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660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属于智能垃圾分类技术领域。它包括主体框架、垃圾分类机构、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侧板及在主体框架内部独立设置的垃圾桶,所述垃圾分类机构包括图像识别模块、控制器和转盘,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包括电性连接的K210芯片和图像传感器,用于对投入的垃圾进行识别、拍照和分类,并将分类后的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中进行处理;所述控制器与驱动设备电连接,驱动设备控制转盘转动;所述转盘可转动安装于垃圾桶上方,用于临时承载垃圾以及将垃圾投入垃圾桶内。本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能够实现垃圾的智能化分类,提高分类效率。提高分类效率。提高分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智能垃圾分类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绿色环保型社会的需求日益强烈,垃圾分类已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桶,它们主要分为普通垃圾桶和智能垃圾桶,其中普通垃圾桶为纯人力进行投放、收集、处理。而智能垃圾桶也仅仅是增加了感应式开盖、自动打包等功能。但是,它们都无法自主进行垃圾的分类。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可以自主进行识别并分类的垃圾桶,该智能垃圾桶可以通过视觉进行分类,从而避免了人工分类的麻烦,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0003]经检索,关于基于视觉分析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已有相关专利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011295332.9,申请日为:2020年11月18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分类垃圾桶。该申请案中公开的垃圾桶。其包括垃圾桶本体,垃圾桶本体内部设置有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垃圾桶本体通过隔板分割成上层桶体、中层桶体和下层桶体,下层桶体内设置垃圾桶旋转装置,垃圾桶旋转装置上设置有多个垃圾桶,中层桶体内设置有挤压装置、压实装置和通道换向装置,上层桶体内设置有控制装置和垃圾识别系统,上层桶体的顶部开设有垃圾入口,上层隔板和下层隔板上相对的开设有垃圾通孔。该申请案通过对垃圾桶的结构设计,从而能够实现垃圾桶的智能分类功能,但是,该垃圾桶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装配繁琐,投入使用后的实用性有待考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问题
[0005]针对现有智能垃圾桶难以有效对垃圾进行智能化自主分类,且垃圾桶的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采用本技术的装置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且其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强,有效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垃圾分类机构、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侧板及在主体框架内部独立设置的垃圾桶,所述垃圾分类机构包括图像识别模块、控制器和转盘,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包括电性连接的K210芯片和图像传感器,且K210芯片还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对投入的垃圾进行拍照,并将图片数据传输至K210芯片中;K210芯片用于对图片数据中的垃圾进行识别、分类,并将分类后的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中进行处理;所述控制器与驱动设备电连接,驱动设备控制转盘转动;
所述转盘可转动安装于垃圾桶上方,用于临时承载垃圾以及将垃圾投入垃圾桶内。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的侧板包括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下部竖直侧板,顶板上设有投放口,并安装有显示屏;第二侧板上对应于投放口处安装图像识别模块,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型号为OV2640。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安装于主体框架上,其包括TC264、STC89C51和稳压模块,其中,TC264、STC89C51分别与显示屏电连接;所述驱动设备采用舵机,且其与TC264电相连。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转盘包括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第一转盘加工为圆心角为90
°
的扇形结构,第二转盘加工为圆心角为270
°
的扇形结构,且第一转盘位于第二转盘上方。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设备包括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第一舵机通过第一舵盘与第一转盘安装相连;第二舵机通过第二舵盘与第二转盘安装相连。
[0013]更进一步的,第一转盘的弧形端部竖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挡板,第二转盘顶部设有呈“十”字型分布的第二挡板,位于第一转盘两直线形端部处的第二挡板上加工有供第一挡板穿入穿出的槽口,槽口尺寸大于第一挡板的尺寸,且位于第一转盘一直线形端部处的第二挡板下端还设有刮板。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内腔中设有隔板,隔板顶部加工有安装槽口,并通过安装槽口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安装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
[0015]更进一步的,所述垃圾桶上部还设有满载检测装置,该满载检测装置与STC89C51电相连,用于检测垃圾桶承载情况。
[0016]更进一步的,所述垃圾桶至少包括2个,分别放置于主体框架下部内腔中,每个垃圾桶桶底铺设有缓冲海绵垫。
[0017]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框架下部竖直侧板上均设有带有把手的柜门,其主体框架底部设有带制动装置的万向轮。
[0018]3.有益效果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包括主体框架、垃圾分类机构、安装于主体框架的侧板及在主体框架内部独立设置的垃圾桶,通过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尤其是通过安装垃圾分类机构,采用图像传感器及K210芯片完成对投入的垃圾进行识别并智能分类,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且本技术的装置,整体结构简单,装配便捷,实用性较强。
[0021](2)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通过对图像处理模块及控制器的型号进行优选,从而能够有效保证装置投入使用,功能稳定且强大。同时,通过采用舵机驱动转盘转动,在装置完成对垃圾的识别和分类后,由控制器驱动舵机转动从而带动转盘转动,将投入的垃圾运输至特定类别的垃圾桶上方进行投放,完全实现自动智能化操作,无需人工识别手动进行分类投放,有效实现了垃圾智能化分类处理,解放了人力。
[0022](3)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所述转盘包括设计为扇形的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且第一转盘上设有第一挡板,便于对投放的垃圾进行阻挡,避免垃圾洒落到装置内腔体中。同时,第二转盘上第二挡板下方设有刮板,当第一转盘相对于第二转盘进行转动来投放垃圾时,刮板可以提供给第一转盘上的垃圾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推动垃圾从第一转盘上落下,而在第一转盘复位时,还能够对转盘进行刮洗,达到清洁
的目的,尤其是处理带汁液的厨余垃圾,推动落下和清洁的效果较为显著。
[0023](4)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通过在主体框架中设置隔板,一方面便于隔出独立的容纳空间便于每个垃圾桶进行放置,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另一方面,该隔板还能够对驱动设备及上部安装的转盘进行支撑,便于转盘的安装。此外,每个垃圾桶上均设有满载检测装置,当垃圾桶满载了以后可以提示更换。
[0024](5)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通过在垃圾桶底部设置有缓冲海绵垫,能够有效减小投入的较重的垃圾对装个装置的冲击力,起到保护作用。此外,主体框架的竖直侧板上均安装有带有把手的柜门,便于人们开柜门取出垃圾桶进行更换垃圾袋,操作较为方便,且设置有柜门与上部闭合的转盘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垃圾分类机构、安装于主体框架(1)的侧板及在主体框架(1)内部独立设置的垃圾桶(5),所述垃圾分类机构包括图像识别模块(4)、控制器和转盘,所述图像识别模块(4)包括电性连接的K210芯片和图像传感器,且K210芯片还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对投入的垃圾进行拍照,并将图片数据传输至K210芯片中;K210芯片用于对图片数据中的垃圾进行识别、分类,并将分类后的信号传输至控制器中进行处理;所述控制器与驱动设备电连接,驱动设备控制转盘转动;所述转盘可转动安装于垃圾桶(5)上方,用于临时承载垃圾以及将垃圾投入垃圾桶(5)内;所述转盘包括第一转盘(6)和第二转盘(8),第一转盘(6)加工为圆心角为90
°
的扇形结构,第二转盘(8)加工为圆心角为270
°
的扇形结构,且第一转盘(6)位于第二转盘(8)上方,用于承载垃圾;所述驱动设备包括第一舵机(10)和第二舵机(13),第一舵机(10)通过第一舵盘(11)与第一转盘(6)安装相连;第二舵机(13)通过第二舵盘(12)与第二转盘(8)安装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侧板包括顶板(101)、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和下部竖直侧板,顶板(101)上设有投放口(2),并安装有显示屏(3);第二侧板(103)上对应于投放口(2)处安装图像识别模块(4),且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型号为OV26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安装于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修洋王壹淋王浩雨杨灿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