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803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一盖板和第二绝缘壳体,第一盖板组装在第一绝缘壳体上,第一盖板具有至少一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一接线孔。通过在第一盖板的内侧设置导电体和弹性夹紧件,并且在第一盖板上设置可以转动的操作件,使得在将外部的导线经盖板的接线孔接入到接线端子内时,用户只需要扳动操作件,使得操作件顶压弹性夹紧件,直到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形成供穿过接线孔的导电线通过的间隙时,就可以在不需要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方便地完成接线端子的接线操作。线操作。线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0002]双排栅栏式接线端子是电力领域经常用到的一种接线端子。现有的双排栅栏式接线端子具有上排盖板塑件和下排盖板塑件,上排盖板塑件和下排盖板塑件均平行于端子内的PCB板,而且上、下排盖板塑件均是采用螺钉式锁线结构来锁紧接入的导线。
[0003]但是,现有的双排栅栏式接线端子存在一些问题:用户在使用这种双排栅栏式接线端子时,需要使用螺丝刀工具将端子内的螺丝拆卸出来或者旋松后,才可以将导线接入到该端子内。另外,上排盖板塑件和下排盖板塑件不能互换使用,导致不能够灵活地维修双排栅栏式接线端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包括:
[0006]第一绝缘壳体;
[0007]第一盖板,组装在第一绝缘壳体上,该第一盖板具有至少一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一接线孔;
[0008]第二绝缘壳体,与第一绝缘壳体连接,第二绝缘壳体与第一绝缘壳体上下设置;
[0009]其特征在于,第一盖板上设置有接线结构;其中,该接线结构包括:
[0010]至少一个操作件,可转动地设置在该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上;
[0011]至少一个电导体,位于该盖板与该盖板相对应的绝缘壳体组装后形成的空间内,该电导体与该盖板上的接线孔相对应;
[0012]以及,至少一个弹性夹紧件,位于该盖板与该盖板相对应的绝缘壳体组装后形成的空间内,该弹性夹紧件具有衔接在一起的固定部和弹性自由部,固定部固定在电导体上;
[0013]其中,该操作件在受向上的扳动力发生转动时,操作件顶压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使得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形成供穿过接线孔的导电线通过的间隙。
[0014]为了满足从上下不同方向接入到接线端子内部的实际需要,改进地,该技术中改进的接线端子,还包括组装在第二绝缘壳体上第二盖板,该第二盖板具有至少一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二接线孔,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相对前后设置,第二盖板上亦设置有所述的接线结构。
[0015]进一步地,在所述改进的接线端子中,所述第一盖板上具有多个第一接线孔成排设置所形成的第一进线排,所述第二盖板上具有多个第二接线孔成排设置所形成的第二进线排,第一进线排的第一接线孔与第二进线排的第二接线孔之间相互上下交错设置。
[0016]为了满足上述两个盖板在绝缘壳体上组装时的位置交换需要,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壳体具有配合第二盖板组装在该第一绝缘壳体上的第一组装配合结构,所述第二
绝缘壳体具有配合第一盖板组装在该第二绝缘壳体上的第二组装配合结构。
[0017]改进地,在所述改进的接线端子中,所述操作件包括:
[0018]受力部,位于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的外侧;
[0019]转动部,转动地设置在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上;
[0020]顶压部,位于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的内侧,且在操作件未受操作力时抵触到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
[0021]进一步地,在所述改进的接线端子中,所述受力部的一端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施力臂,所述施力臂的末端具有所述的顶压部,该施力臂上具有运动轴,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上形成有供运动轴放置以做移动和转动的轨迹槽;其中,所述运动轴即为所述的转动部。
[0022]改进地,在所述改进的接线端子中,所述电导体包括:
[0023]电导体本体,竖直地设置在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与该盖板相对应的绝缘壳体组装后形成的空间内;
[0024]电性接触部,形成于电导体本体的上端,该电性接触部位于弹性夹紧件的弹性自由部的上端;
[0025]对插装配部,形成于电导体本体上且位于电性接触部的下方,该对插装配部设置在与盖板相对应的绝缘壳体内;其中,所述弹性夹紧件的固定部固定在该对插装配部上。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7]首先,通过在接线端子的内侧设置导电体和弹性夹紧件,并且在盖板上设置可以转动的操作件,使得在将外部的导线经盖板的接线孔接入到接线端子内时,用户只需要扳动操作件,使得操作件顶压弹性夹紧件,直到弹性自由部与电导体之间形成供穿过接线孔的导电线通过的间隙时,就可以在不需要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方便地完成接线端子的接线操作;
[0028]其次,在该技术的接线端子中,两个盖板在不同绝缘壳体上的组装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一盖板还可以组装到第二绝缘壳体上,以及第二盖板也可以组装到第一绝缘壳体上,从而满足了两个盖板在不同情况下的位置互换使用。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接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所示接线端子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图1所示接线端子的主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2]图4为设置有接线结构的第一盖板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3]图5为图1所示接线端子在另一个视角的剖视图;
[0034]图6为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图6所示操作件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0036]图8为电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弹性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导线接入到该实施例中接线端子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40]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具体是一种双排接线端子。具体地,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绝缘壳体11、第一盖板12、第二绝缘壳体21和第二盖板22,第一绝缘壳体11和第二绝缘壳体21通过螺丝结构5紧固连接在一起。其中:
[0041]第一盖板12组装在第一绝缘壳体11上,该第一盖板12具有多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一接线孔120,这些第一接线孔120成排设置形成第一进线排;第二绝缘壳体21与第一绝缘壳体11连接,第二绝缘壳体21与第一绝缘壳体11上下设置;第二盖板22组装在第二绝缘壳体21上,该第二盖板22具有多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二接线孔220,这些第二接线孔220成排设置形成第二进线排,第二进线排与第一进线排平行设置,并且第一进线排的第一接线孔120与第二进线排的第二接线孔220之间相互上下交错设置;其中,第一盖板12和第二盖板12上均设置有相同结构的接线结构,第一盖板12与第二盖板22相对前后设置,并且,第一绝缘壳体11具有配合第二盖板22组装在该第一绝缘壳体11上的第一组装配合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二绝缘壳体21具有配合第一盖板 12组装在该第二绝缘壳体21上的第二组装配合结构(图中未示出)。
[0042]由于第一进线排的第一接线孔120与第二进线排的第二接线孔220之间相互上下交错设置,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绝缘壳体(11);第一盖板(12),组装在第一绝缘壳体(11)上,该第一盖板(12)具有至少一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一接线孔(120);第二绝缘壳体(21),与第一绝缘壳体(11)连接,第二绝缘壳体(21)与第一绝缘壳体(11)上下设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盖板(12)上设置有接线结构;其中,该接线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操作件(31),可转动地设置在该接线结构所设置的盖板上;至少一个电导体(32),位于该盖板与该盖板相对应的绝缘壳体组装后形成的空间内,该电导体(32)与该盖板上的接线孔相对应;以及,至少一个弹性夹紧件(33),位于该盖板与该盖板相对应的绝缘壳体组装后形成的空间内,该弹性夹紧件(33)具有衔接在一起的固定部(331)和弹性自由部(332),固定部(331)固定在电导体(32)上;其中,该操作件(31)在受向上的扳动力发生转动时,操作件(31)顶压弹性夹紧件(33)的弹性自由部(332),使得弹性自由部(332)与电导体(32)之间形成供穿过接线孔的导电线通过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组装在第二绝缘壳体(21)上第二盖板(22),该第二盖板(22)具有至少一个供导电线插入的第二接线孔(220),第一盖板(12)与第二盖板(22)相对前后设置,第二盖板(22)上亦设置有所述的接线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12)上具有多个第一接线孔(120)成排设置所形成的第一进线排,所述第二盖板(22)上具有多个第二接线孔(220)成排设置所形成的第二进线排,第一进线排的第一接线孔(120)与第二进线排的第二接线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高松曹利彬蓝贵凡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高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