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及矿用自卸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89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及矿用自卸车。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包含上连杆、至少两根力杆以及至少两根液压杆。上连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车架,后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铰接于后桥壳顶部。每根力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车架底部,后端沿第二方向铰接于后桥壳底部,至少两根力杆沿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每根液压杆下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后桥壳顶部,上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车架,至少两根液压杆沿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车辆在运行中车架受力均匀、合理,同时多连杆结构保证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提高了矿用自卸车的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满足整车性能要求,适于矿用自卸车在矿山中的应用环境。境。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及矿用自卸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矿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及矿用自卸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重型矿用自卸车被广泛应用,尤其随着重载技术不断发展,大吨位矿车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大。后悬挂是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的重要组成之一,是车架与后桥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因此后悬挂在矿车行车安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悬挂的可靠、合理与安全一直影响着矿车行业的发展。因此,合理稳定可靠的后悬挂结构的设计决定着矿车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目前鼻锥结构的后悬挂不仅增加了整车重量,还存在焊接变形而导致脱落的隐患与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够优化车架受力并优化车辆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可靠性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的矿用自卸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连杆后悬挂结构,设置于矿用自卸车,所述矿用自卸车包含车架以及后桥,所述后桥设置于所述车架下方并具有后桥壳。其中,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包含上连杆、至少两根力杆以及至少两根液压杆。所述上连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车架,后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铰接于所述后桥壳顶部。每根所述力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车架底部,后端沿第二方向铰接于所述后桥壳底部,所述至少两根力杆沿所述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每根所述液压杆下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后桥壳顶部,上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车架,所述至少两根液压杆沿所述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上连杆包含两根铰接杆以及连接杆。所述两根铰接杆前端相连而形成所述上连杆前端,所述两个铰接杆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所述两根铰接杆后端形成两个所述上连杆后端。所述连接杆连接于所述两根铰接杆后部之间。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上连杆前端设置有第一销轴,所述上连杆通过所述第一销轴铰接于所述车架。和/或,所述上连杆后端设置有第二销轴,所述上连杆通过所述第二销轴铰接于所述后桥壳。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杆前端设置有第三销轴,所述力杆通过所述第三销轴铰接于所述车架。和/或,所述力杆后端设置有第四销轴,所述力杆通过所述第四销轴铰接于所述后桥壳。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液压杆上端设置有第五销轴,所述液压杆
通过所述第五销轴铰接于所述车架。和/或,所述液压杆下端设置有第六销轴,所述液压杆通过所述第六销轴铰接于所述后桥壳。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上连杆后端铰接于所述后桥壳顶部的正上方的位置。和/或,在所述后桥壳的周向上,所述液压杆铰接于所述后桥壳的位置位于所述上连杆铰接于所述后桥壳的位置的后侧。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力杆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轴线与所述液压杆在竖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轴线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90
°
且小于180
°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包含两根所述力杆,所述两根力杆对称布置并分别铰接于所述后桥壳的两端。和/或,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包含两根所述液压杆,所述两根液压杆对称布置并分别铰接于所述后桥壳的两端。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还包含第一铰座,所述第一铰座设置于所述后桥壳顶部,所述上连杆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座。和/或,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还包含至少两个第二铰座,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铰座分别设置于所述后桥壳底部并沿所述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所述至少两根力杆后端分别铰接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铰座。和/或,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还包含至少两个第三铰座,所述至少两个第三铰座分别设置于所述后桥壳顶部并沿所述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所述至少两根液压杆下端分别铰接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三铰座。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矿用自卸车,包含车架以及后桥,所述后桥设置于所述车架下方并具有后桥壳。其中,所述矿用自卸车还包含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
[00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及矿用自卸车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包含上连杆、至少两根力杆以及至少两根液压杆。上连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车架,后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铰接于后桥壳顶部。每根力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车架底部,后端沿第二方向铰接于后桥壳底部,至少两根力杆沿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每根液压杆下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后桥壳顶部,上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车架,至少两根液压杆沿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通过上述设计,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在应用于矿用自卸车,特别是大吨位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时,能够使车辆在运行中车架受力均匀、合理,同时多连杆结构保证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提高了矿用自卸车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能够满足整车性能要求,适于矿用自卸车在矿山中的应用环境。
附图说明
[0018]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0019]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挂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2是图1示出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的主视图;
[0021]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22]图4是图2的右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4]110.车架;
[0025]120.后桥壳;
[0026]210.上连杆;
[0027]211.铰接杆;
[0028]212.连接杆;
[0029]213.第一销轴;
[0030]214.第二销轴;
[0031]220力杆;
[0032]221.第三销轴;
[0033]222.第四销轴;
[0034]230.液压杆;
[0035]231.第五销轴;
[0036]232.第六销轴;
[0037]240.第一铰座;
[0038]250.第二铰座;
[0039]260.第三铰座;
[0040]α.第一夹角;
[0041]β.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后悬挂结构,设置于矿用自卸车,所述矿用自卸车包含车架以及后桥,所述后桥设置于所述车架下方并具有后桥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包含:上连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车架,后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铰接于所述后桥壳顶部;至少两根力杆,每根所述力杆前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车架底部,后端沿第二方向铰接于所述后桥壳底部,所述至少两根力杆沿所述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以及至少两根液压杆,每根所述液压杆下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后桥壳顶部,上端沿第一方向铰接于所述车架,所述至少两根液压杆沿所述后桥壳轴向间隔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杆包含:两根铰接杆,前端相连而形成所述上连杆前端,所述两个铰接杆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夹角,所述两根铰接杆后端形成两个所述上连杆后端;以及连接杆,连接于所述两根铰接杆后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杆前端设置有第一销轴,所述上连杆通过所述第一销轴铰接于所述车架;和/或,所述上连杆后端设置有第二销轴,所述上连杆通过所述第二销轴铰接于所述后桥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杆前端设置有第三销轴,所述力杆通过所述第三销轴铰接于所述车架;和/或,所述力杆后端设置有第四销轴,所述力杆通过所述第四销轴铰接于所述后桥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悬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杆上端设置有第五销轴,所述液压杆通过所述第五销轴铰接于所述车架;和/或,所述液压杆下端设置有第六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索金云丁亚飞梁柱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