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852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包括固定调节管和活动调节管,固定调节管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进气窗口,固定进气窗口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在固定进气窗口的上周向侧边沿线设置有1/4堵管指示线、1/2堵管指示线和3/4堵管指示线;活动调节管上端封闭,下端套接在固定调节管上并能自如旋转,活动调节管上开设有活动进气窗口,活动进气窗口的周向侧边长度大于等于固定进气窗口的周向侧边长度,活动进气窗口对应的圆心角与固定进气窗口对应的圆心角之和小于等于360度,活动进气窗口的上周向侧边高于固定进气窗口的上周向侧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逐步进行不同程度堵管,让患者逐步适应口鼻呼吸,顺利拔管,减轻恐慌心理。减轻恐慌心理。减轻恐慌心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属于医疗器械设计


技术介绍

[0002]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由于各种疾病因素造成的患者不能维持自主呼吸或者呼吸道梗阻,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即切开患者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切套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方式帮助患者呼吸。随着患者疾病因素的解除或者自主呼吸能力的恢复,可以拔除气切套管。但在临床操作中,由于气切带管时间长,直接拔除气切套管,部分患者会出现不适应口鼻呼吸,导致拔管失败,需重新置管;甚至部分患者在直接拔管后出现气管塌陷,导致患者窒息甚至死亡。鉴于以上两点,在拔管前,都需要进行试堵管,即逐渐将显露于人体外部的气切套管的端部堵住,比如开始的时候进行1/4堵管,24小时内患者无呼吸困难再进行1/2堵管,继续观察患者情况,24小时内患者无呼吸困难再进行3/4堵管,依次类推,直到全堵管后24 小时到48小时内患者呼吸平稳,即可通知医师进行拔管。
[0003]现有技术中,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试堵管时,一般都使用棉签、注射器帽子、橡皮塞子等等,将这些器材从气切套管显露于人体外部的一端塞入进行试堵管,但这种做法存在诸多不足:1、虽然医生可以使用这些器材将气切套管管腔的部分堵住,但是具体堵住多少不好确定,无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试堵管;2、在堵管时,需要将这些器材塞在气切套管内,易导致污染,给堵管过程带来不便,甚至导致堵管失败或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其结构巧妙,设计合理,能逐步进行不同程度堵管,让康复气管切管患者逐步适应口鼻呼吸,顺利拔管,减轻恐慌心理,同时可以避免感染。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6]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调节管和活动调节管,所述固定调节管用于连接气切套管外端,固定调节管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进气窗口,所述固定进气窗口的流通截面积与气切套管的流通截面积相同,固定进气窗口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在固定进气窗口的上周向侧边沿线设置有1/4 堵管指示线、1/2堵管指示线和3/4堵管指示线;所述活动调节管上端封闭,下端套接在固定调节管上并能自如旋转,活动调节管上开设有活动进气窗口,所述活动进气窗口的周向侧边长度大于等于固定进气窗口的周向侧边长度,活动进气窗口对应的圆心角与固定进气窗口对应的圆心角之和小于等于360度,活动进气窗口的上周向侧边高于固定进气窗口的上周向侧边且能够使1/4堵管指示线、1/2堵管指示线和3/4堵管指示线露出。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调节管上部的外径小于下部的外径,固定调节管上部与下部之间构成一个定位台阶,所述固定进气窗口位于固定调节管上部;所
述活动调节管的内径与固定调节管上部的外径相同,活动调节管的外径与固定调节管下部的外径相同,活动调节管下端与定位台阶相抵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调节管和活动调节管之间设置有分度定位机构。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度定位机构包括弹性定位销,所述弹性定位销固定安装在活动调节管的侧壁上,弹性定位销头端向内抵接在固定调节管的外壁上,固定调节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供弹性定位销头端卡入的定位凹陷,活动进气窗口的右侧边与某一堵管指示线对齐时,弹性定位销头端也恰好对应卡入某一定位凹陷内。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调节管外壁上设有一道环形凹槽,若干个所述定位凹陷内均位于所述环形凹槽上,定位凹陷的深度大于环形凹槽的深度,定位凹陷底面与环形凹槽底面平滑过渡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调节管上端设有操作口,所述操作口采用可脱卸的封帽密封。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帽为橡胶封帽,所述活动调节管上端设有密封台,所述橡胶封帽紧套在密封台上,橡胶封帽上端设有拉拔部,橡胶封帽与活动调节管上端之间通过连接带连接。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4]1)、本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通过固定调节管和活动调节管的相互配合,能够逐步进行1/4堵管、1/2堵管、3/4堵管和全部堵管,可以让康复气管切管患者逐步适应口鼻呼吸,顺利拔管,减轻恐慌心理;同时由于无需再用棉签、注射器帽子、橡皮塞子等进行堵管,可以避免感染。
[0015]2)、本技术中的固定调节管和活动调节管之间设置有分度定位机构,医护人员在调节到合适的堵管位置后,分度定位机构可以使固定调节管和活动调节管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避免活动调节管出现意外转动,提高安全性,同时还有利于精确判断堵管器是否处在合适的堵管位置。
[0016]3)、本技术中的活动调节管上端设有操作口,操作口采用可脱卸的封帽密封,如果在试堵管过程中,患者出现缺氧或者痰液梗阻,可将封帽取出进行吸氧和吸痰操作,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观结构主视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A

A面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0]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

固定调节管、1a

定位台阶、2

活动调节管、3

固定进气窗口、4

1/4堵管指示线、5

1/2堵管指示线、6

3/4堵管指示线、7

活动进气窗口、 8

弹性定位销、9

定位凹陷、10

环形凹槽、11

封帽、12

密封台、13

连接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包括固定调节管1和活动调节管2,所述固定调节管1用于连接气切套管外端,固定调节管1 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进气窗口3,所述固定进气窗口3的流通截面积与气切套管的流通截面积相同,固定进气窗口3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在固定进气窗口3的上周向侧边沿线设置有1/4堵管指示线4、1/2堵管指示线5和3/4 堵管指示线6;所述活动调节管2上端封闭,下端套接在固定调节管1上并能自如旋转,活动调节管2上开设有活动进气窗口7,所述活动进气窗口7的周向侧边长度大于等于固定进气窗口3的周向侧边长度,活动进气窗口7对应的圆心角与固定进气窗口3对应的圆心角之和小于等于360度,活动进气窗口7的上周向侧边高于固定进气窗口3的上周向侧边且能够使1/4堵管指示线4、1/2堵管指示线5和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调节管(1)和活动调节管(2),所述固定调节管(1)用于连接气切套管外端,固定调节管(1)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进气窗口(3),所述固定进气窗口(3)的流通截面积与气切套管的流通截面积相同,固定进气窗口(3)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在固定进气窗口(3)的上周向侧边沿线设置有1/4堵管指示线(4)、1/2堵管指示线(5)和3/4堵管指示线(6);所述活动调节管(2)上端封闭,下端套接在固定调节管(1)上并能自如旋转,活动调节管(2)上开设有活动进气窗口(7),所述活动进气窗口(7)的周向侧边长度大于等于固定进气窗口(3)的周向侧边长度,活动进气窗口(7)对应的圆心角与固定进气窗口(3)对应的圆心角之和小于等于360度,活动进气窗口(7)的上周向侧边高于固定进气窗口(3)的上周向侧边且能够使1/4堵管指示线(4)、1/2堵管指示线(5)和3/4堵管指示线(6)露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切开旋转堵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调节管(1)上部的外径小于下部的外径,固定调节管(1)上部与下部之间构成一个定位台阶(1a),所述固定进气窗口(3)位于固定调节管(1)上部;所述活动调节管(2)的内径与固定调节管(1)上部的外径相同,活动调节管(2)的外径与固定调节管(1)下部的外径相同,活动调节管(2)下端与定位台阶(1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玲
申请(专利权)人:扬中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