排出的水性脱模剂量不对等时,多余的水性脱模剂可以通过挤压力进入连通管,再通过连通管进入储液壳体内部设置的储液腔内,从避免当挤压力挤进空腔的水性脱模剂与从空腔通过排液孔排出的水性脱模剂量不对等时,及挤压力
过大造成气囊或者模具块内部部件发生损坏的问题,提高总体的实用性。
[0011]优选的,所述储液壳体的左侧外表面靠近下端边缘位置贯穿连接第一螺纹管,所述第一螺纹管贯穿脱模本体、金属块与气囊贯穿连接。
[0012]工作时,通过设置第一螺纹管,当顶杆不做顶出运动时,及不对模具块表面进行添加水性脱模剂时,由于储液腔与气囊之间的水性脱模剂的水位差压力,储液腔内部的水性脱模剂通过第一螺纹管进入气囊内部,直至储液腔与气囊之间的水性脱模剂的水位相同,第一螺纹管由于本身可以伸缩的特性可以配合气囊做伸缩运动,从而对气囊内部的水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顶面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第一液压杆(2),两组所述第一液压杆(2)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上模具(3),所述上模具(3)的上端外表面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注塑孔(4),所述上模具(3)的下端外表面配合设置有下模具(5),所述下模具(5)的内部靠近左侧位置设置有辅助脱模机构(6),所述下模具(5)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中间位置贯穿活动连接有顶杆(7),所述顶杆(7)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设置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下端外表面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第二液压杆(9),两组第二液压杆(9)的下端与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具(5)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下端与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3)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模具腔(12),所述模具腔(12)与注塑孔(4)贯穿连接,所述下模具(5)的上端外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模具块(11),所述模具块(11)位于模具腔(12)内部;所述辅助脱模机构(6)包括脱模本体(61)、电磁铁(62)、气囊(63)、金属块(64)、第一接触开关片(65)、第二接触开关片(66)、第一进液管(67)、空腔(68)、第二进液管(69)、安装板(610)、排液孔(611)、第一辅助机构(612)、第二辅助机构(613)以及调整机构(614),所述下模具(5)的内部靠近左侧位置设置脱模本体(61),所述脱模本体(61)左侧内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电磁铁(62),所述脱模本体(61)的左侧内部靠近电磁铁(62)的右侧位置设置气囊(63),所述脱模本体(61)的右侧内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金属块(64),所述脱模本体(61)的右侧外表面靠近下端边缘位置固定安装第一接触开关片(65),所述顶杆(7)外表面靠近第一接触开关片(65)下端边缘位置固定安装第二接触开关片(66),所述脱模本体(6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右侧位置贯穿连接第一进液管(67),所述模具块(11)的内部与第一进液管(67)对应的位置开设空腔(68),所述第一进液管(67)的一端与气囊(63)贯穿连接,所述第一进液管(67)的另一端与空腔(68)贯穿连接,所述模具块(11)内部靠近空腔(68)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均匀分布的第二进液管(69),所述第二进液管(69)的右侧外表面固定安装安装板(610),所述安装板(610)靠近模具块(11)外部的一侧外表面开设均匀分布的排液孔(611),所述排液孔(611)与模具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强程严敏
申请(专利权)人:许强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