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7206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包括钻头主体和第二套筒,所述钻头主体包括刀头、刀身和刀尾,所述刀头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刀身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刀尾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三导向槽,所述刀尾的顶端一体化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钻头主体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下表面连接有压簧,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一防护垫,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排屑机构,排屑效果好,且具有伸缩机构,能快速适应狭窄空间下的钻孔作业。能快速适应狭窄空间下的钻孔作业。能快速适应狭窄空间下的钻孔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器件
,具体为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

技术介绍

[0002]电钻作为一种钻孔机具,适合在钢材、木材和塑料上钻孔,是手持式电动工具中使用最为普及的工具之一,给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便利,使用电钻时,根据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其钻头的选择也不同。
[0003]然而,现有的钻头缺少排屑导向机构,在工作时排屑效果差,有时需把钻头拔出进而带出碎屑,影响工作效率,同时现有的钻头缺少伸缩机构,不能快速适应狭窄空间下的钻孔作业,十分不便,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钻头缺少排屑机构,排屑效果差,且缺少伸缩机构,不能快速适应狭窄空间下的钻孔作业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包括钻头主体和第二套筒,所述钻头主体包括刀头、刀身和刀尾,所述刀头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刀身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刀尾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三导向槽,所述刀尾的顶端一体化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钻头主体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下表面连接有压簧,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一防护垫,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二防护垫。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表面呈光滑状,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内表面呈光滑状,所述第三导向槽的内表面呈光滑状。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的外表面套设有套环,且套环的外表面呈粗糙状。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筒的外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表面设置有磁铁,且磁铁的外表面呈粗糙状。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表面形状相吻合,所述第二连接柱和第二套筒滑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钻头主体和第一套筒旋合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具有排屑机构,排屑效果好,且具有伸缩机构,能快速适应狭窄空间下的钻孔作业。
[0012](1)通过刀头、刀身、刀尾、第一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和第三导向槽组成的排屑机构,当刀头钻入物体时,碎屑经第一导向槽的导向卷入刀身中,再经第二导向槽的导向卷入刀尾中,最后经第三导向槽的导向卷出,进而提升排屑效果;
[0013](2)通过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二连接柱、限位环、压簧和滑槽组成的伸缩机构,第二连接柱在滑槽内滑动伸缩,使得整个钻头的尺寸发生变化,进而实现在狭窄环境下进行钻孔作业。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第二套筒的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1中第一套筒的结构正视剖视示意图。
[0017]图中:1、钻头主体;101、刀头;102、刀身;103、刀尾;104、第一导向槽;105、第二导向槽;106、第三导向槽;107、第一连接柱;2、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二连接柱;5、限位环;6、压簧;7、滑槽;8、第一防护垫;9、凹槽;10、第二防护垫;11、套环;12、卡槽;13、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包括钻头主体1和第二套筒3,钻头主体1包括刀头101、刀身102和刀尾103,刀头101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槽104,刀身102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导向槽105,刀尾103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三导向槽106,刀尾103的顶端一体化连接有第一连接柱107,钻孔作业时,刀头101先接触物体,碎屑经第一导向槽104导向进而随着钻头的深入将碎屑向上卷至刀身102,当碎屑经过第二导向槽105时会进一步向上卷至刀尾103,最后经第三导向槽106的水平凹面排出。
[0020]钻头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套筒2,第一套筒2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4,第二套筒3的内表面设置有限位环5,限位环5的下表面连接有压簧6,第二套筒3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7,滑槽7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一防护垫8,第一套筒2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9,凹槽9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二防护垫10,狭窄工作环境中作业时,第二连接柱4通过压簧6的形变以及限位环5的限位,实现在第二套筒3中伸缩,第一防护垫8可在第二连接柱4伸缩过程中对第二连接柱4的外表面顶端进行防护,第二防护垫10可在钻头主体1与第一套筒2旋合的过程中对第一连接柱107的外表面顶端进行防护。
[0021]进一步的,第一导向槽104的内表面呈光滑状,第二导向槽105的内表面呈光滑状,第三导向槽106的内表面呈光滑状,第一导向槽104、第二导向槽105、第三导向槽106的内表面皆成光滑状,提升了导向效果,便于碎屑的排出。
[0022]进一步的,第一套筒2的外表面套设有套环11,且套环11的外表面呈粗糙状,进一步提升钻头主体1与第一套筒2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0023]进一步的,第二套筒3的外表面开设有卡槽12,卡槽12的内表面设置有磁铁13,且磁铁13的外表面呈粗糙状,使得在钻头接至电钻上更稳固,提升电钻工作时的稳定性。
[0024]进一步的,第二连接柱4的外表面与滑槽7的内表面形状相吻合,第二连接柱4和第二套筒3滑动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柱4和第二套筒3滑动连接实现整个钻头尺寸的调节,进而
实现快速适应狭窄环境下进行钻孔作业。
[0025]进一步的,凹槽9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第一连接柱107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钻头主体1和第一套筒2旋合连接,可通过钻头主体1和第一套筒2旋合连接实现对钻头主体1的更换或检修。
[0026]工作原理:使用时,选择合适尺寸或类型的钻头主体1旋合至第一套筒2上,再通过卡槽12接至电钻,工作时,物体的碎屑通过第一导向槽104、第二导向槽105和第三导向槽106依次经过刀头101、刀身102和刀尾103最后排出。
[0027]当需要在狭窄环境下进行钻孔作业时,经过压簧6的形变以及限位环5的限位,使得第二连接柱4在第二套筒3中伸缩,进而缩短整个钻头的尺寸,进而实现在狭窄环境下进行钻孔作业。
[002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包括钻头主体(1)和第二套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头主体(1)包括刀头(101)、刀身(102)和刀尾(103),所述刀头(101)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导向槽(104),所述刀身(102)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导向槽(105),所述刀尾(103)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三导向槽(106),所述刀尾(103)的顶端一体化连接有第一连接柱(107),所述钻头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套筒(2),所述第一套筒(2)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4),所述第二套筒(3)的内表面设置有限位环(5),所述限位环(5)的下表面连接有压簧(6),所述第二套筒(3)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7),所述滑槽(7)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一防护垫(8),所述第一套筒(2)的内表面开设有凹槽(9),所述凹槽(9)的内表面顶端设置有第二防护垫(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削用自动排屑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林蒋燕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速能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