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支撑蓄热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35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支撑蓄热块,包括竖截面呈凹型的蓄热块本体,第一上平面与第二上平面均等距布置有横向限位块,且任意一个蓄热块本体上的横向限位块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蓄热块本体上相邻的横向限位块之间的横向限位槽内,第一上平面与第二上平面均等距布置有纵向限位块,且任意一个蓄热块本体上的纵向限位块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蓄热块本体上相邻的纵向限位块之间的纵向限位槽内;蓄热块本体包括处于凹位、平行于上端面的中平面,中平面间距布置有用于换热的凸块,蓄热块本体的下端面平行于上端面,下端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以用于增大换热面的沟槽。具有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的特点,且能够减少施工难度,强化传热效果。传热效果。传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支撑蓄热块


[0001]本技术涉及固体蓄热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支撑蓄热块。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固体蓄热行业的蓄热体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方砖堆垛,一种为异形砖组合。随着设备容量的变大,蓄热体高度的逐渐增加,方砖堆垛的蓄热体稳定性较差,施工过程对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要求极高。而异形砖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同时蓄热体所需的异形砖种类多,增加了固体蓄热产品的成本及施工过程的复杂性。
[0003]因此,如何解决现有固体蓄热快要么稳定性差、要么结构复杂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支撑蓄热块,具有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的特点,且能够减少施工难度,强化传热效果。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自支撑蓄热块,包括竖截面呈凹型的蓄热块本体,所述蓄热块本体的上端面包括共面的第一上平面与第二上平面,所述第一上平面与所述第二上平面均等距布置有横向限位块,且任意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上的所述横向限位块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上相邻的所述横向限位块之间的横向限位槽内,所述第一上平面与所述第二上平面均等距布置有纵向限位块,且任意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上的所述纵向限位块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上相邻的所述纵向限位块之间的纵向限位槽内;
[0007]所述蓄热块本体包括处于凹位、平行于所述上端面的中平面,所述中平面沿其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有用于换热的凸块,所述蓄热块本体的下端面平行于所述上端面,所述下端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以用于增大换热面的沟槽。
[0008]优选的,所述横向限位块与所述纵向限位块的竖截面均为等腰梯形限位块,相邻所述横向限位块之间的所述横向限位槽为与所述横向限位块大小相同的等腰梯形限位槽,相邻所述纵向限位块之间的所述纵向限位槽为与所述纵向限位块大小相同的等腰梯形限位槽。
[0009]优选的,所述横向限位块与所述纵向限位块的大小相同,且所述横向限位块垂直于所述纵向限位块垂直。
[0010]优选的,所述纵向限位块分布于所述第一上平面、所述第二上平面的中部,所述横向限位块分布于所述第一上平面、第二上平面的两侧。
[0011]优选的,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横向限位块与所述蓄热块本体的侧端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等腰梯形限位块的上底边长的一半,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纵向限位块与所述蓄热块本体的侧端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等腰梯形限位块的上底边长的一半。
[0012]优选的,所述横向限位块与所述纵向限位块的高度均为4~6mm、下底边长均为8~
12mm、上底边长均为4~8mm。
[0013]优选的,所述凸块为竖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凸块,所述凸块沿所述中平面的长度方向等距布置。
[0014]优选的,最外侧的所述等腰三角凸块与所述蓄热块本体的侧端面的距离为相邻所述等腰三角凸块的间距的一半。
[0015]优选的,所述下端面等距分别有若干个所述沟槽,最外侧的所述沟槽与所述蓄热块本体的侧端面的距离为相邻所述沟槽的间距的一半,所述沟槽的竖截面为圆弧、梯形或者三角形。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上平面与所述中平面的距离大于35mm,所述等腰三角凸块的高度为4~6mm。
[0017]本技术所提供的自支撑蓄热块,包括蓄热块本体,偶数个蓄热块本体能够组合堆砌成蓄热体,且同层内相邻的两块蓄热块本体的侧端面对齐贴严,相邻层相同位置的两块蓄热块本体的上端面贴紧压实、下端面贴紧压实,横向限位块与横向限位槽嵌合,纵向限位块与纵向限位槽嵌合,从而保证了相邻限位块之间的横向定位与纵向定位,保证了蓄热体整体的稳定性,且安装快捷。
[0018]蓄热块本体的竖截面呈凹型,即蓄热块本体的中间具有换热通道,两个蓄热块本体的上端面贴紧扣合后,便在中间形成换热通道,换热通道上的中平面上有与空气流向垂直且间隔布置的凸块,强化换热效果。蓄热块本体的下端面的上有与空气流向同向的贯通的沟槽,以增加蓄热块本体放热时的换热面积。本技术所提供的自支撑蓄热块具有生产成本低、蓄热体结构稳定、施工简单、换热面积大且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蓄热块本体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2为蓄热块本体组合堆砌而成的蓄热体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蓄热体的正面示意图;
[0023]图4为图2中蓄热体的侧端面剖视示意图。
[0024]其中,10

第一上平面、11

横向限位块、12

横向限位槽、13

纵向限位块、14

纵向限位槽、20

第二上平面、30

中平面、31

凸块、40

下端面、41

沟槽、50

侧端面、60

蓄热块本体;
[0025]图4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自支撑蓄热块,具有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的特点,且能够减少施工难度,强化传热效果。
[0028]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蓄热块本体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蓄热块本体组合堆砌而成的蓄热体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蓄热体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图2中蓄热体的侧端面剖视示意图。
[0029]本技术所提供的自支撑蓄热块,包括竖截面呈凹型的蓄热块本体60,蓄热块本体60的上端面包括共面的第一上平面10与第二上平面20,第一上平面10与第二上平面20均等距布置有横向限位块11,且任意一个蓄热块本体60上的横向限位块11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蓄热块本体60上相邻的横向限位块11之间的横线限位槽12内,第一上平面10与第二上平面20均等距布置有纵向限位块13,且任意一个蓄热块本体60上的纵向限位块13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蓄热块本体60上相邻的纵向限位块13之间的纵向限位槽14内;
[0030]蓄热块本体60包括处于凹位、平行于上端面的中平面30,中平面30沿其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有用于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支撑蓄热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截面呈凹型的蓄热块本体(60),所述蓄热块本体(60)的上端面包括共面的第一上平面(10)与第二上平面(20),所述第一上平面(10)与所述第二上平面(20)均等距布置有横向限位块(11),且任意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60)上的所述横向限位块(11)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60)上相邻的所述横向限位块(11)之间的横线限位槽(12)内,所述第一上平面(10)与所述第二上平面(20)均等距布置有纵向限位块(13),且任意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60)上的所述纵向限位块(13)均可配合的插装于另一个所述蓄热块本体(60)上相邻的所述纵向限位块(13)之间的纵向限位槽(14)内;所述蓄热块本体(60)包括处于凹位、平行于所述上端面的中平面(30),所述中平面(30)沿其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有用于换热的凸块(31),所述蓄热块本体(60)的下端面(40)平行于所述上端面,所述下端面(40)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以用于增大换热面的沟槽(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支撑蓄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限位块(11)与所述纵向限位块(13)的竖截面均为等腰梯形限位块,相邻所述横向限位块(11)之间的所述横线限位槽(12)为与所述横向限位块(11)大小相同的等腰梯形限位槽,相邻所述纵向限位块(13)之间的所述纵向限位槽(14)为与所述纵向限位块(13)大小相同的等腰梯形限位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支撑蓄热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限位块(11)与所述纵向限位块(13)的大小相同,且所述横向限位块(11)垂直于所述纵向限位块(13)垂直。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升文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良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