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3744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包括有键帽、弹性触动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基座,该两支架两侧于中间部份设有相对应的中间枢轴及中间枢孔,且其相互枢接,使该两支架枢接成交叉状设置的连动机构,该基座设置于该两支架下方,该基座上形成有二第一枢座及二第二枢座,该第二枢座上各设有一穿孔,该第一支架以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一枢座中,该第二支架以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二枢座的穿孔中;藉此,组成一能有效的防止元件之间松脱、分离,使结构更为稳固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架桥式按键装置,其能有效的防止元件之间松脱、分离,使结构更为稳固。
技术介绍
架桥式按键已广泛的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按键装置,如图1所示,其揭示有一种公知的按键装置(如中国台湾专利tw502829),该按键装置1包括一键帽11,其底面形成一装配面111;一弹性触动体12,其设置于该键帽11下方;一第一支架13及一第二支架14,该两支架13、14上端连结于该键帽11的装配面111,该第一支架13配合于该第二支架14内部,该第一支架13内部设有一透孔131,供该弹性触动体12穿过,该两支架13、14两侧中间部份设有相对应的凸体132及凹体141,该凸体132中各设有一开口槽133,该凹体141中各设有一枢轴142,该枢轴142可枢接于开口槽133中;以及一基座15,其设于该键帽11、弹性触动体12、第一支架13及第二支架14下方,该两支架13及14下端连结于该基座15。该两支架13及14组成一连动机构,该弹性触动体12位于键帽11作动的行程间,因此当该键帽11受两支架13、14导引作上下平行移动时,该键帽11下方的弹性触动体12即可触压或离开软性线路板16,使开关作ON或OFF动作。然而,上述公知的按键装置,其第二支架14与第一支架13以枢轴142与开口槽133的配合枢接在一起,由于开口槽133侧面形成开口状,因此会有枢轴142脱出开口槽133的问题发生,造成两支架13及14的松脱、分离。再有,上述公知的按键装置,其第二支架14呈“U”型架体,该第二支架14两侧下端容易被撑开而产生变形,使其结构较不稳固,甚至会造成第二支架14下端与基座15的松脱、分离。另外,上述公知的按键装置,其第一支架13的下枢轴134枢接连结于基座15的单一的第一枢座151中,其结构较不稳固。而且,第二支架14的二下枢轴143枢接连结于基座15的二第二枢座152中时,该第二支架14两侧下端的夹持部144需夹紧于第二枢座152两侧,若第二枢座152与下枢轴143、夹持部144之间尺寸稍有误差或未封准时,则难以顺利的组装。因此,由上可知,上述公知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可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可避免两支架之间松脱、分离,使结构更为稳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可避免支架与基座之间松脱、分离,使结构更为稳固。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可使结构简化,且组装简单容易。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包括一键帽,其底面形成一装配面;一弹性触动体,其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该两支架上端连结于该键帽的装配面,该两支架两侧中间部份分别设有相对应的中间枢轴及中间枢孔,且其相互枢接,该两支架两侧下端分别设有下枢轴;以及一基座,其设置于该两支架下方,该基座上形成有二第一枢座及二第二枢座,该第二枢座上各设有一穿孔,该第一支架的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一枢座中,而该第二支架的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二枢座的穿孔中。如上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中该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端分别设有二上枢轴,用以枢接连结于该键帽底面的装配面。如上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中该第一支架配合于该第二支架内部,该第一支架内部设有一透孔,用以容置该弹性触动体。如上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中该二中间枢轴突出于第一支架两侧外缘,该二中间枢孔由第二支架两侧内缘贯通至外缘。如上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中该第二支架呈中空框体,该第二支架两侧下端之间连接有一连接杆。如上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中该基座的第一枢座呈倒“L”型片体。如上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中该基座与弹性触动体之间设有一软性线路板。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笔记型计算机按键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笔记型计算机按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笔记型计算机按键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笔记型计算机按键的键帽拆除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按键装置 11键帽111装配面 12弹性触动体13第一支架131透孔 132凸体133开口槽 134下枢轴14第二支架141凹体 142枢轴143下枢轴 144夹持部15基座151第一枢座 152第二枢座16软性线路板2按键 21键帽211操作面 212装配面22弹性触动体 23第一支架231透孔 232上枢轴 233中间枢轴 234下枢轴24第二支架241上枢轴 242中间枢孔243下枢轴 244连接杆25基座251第一枢座 252第二枢座253穿孔 26软性线路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该按键2包括有一键帽21、一弹性触动体22、一第一支架23、一第二支架24及一基座25,其中该键帽21概呈一方型的帽体,其顶面及底面分别形成一操作面211及一装配面212。该弹性触动体22以像胶等弹性材料所制成,其设置于该键帽21下方,并位于该键帽21及该基座25之间,该弹性触动体22位于该键帽21作动的行程间,并可提供该键帽21向上移动的复位力量。该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设置于该键帽21的装配面212与基座25间,该第一支架23中空框体,其内部设有一透孔231,可用以容置该弹性触动体22。该第二支架24亦呈中空框体,该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上端分别设有二上枢轴232及241,可用以枢接连结于该键帽21底面的装配面212,使该两支架23、24上端连结于该键帽21的装配面212。该第一支架23宽度小于该第二支架24,使该第一支架23恰可配合于该第二支架24内部,该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两则中间部份分别设有相对应的中间枢轴233及中间枢孔242,该二中间枢轴233突出于第一支架23两侧外缘,该二中间枢孔242由第二支架24两侧内缘贯通至外缘。该第一支架23的二中间枢轴233枢接于第二支架24相对应的二中间枢孔242中,使该两支架23及24得以枢接成交叉状设置的连动机构。该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两侧下端分别设有下枢轴234及243,可用以枢接连结于该基座25上。另于该第二支架24两侧下端之间形成有一连接杆244,可用以连接该第二支架24两侧下端。该基座25设置于该键帽21、弹性触动体22、第一支架23及第二支架24下方,该基座25上冲制形成有二相对设置的第一枢座251,该第一枢座251呈倒“L”型片体。该基座25上另冲制形成有二相对设置的第二枢座252,该第二枢座252上各设有一穿孔253。该第一支架23的下枢轴234枢接连结于基座25的第一枢座251中,而该第二支架24的二下枢轴243则枢接连结于基座25的第二枢座252的穿孔253中,使该两支架23、24下端连结于基座25。另于该基座25与弹性触动体22之间设有一软性线路板26。当该键帽21受两支架23、24导引作上下平行移动时,该键帽21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键帽,其底面形成一装配面;    一弹性触动体,其设置于该键帽下方;    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该两支架上端连结于该键帽的装配面,该两支架两侧中间部份分别设有相对应的中间枢轴及中间枢孔,且其相互枢接,该两支架两侧下端分别设有下枢轴;以及    一基座,其设置于该两支架下方,该基座上形成有二第一枢座及二第二枢座,该第二枢座上各设有一穿孔,该第一支架的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一枢座中,而该第二支架的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二枢座的穿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键帽,其底面形成一装配面;一弹性触动体,其设置于该键帽下方;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该两支架上端连结于该键帽的装配面,该两支架两侧中间部份分别设有相对应的中间枢轴及中间枢孔,且其相互枢接,该两支架两侧下端分别设有下枢轴;以及一基座,其设置于该两支架下方,该基座上形成有二第一枢座及二第二枢座,该第二枢座上各设有一穿孔,该第一支架的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一枢座中,而该第二支架的二下枢轴枢接于该基座的二第二枢座的穿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笔记型计算机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上端分别设有二上枢轴,用以枢接连结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锦成
申请(专利权)人: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