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废水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一吸附装置、一控制阀、一检测器、一臭氧产生器以及一控制器。吸附装置的一入水端通过一第一管线接收所述废水,且所述吸附装置的一出水端通过一第二管线排出一处理水,其中吸附装置中具有一催化剂材料,用于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控制阀设置于第一管线上,用于控制管线的通断,令吸附装置开始或停止接收废水。检测器经配置以检测处理水中的有机物相关的一水质参数。臭氧产生器经配置以提供臭氧至吸附装置。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控制阀、检测器以及臭氧产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升废水处理装置的效能。提升废水处理装置的效能。提升废水处理装置的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结合吸附性催化剂与臭氧氧化技术的高效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为了降低有机废水对环境的负面冲击,有机废水需经过处理之后才能排放于环境中。目前常见的有机废水处理装置是使用具有吸附性质的吸附材料,让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吸附至吸附材料的表面,以降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0003]然而,吸附材料在处理一定量有机废水之后,会达到吸附饱和状态而无法再继续吸附有机物。目前针对吸附材料的再生技术多以蒸气活化法为主,但此法仅是利用有机物的挥发性,将结合在吸附材料上的有机物挥发至气体收集管线中,并未实际将有机物分解。因此,需配合气体处理装置对含有有机物的气体进行处理,导致废水处理步骤繁杂,且对于减少环境中整体有机污染物的效果有限。
[0004]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简化有机废水的处理并提升高效废水处理系统的效能,从而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废水处理系统,其结合吸附性催化剂与臭氧氧化技术,在达到净化水质的同时,能够将有机物浓缩在固相催化剂,以提高后续臭氧催化氧化的效能,因此相较于现有的有机废水吸附处理系统更具经济效益。
[000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效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一吸附装置、一控制阀、一检测器、一臭氧产生器以及一控制器。所述吸附装置的一入水端通过一第一管线接收所述废水,且所述吸附装置的一出水端通过一第二管线排出一处理水,其中所述吸附装置中具有一催化剂材料,用于吸附所述废水中的有机物;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线上,用于控制所述管线的通断,令所述吸附装置开始或停止接收所述废水;所述检测器经配置以检测所述处理水中的所述有机物相关的一水质参数;所述臭氧产生器经配置以提供臭氧至所述吸附装置;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所述检测器以及所述臭氧产生器。
[0007]更进一步地,当所述检测器测到的所述水质参数高于一设计处理水质标准值时,所述控制器令所述控制阀关闭以使所述第一管线断开而停止引进所述废水,并启动所述臭氧产生器以提供臭氧至所述吸附装置。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线上。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吸附装置的所述出水端。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水质参数为总有机碳量(TOC)或化学需氧量(COD)。
[0011]进一步地,所述高效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一废水存储装置,所述废水存储装置用
以存储所述废水,且通过所述第一管线与所述吸附装置相连接。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高效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一前处理装置,且所述前处理装置为一拦污、沉沙、除油或过滤装置,且通过一第三管线与所述废水存储装置相连接。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高效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一逆渗透装置,所述逆渗透装置通过所述第二管线与所述吸附装置连通,用以净化所述处理水。
[0014]更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材料的基底为氢氧化铁,且所述催化剂材料以 3
‑
10毫米(mm)的圆柱状颗粒存在。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材料的BET比表面积为1
‑
20平方米/克(m2/g) 且所述催化剂材料的比重为1.1
‑
1.5克/立方厘米(g/cm3)。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废水为化学需氧量(COD)小于1600毫克/升(mg/L)的有机废水。
[0017]本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废水处理装置,其能通过“所述吸附装置经配置以通过一第一管线接收一废水,并通过一第二管线排出一处理水”、“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线上,用于控制所述管线的通断,令所述吸附装置开始或停止接收所述废水”、“所述检测器经配置以检测所述处理水中的所述有机物相关的一水质参数”以及“臭氧产生器经配置以提供臭氧至所述吸附装置”的技术特征,以提升废水处理装置的效能。
[0018]为使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所公开有关“高效废水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0024]第一实施例
[0025]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废水处理系统100,用于处理一废水。高效废水处理系统100主要包括一吸附装置20、一控制阀 10、一检测器30、一臭氧产生器40以及一控制器50。吸附装置20具有一入水端S1及一出水端S2,在入水端S1接设有
一管线P1(第一管线),用以接收废水,且在出水端S2接设有一管线P2(第二管线),用以排出通过吸附装置 20的一处理水。吸附装置20中具有一催化剂材料21,用于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进一步地,管线P1上设置有控制阀10,用于控制管线P1的通断,进而控制吸附装置20开始或停止接收废水。检测器30经配置以检测处理水中的水质参数。臭氧产生器40经由一管线P3与吸附装置20连接,以提供臭氧至吸附装置20。控制器50电性连接至控制阀10、检测器30以及臭氧产生器40,以在实际操作时,控制高效废水处理系统100的运作。
[0026]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器30设置在管线P2上。水质参数可以为有机物相关的参数,如总有机碳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或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 Demand,COD)等。然而,本技术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0027]本技术的高效废水处理系统100适合用于处理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具体而言为化学需氧量小于1600毫克/升的有机废水。使用时,有机废水可在控制阀10为开启的状态下,通过管线P1从入水端S1流进吸附装置 20中,从而吸附装置20中的催化剂材料21会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一废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一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的一入水端通过一第一管线接收所述废水,且所述吸附装置的一出水端通过一第二管线排出一处理水,其中所述吸附装置中具有一催化剂材料,用于吸附所述废水中的有机物;一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线上,用于控制所述管线的通断,令所述吸附装置开始或停止接收所述废水;一检测器,所述检测器经配置以检测所述处理水中的所述有机物相关的一水质参数;一臭氧产生器,所述臭氧产生器经配置以提供臭氧至所述吸附装置;以及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阀、所述检测器以及所述臭氧产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吸附装置的所述出水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参数为总有机碳量或化学需氧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子杰,谢奇旭,谭发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崇越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