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及其伞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576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及其伞具。其中伞束带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内的弹性装置、转动连接于上壳体上的转动装置以及绕设在转动装置上的缠绕组件;弹性装置的一端固定于上壳体或下壳体上,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连接于转动装置,缠绕组件的一端固定在转动装置上,缠绕组件的另一端从上壳体或下壳体内引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自然状态下轻扯缠绕组件的头部,可使缠绕组件逐渐展开并呈拉紧状态,停止对缠绕组件的施力后,缠绕组件可自发恢复到自然状态,使缠绕组件自动收纳,具有收伞时方便绕捆伞面和用伞时避免缠绕组件挂物的优点。避免缠绕组件挂物的优点。避免缠绕组件挂物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及其伞具


[0001]本技术涉及防晒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及其伞具。

技术介绍

[0002]伞具是人们生活当中必备的物品,未使用伞具时通常都需要使用伞束带对伞面进行绕捆,以便收拢伞面,收伞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有伞具的伞束带设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缝纫技术将伞束带组装于伞布上;另一种是基于TPU伞面,搭配PE伞束带,通过热压的方式装配在伞面上;但这两种设计下,张伞后的伞束带作为长条状横乱坐落于伞面上,在外观上降低了审美体验,且用伞过程中会带来挂物风险,并且在收伞时,不能快速准确的寻找到伞束带的头部,导致绕捆伞面时耗费心神。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旨在解决现有伞具的伞束带结构在伞使用过程中可能挂物以及绕捆伞面时不够方便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的弹性装置、转动连接于所述上壳体上的转动装置以及绕设在所述转动装置上的缠绕组件;所述弹性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上,所述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装置,所述缠绕组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装置上,所述缠绕组件的另一端从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内引出。
[0005]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为转筒和/或转轴。
[0006]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装置为螺旋弹簧、旋转皮筋、发条弹簧、片状弹簧、扭簧中的一种。
[0007]进一步的,所述缠绕组件为双层复合结构的两根束带或单层结构的束带。
[0008]进一步的,所述缠绕组件为双层复合结构的两根束带,其中一根束带的端部设有公扣,另一根束带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公扣扣接的母扣。
[0009]进一步的,所述缠绕组件为单层结构的束带,所述束带的端部设有公扣,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公扣扣接的母扣。
[001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伞具,包括伞布,所述伞布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
[001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伞具,包括伞布,所述伞布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所述伞布上设有母扣,所述缠绕组件为单层结构的束带,所述束带的端部设有与所述母扣扣接的公扣。
[00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及其伞具。其中伞束带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设置在下壳体内的弹性装置、转动连接于上壳体上的转动装置以及绕设在转动装置上的缠绕组件;弹性装置的一端固定于上壳体或下壳体上,弹性装置的另一端
连接于转动装置,缠绕组件的一端固定在转动装置上,缠绕组件的另一端从上壳体或下壳体内引出。本技术实施例在自然状态下轻扯缠绕组件的头部,可使缠绕组件逐渐展开并呈拉紧状态,停止对缠绕组件的施力后,缠绕组件可自发恢复到自然状态,使缠绕组件自动收纳,具有收伞时方便绕捆伞面和用伞时避免缠绕组件挂物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束带结构的自然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伞束带结构的拉紧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伞束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伞束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伞束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伞束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伞束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复合结构的缠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识说明:1、上壳体;2、下壳体;3、弹性装置;4、转动装置;5、缠绕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5]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0026]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0027]结合图1、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设置在所述下壳体2内的弹性装置3、转动连接于所述上壳体1上的转动装置4以及绕设在所述转动装置4上的缠绕组件5;所述弹性装置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壳体1或下壳体2上,所述弹性装置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装置4,所述缠绕组件5的一端固定
在所述转动装置4上,所述缠绕组件5的另一端从所述上壳体1或下壳体2内引出。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可以为圆柱壳体,所述上壳体1的下端插装于所述下壳体2的上端,所述弹性装置3设置在所述下壳体2内且弹性装置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上壳体1或者下壳体2上,所述弹性装置3具有预转势能,即转动所述弹性装置3的另一端时可使所述弹性装置3产生回绕势能;因此,将所述转动装置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壳体1或者下壳体2后,再将所述转动装置4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装置3的另一端,这样即可将所述弹性装置3的预转势能和回绕势能赋予所述转动装置4;因此,将所述缠绕组件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装置4上并进行缠绕,另一端从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内引出,这样在拉伸所述缠绕组件5的另一端时可带动所述转动装置4转动,并使得所述缠绕组件5展开,而在松开所述缠绕组件5后所述转动装置4受所述弹性装置3的回绕势能自动回转,并带动所述缠绕组件5自动进行收纳。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进行固定的方式可以是挂钩、螺丝、焊接、粘接等固定方式。
[003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装置4为转筒和/或转轴,当然还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的弹性装置、转动连接于所述上壳体上的转动装置以及绕设在所述转动装置上的缠绕组件;所述弹性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上,所述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动装置,所述缠绕组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动装置上,所述缠绕组件的另一端从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内引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为转筒和/或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为螺旋弹簧、旋转皮筋、发条弹簧、片状弹簧、扭簧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收纳的伞束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组件为双层复合结构的两根束带或单层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林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