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811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屏,所述背光结构集成在LCD显示面板中,所述LCD显示面板包括上偏光片、下偏光片以及位于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之间的液晶盒,所述液晶盒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密封胶框以及液晶层,所述上基板下表面制作上基板功能层,所述下基板上表面依次堆叠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所述散光油墨层、增光油墨层、下基板以及下偏光片构成背光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LCD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以及下偏光片实现背光的导光板和反射板功能,利用增光油墨层代替增光膜实现增光功能,利用散光油墨层代替散光膜实现均光功能,大大节省了材料和工艺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液晶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屏。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的显示模组行业,各厂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竞争无非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而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的制作成本,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产品的制作成本对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将至关重要。产品的制作成本取决于产品的材料成本、工艺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成本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成本还是材料成本以及工艺成本,目前的LCD显示屏都配套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一般由光源和背光结构构成,所述背光结构主要由反射板、导光板、增光膜、扩散膜构成。对于目前的显示屏需要单独制作LCD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然后进行组合,不但制程工艺复杂,而且所用材料也较多,在目前的结构情况下很难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背光结构集成在LCD显示面板上的背光结构、显示模组及显示屏,利用现有LCD显示面板结构和材料,重新设计优化背光结构和制程工艺步骤,节省了材料和工序,节约了制造成本。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背光结构,所述背光结构集成在LCD显示面板中,所述LCD显示面板包括上偏光片、下偏光片以及位于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之间的液晶盒,所述液晶盒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密封胶框以及液晶层,所述上基板下表面制作上基板功能层,所述下基板上表面依次堆叠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所述散光油墨层、增光油墨层、下基板以及下偏光片构成背光结构,所述散光油墨层代替扩散膜实现光线均匀扩散的功能,增光油墨层代替增光膜实现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射出的功能,下基板代替导光板实现将光源转变为面光源的功能,下偏光片代替反射板实现光线反射的功能。
[0006]进一步的,所述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在下基板上表面的堆叠次序自下至上依次为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或者增光油墨层、下基板功能层和散光油墨层,或者下基板功能层、增光油墨层和散光油墨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上基板材料为玻璃,下基板材料为玻璃或者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材料。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下基板下表面设有若干漫反射点,所述漫反射点均匀设置,所述漫反射点是后序蚀刻成型。
[0009]进一步的,所述增光油墨层厚度为10μm以下,制作工艺可以是镀膜、丝印、压印和移印中的任意一种。
[0010]进一步的,所述散光油墨层厚度为10μm以下,制作工艺可以是镀膜、丝印、压印和移印中的任意一种。
[0011]优选的,所述密封胶框材料为环氧胶。
[0012]优选的,所述背光结构为侧光式背光结构,所述光源为LED背光源。
[0013]一种显示模组,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
[0014]一种显示屏,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或者上述的显示模组。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专利技术将背光结构和LCD显示面板结构集成在一起,利用LCD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以及下偏光片实现背光的导光板和反射板功能,并在下基板上表面堆叠增光油墨层代替增光膜实现增光功能,堆叠散光油墨层代替散光膜实现均光功能,与现有的背光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LCD显示面板的结构和材料,重新设计了制程工艺,将增光膜和扩散膜功能在LCD显示面板的结构上实现,大大节省了材料和工艺成本,进而降低了总体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1、上偏光片,2、上基板,3、上基板功能层,4、液晶层,5、下基板功能层,6、散光油墨层,7、增光油墨层,8、下基板,9、下偏光片,10、漫反射点,11、密封胶框,100、背光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显示模组以及显示屏的背光结构,本专利技术对背光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制程工艺进行了调整,将背光结构和LCD显示面板集成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在制作LCD显示面板的制程中,同时进行背光的制作。本专利技术的背光结构具体是集成在了LCD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上,对下基板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代替现有的导光板结构,实现导光板的功能,并利用LCD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实现发射板的增光功能,对于背光结构的增光膜和扩散膜则制作在下基板上表面,并用相应功能的油墨层替代,经重新设计和优化的背光结构以及显示模组可以大大节约材料,减少工艺制程,进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结构集成在LCD显示面板中,所述LCD显示面板包括上偏光片1、下偏光片9以及位于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之间的液晶盒,所述液晶盒包括上基板2、下基板8以及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密封胶框11以及液晶层4,所述上基板下表面制作上基板功能层3,所述下基板上表面自下至上依次堆叠增光油墨层7、散光油墨层6和下基板功能层5;本专利技术将组成背光结构的增光油墨层7、散光油墨层6集成在液晶盒内,用具有相应功能的油墨层代替,优化了材料和制程工艺。对于本专利技术来说,所述散光油墨层、增光油墨层、下基板以及下偏光片构成背光结构100,所述散光油墨层代替现有技术的扩散膜,实现扩散膜的功能,具体为:实现光线均匀扩散,并可遮蔽导光板上的漫反射图案以及
背光表面的一些缺陷的功能,增光油墨层代替现有技术的增光膜,实现增光膜的功能,具体为:将光源发出的分散光向正面方向聚集,在一定范围内射出,以提高亮度。所述下基板代替现有技术的导光板,实现导光板功能,具体为:将线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所述下偏光片采用反射型偏光片,代替现有技术的反射板,实现反射板功能,具体为:用于将导光板从底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中,实现光线反射的功能,用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
[0025]一般情况下,LCD显示面板的上基板和下基板均采用玻璃基板,但对于本实施例,所述的上基板材料为玻璃,下基板材料为玻璃或者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材料。本实施例的下基板优选采用PMMA材料,在所述的下基板下表面设置若干漫反射点10,所述漫反射点均匀分布,所述漫反射点可以采用一下方式进行制作:1、在下基板下表面以印刷方式将漫反射点印在下基板下表面,2、采用化学蚀刻方式在下基板下表面蚀刻出漫反射点,3、采用激光蚀刻方式在下基板下表面蚀刻出漫反射点,4、采用光微影法在下基板下表面蚀刻出漫反射点。对于本实施例采用是采用化学蚀刻或者激光蚀刻成型。
[0026]对于本实施例,所述增光油墨层厚度为10μm以下,所述散光油墨层厚度为10μm以下,制作工艺可以采用镀膜、丝印、压印和移印等工艺。所述密封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结构集成在LCD显示面板中,所述LCD显示面板包括上偏光片、下偏光片以及位于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之间的液晶盒,所述液晶盒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密封胶框以及液晶层,所述上基板下表面制作上基板功能层,所述下基板上表面制作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所述散光油墨层、增光油墨层、下基板以及下偏光片构成背光结构,所述散光油墨层代替扩散膜实现光线均匀扩散的功能,增光油墨层代替增光膜实现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射出的功能,下基板代替导光板实现将光源转变为面光源的功能,下偏光片代替反射板实现光线反射的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在下基板上表面的堆叠次序自下至上依次为增光油墨层、散光油墨层和下基板功能层,或者增光油墨层、下基板功能层和散光油墨层,或者下基板功能层、增光油墨层和散光油墨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板材料为玻璃,下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汉良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