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46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的右后悬挂包括:摇臂和轮轴支座,摇臂的前端具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第一关节轴承,连接部通过第一关节轴承连接至车架;轮轴支座连接至摇臂的后端,并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车轮的车轮安装部,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二关节轴承与摇臂铰接,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三关节轴承与摇臂铰接;第一关节轴承、第二关节轴承以及第三关节轴承的中心点共线,并均位于直线a上,直线a偏离车轮安装部的中心。该全地形车在较大的车轮行程里,始终保持符合车辆行驶要求的车轮定位,从而使全地形车具有较大的离地间隙、强大的通过障碍的能力、缓冲和吸收来自崎岖地面的冲击震动的能力。来自崎岖地面的冲击震动的能力。来自崎岖地面的冲击震动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全地形车
,具体地涉及到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运动型全地形车来说,为了达到尽可能大的越野过障能力,要求其悬挂系统提供尽可能大的车轮运动行程,并且在较大的车轮运动行程里具有良好的车轮定位,包括车轮的外倾角变化量、前束角变化量和车轮侧滑量等参数都要求尽可能的小。运动型全地形车的后悬挂大多采用多连杆悬挂系统。
[0003]现有技术下,同类型产品的多连杆后悬挂系统,采用前束控制杆来控制车轮前束角的变化。这种结构当车轮行程较大时控制车轮前束角的效果欠佳,而且对制造误差相当敏感,此外通过主摇臂连接拉杆来控制车轮外倾角的结构,导致主摇臂结构笨重且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改善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首先提出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0005]车架;
[0006]前悬挂,所述前悬挂连接至所述车架的前侧;
[0007]后悬挂,所述后悬挂包括连接至所述车架后侧的左后悬挂和右后悬挂;
[0008]所述左后悬挂和右后悬挂关于所述全地形车的中线对称设置,并均包括:
[0009]摇臂,所述摇臂的前端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第一关节轴承,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关节轴承连接至所述车架;
[0010]轮轴支座,所述轮轴支座连接至所述摇臂的后端,并具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用于安装车轮的车轮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二关节轴承与所述摇臂铰接,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三关节轴承与所述摇臂铰接;
[0011]所述第一关节轴承、所述第二关节轴承以及所述第三关节轴承的中心点共线,并均位于直线a上,所述直线a偏离所述车轮安装部的中心。
[0012]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关节轴承、第二关节轴承以及第三关节轴承的中心点共线,使得即使在较大的车轮行程里,始终保持符合车辆行驶要求的车轮定位,从而使全地形车具有较大的离地间隙、强大的通过障碍的能力、缓冲和吸收来自崎岖地面的冲击震动的能力。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后悬挂和所述右后悬挂均还包括: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的内端均连接至所述车架,所述第一拉杆和所述第二拉杆的外端均连接至所述轮轴支座。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轴支座还具有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位于所述第二铰接部下方,所述第一拉杆的外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
拉杆的外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摇臂上具有第三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所述第三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沿所述摇臂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0016]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关节轴承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三关节轴承铰接于所述第四铰接部。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杆的外端通过第四关节轴承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二拉杆的外端通过第五关节轴承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部,
[0018]所述第四关节轴承的中心点距离所述直线a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五关节轴承的中心点距离所述直线a的距离为h2,h1+h2≥180mm。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轴支座上还具有用于安装制动部件的制动部件安装部,所述制动部件安装部和所述直线a分别偏离所述车轮安装部的中心线的两侧。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点与所述车轮安装部的中心点之间的水平距离L大于等于900mm。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1000mm≤L≤1200mm。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后悬挂和所述右后悬挂均还包括第三拉杆;
[0023]所述摇臂上具有第五铰接部,所述第五铰接部位于所述第三铰接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
[0024]所述第三拉杆的外端铰接于所述第五铰接部,所述第三拉杆的内端与所述车架铰接。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后悬挂和所述右后悬挂均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铰接于所述摇臂,所述减震器与所述摇臂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五铰接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左后悬挂的摇臂,另一端连接所述右后悬挂的摇臂。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摇臂上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稳定杆的第六铰接部,所述第六铰接部位于所述减震器与所述摇臂的连接点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位于所述车轮安装部的前后两侧。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杆的左端设置有左转接杆,所述稳定杆的右端设置有右转接杆;
[0029]所述左转接杆一端与所述稳定杆的左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后悬挂的摇臂铰接;
[0030]所述右转接杆一端与所述稳定杆的右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后悬挂的摇臂铰接。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摇臂包括摇臂本体和固定在所述摇臂本体上的第一筋板和第二筋板;
[0032]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摇臂本体的前端,所述第一筋板位于所述摇臂本体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二筋板位于所述摇臂本体的后端;
[0033]所述第三铰接部、第五铰接部以及第六铰接部均位于所述第一筋板,所述第四铰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筋板。
[00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摇臂和所述全地形车的中线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 3
°‑9°

[0035]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其他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全地形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后悬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右后悬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4是图3的爆炸示意图;
[0040]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右后悬挂的侧视图;
[0041]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右后悬挂的俯视图;
[0042]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右后悬挂的后视图;
[0043]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轮轴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左后悬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5]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摇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6]附图标记:
[0047]1‑
车轮;2

车架;3

制动部件;4

第一关节轴承;5

第六关节轴承;6
‑ꢀ
第二关节轴承;7

第三关节轴承;8

第五关节轴承、9

第四关节轴承;
[0048]10

摇臂;11

第三铰接部;1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2);前悬挂,所述前悬挂连接至所述车架的前侧;后悬挂,所述后悬挂包括连接至所述车架(2)后侧的左后悬挂和右后悬挂;所述左后悬挂和右后悬挂关于所述全地形车的中线对称设置,并均包括:摇臂(10),所述摇臂(10)的前端具有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设置有第一关节轴承(4),所述连接部(13)通过所述第一关节轴承(4)连接至所述车架(2);轮轴支座(40),所述轮轴支座(40)连接至所述摇臂(10)的后端,并具有第一安装部(43)、第二安装部(44)以及用于安装车轮的车轮安装部(45),所述第一安装部(43)通过第二关节轴承(6)与所述摇臂(10)铰接,所述第二安装部(44)通过第三关节轴承(7)与所述摇臂(10)铰接;所述第一关节轴承(4)、所述第二关节轴承(6)以及所述第三关节轴承(7)的中心点共线,并均位于直线a上,所述直线a偏离所述车轮安装部(45)的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悬挂和所述右后悬挂均还包括:第一拉杆(30)和第二拉杆(31),所述第一拉杆(30)和所述第二拉杆(31)的内端均连接至所述车架(2),所述第一拉杆(30)和所述第二拉杆(31)的外端均连接至所述轮轴支座(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支座(40)还具有第一铰接部(41)和第二铰接部(42),所述第一铰接部(41)位于所述第二铰接部(42)下方,所述第一拉杆(30)的外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41),所述第二拉杆(31)的外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部(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10)上具有第三铰接部(11)和第四铰接部(12),所述第三铰接部(11)和第四铰接部(12)沿所述摇臂(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安装部(43)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