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包括车架、车轮以及设于车架上方的舱段;舱段与车架之间通过悬置系统连接;悬置系统包括多个悬置机构,舱段的底部均设有与悬置机构配套安装的悬置配套安装孔,车架上设有多个不同位置的悬置安装基座和悬置安装孔;相邻舱段的连接处分别通过连接机构、电器插件实现可拆卸连接,可根据不同作业需求更换不同的舱段;通过密封机构进行防水密封;通过不同功能舱段配合与车架之间悬置系统实现灵活调节,能够满足多种作业车辆需求,大大提高了车辆作业效率,解决了传统车辆工作单一,难以实现不同作业工种灵活变换等问题。难以实现不同作业工种灵活变换等问题。难以实现不同作业工种灵活变换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情况下,单台作业车辆只能满足一种特定作业功能,例如人员运输车、救护车、通信指挥车、侦察车等,不能在多种作业需求之间自由切换功能;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功能与个性化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往往需采购不同的车辆来实现不同的作业功能;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作业的需求,急需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在不能功能作业工种之间灵活变换的车厢结构功能多样化的车辆。
[0003]专利CN201310601277.5描述了一种可以收缩车身的汽车,采用折叠活动的大梁连接的长度可调的车身,可实现车内空间大小的变化;车身分前后两部分,中间用折叠车棚连接,大梁可利用液压连杆支架调节长度。车架长度变化后,车身通过折叠车棚的伸缩实现随动;其虽可调整车厢长度,但不能调整车辆功能;当车身与车架伸缩时,底盘上的关联管线路、传动系统等部件需一同伸缩,底盘设计难度大;车身、车架伸缩时,会影响车身、车架刚度及强度;前车身与后车身之间使用折叠车棚相连,折叠车棚段强度较低,容易变形;
[0004]专利CN201620668399.5描述了一种分段式组合车身框架,由前框架、中框架、后框架形成的三段式组合车身框架,可通过车身框架的选取实现车身尺寸的调整;但是通过连接不同的框架来调整车身尺寸,车身完成组合后,轴距发生变化,底盘需匹配调整后的车身进行设计;车辆组装完成下线后,车身框架无法再进行更改。<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通过在一套车架纵梁上选择性的间隔设置多个悬置安装基座和悬置安装孔,在悬置安装基座或悬置安装孔上设配套使用的悬置机构;在悬置机构上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安装驾驶舱、乘员舱以及功能舱等不同用途的舱段,通过连接机构、电器插件将各舱段进行固定,通过密封机构将不同的舱段连接间隙进行密封;通过不同舱段匹配设置,配合悬置系统实现灵活调节减振,可根据不同作业需求,灵活更换舱段,满足多种作业车辆需求,大大提高了车辆作业效率;采用统一的底盘形式,配合数量可调的车身悬置,可以实现不同车身的组合,实现乘员数、车辆功能的调整;解决了传统车辆工作单一,难以实现不同作业工种灵活变换等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其包括车架及设于车架下方的车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车架上方的舱段;所述舱段与所述车架之间通过悬置系统连接;所述舱段包括乘员舱和功能舱;
[0007]所述车架上设有多个不同位置的悬置安装孔,用于安装单个或多个所述舱段;
[0008]所述悬置系统包括设于多个所述悬置安装孔上的多个悬置机构;所述悬置机构包
括安装于所述悬置安装孔上的悬置支架和安装在所述悬置支架上的悬置橡胶软垫;
[0009]所述悬置橡胶软垫包括上悬置软垫和下悬置软垫;
[0010]所述悬置支架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悬置安装孔上;
[0011]所述舱段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悬置机构配套安装的悬置配套安装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乘员舱的底部通过间隔设置的所述悬置机构与所述车架上的悬置安装孔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功能舱位于整车的尾端;
[0014]所述功能舱的前端与所述乘员舱的后端相接;
[0015]所述功能舱的底部通过悬置机构与车架上的悬置安装孔相连。
[0016]进一步地,所述乘员舱与所述功能舱的连接处间隔设有多个可拆卸的连接机构;
[0017]所述乘员舱与所述功能舱的连接处还设有密封机构。
[001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的连接形式为螺栓固定或箍带形式。
[0019]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机构的密封方式为橡胶密封条或涂胶或塑料护板密封或金属护板密封。
[0020]进一步地,所述舱段还包括驾驶舱,所述驾驶舱位于整车的头端,其后端与所述乘员舱相连接;
[0021]所述驾驶舱与所述乘员舱之间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机构实现可拆卸连接;
[0022]所述驾驶舱与所述乘员舱之间设有所述密封机构。
[0023]进一步地,相邻所述舱段的连接处各自设有互相配套的电器插件。
[0024]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尾端下方还设有防护机构。
[0025]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26](1)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通过在一套车架纵梁上选择性的间隔设置多个悬置安装基座和悬置安装孔,在悬置安装孔上设配套使用的悬置机构;在悬置机构上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安装驾驶舱、乘员舱以及功能舱,通过密封机构将不同的舱段连接间隙进行密封,通过连接机构将各舱段以及密封机构进行固定;通过不同舱段匹配设置,配合悬置系统实现灵活调节减振,可根据不同作业需求,灵活更换舱段,满足多种作业车辆需求,大大提高了车辆作业效率;在一台车辆底盘安装不同种类、数量的功能舱,实现乘员数量、车辆功能的自由组合,减少车辆底盘采购数量,提高车辆底盘利用率,极大的节省车辆的采购费用、维护费用以及使用场地;功能舱集中和运输方便,便于进行功能舱中作业设备的维护、修理与升级;整体上解决了传统车辆工作单一,难以实现不同作业工种灵活变换等问题。
[0027](2)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在左右车架纵梁上间隔对称设置设多个悬置机构,在悬置机构上设上悬置软垫和下悬置软垫,将悬置橡胶软垫与各舱段的底部连接,对各舱段起到很好的支撑、限位和减振作用,实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车架结构俯
视图;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车架结构主视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悬置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功能舱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乘员舱结构示意图;
[0035]图8为本技术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的安装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6]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
‑
车架、101
‑
悬置安装基座、102
‑
悬置安装孔、103
‑
防护机构、2
‑
悬置机构、2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其包括车架(1)及设于车架(1)下方的车轮(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车架(1)上方的舱段;所述舱段与所述车架(1)之间通过悬置系统连接;所述舱段包括乘员舱(3)和功能舱(4);所述车架(1)上设有多个不同位置的悬置安装孔(102),用于安装单个或多个所述舱段;所述悬置系统包括设于多个所述悬置安装孔(102)上的多个悬置机构(2);所述悬置机构(2)包括安装于所述悬置安装孔(102)上的悬置支架(21)和安装在所述悬置支架(21)上的悬置橡胶软垫;所述悬置橡胶软垫包括上悬置软垫(22)和下悬置软垫(23);所述悬置支架(21)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悬置安装孔(102)上;所述舱段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悬置机构(2)配套安装的悬置配套安装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3)的底部通过间隔设置的所述悬置机构(2)与所述车架(1)上的悬置安装孔(10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多用途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舱(4)位于整车的尾端;所述功能舱(4)的前端与所述乘员舱(3)的后端相接;所述功能舱(4)的底部通过悬置机构(2)与车架(1)上的悬置安装孔(102)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川,王成云,方鹏,宋凯,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