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包括:拉钩体,所述拉钩体为扁平杆体结构;拉钩颈,设置于拉钩体的第一端,所述拉钩颈向拉钩体的内侧折弯,所述拉钩颈的端部设置拉钩头,所述拉钩头上设置关节突铆入钩;握持器,设置于拉钩体的第二端,所述握持器向拉钩体的外侧折弯形成弧形结构;所述拉钩体、拉钩颈和握持器为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关节突铆入钩设置在拉钩头端部的一侧,便于快速寻找定位开口并植入螺钉,在拉钩头外缘添加小锯齿,增加与骨接触面的摩擦力,起到牢固作用;将拉钩颈宽度缩减到10mm,比现有拉钩颈窄,避免空间不足阻挡开口工具,实现一步开口、开路、植入螺钉操作;握持器上设置防滑槽,增加握持器的摩擦力。摩擦力。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患有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症、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和脊柱感染等疾病,需要手术植入椎弓根螺钉。植入椎弓根螺钉时需要借助于各式皮肤牵拉器来牵开周围肌肉和皮肤,暴露所需术野,制造足够空间,以便于快速寻找定位开口并植入螺钉。
[0003]目前市场上并无专用产品,多用椎板拉钩替代。
[0004]椎板拉钩下缘中部有一小齿,用于卡死椎板,但无法牢固卡住上关节突外缘,不符合手术习惯;另外,现有拉钩头部宽度为20mm,过宽,深入体内后,会阻挡椎弓根入口,遮挡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包括:
[0008]拉钩体,所述拉钩体为扁平杆体结构;
[0009]拉钩颈,设置于拉钩体的第一端,所述拉钩颈向拉钩体的内侧折弯,所述拉钩颈的端部设置拉钩头,所述拉钩头上设置关节突铆入钩;
[0010]握持器,设置于拉钩体的第二端,所述握持器向拉钩体的外侧折弯形成弧形结构;
[0011]所述拉钩体、拉钩颈和握持器为一体结构。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关节突铆入钩设置在拉钩头端部的一侧,所述拉钩头端部的另一侧为弧形内凹结构。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关节突铆入钩上设置锯齿。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拉钩颈设置凹槽。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拉钩颈的宽度为10mm。
[0016]进一步的,所述握持器上设置防滑槽。
[0017]进一步的,所述拉钩颈和拉钩体的角度为90度。
[0018]本技术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中关节突铆入钩设置在拉钩头端部的一侧,便于快速寻找定位开口并植入螺钉,在拉钩头外缘添加小锯齿,增加与骨接触面的摩擦力,起到牢固作用;将拉钩颈宽度缩减到10mm,比现有拉钩颈窄,避免空间不足阻挡开口工具,实现一步开口、开路、植入螺钉操作;握持器上设置防滑槽,增加握持器的摩擦力。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结构图;
[0021]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22]图3为图1的主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主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拉钩体,2
‑
拉钩颈,3
‑
握持器,4
‑
拉钩头,5
‑
关节突铆入钩;
[0026]51
‑
锯齿;21
‑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侧”、“外侧”、“第一”、“第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4所示,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结构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主视图;
[0031]如图1至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包括:拉钩体1,拉钩体1为扁平杆体结构;拉钩颈2,设置于拉钩体1的第一端,拉钩颈2向拉钩体1的内侧折弯,拉钩颈2的端部设置拉钩头4,拉钩头4上设置关节突铆入钩5;握持器3,设置于拉钩体1的第二端,握持器3向拉钩体1的外侧折弯形成弧形结构;拉钩体1、拉钩颈2和握持器3为一体结构。
[0032]如图3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关节突铆入钩5设置在拉钩头4端部的一侧,所述拉钩头4端部的另一侧为弧形内凹结构。在具体生产时,关节突铆入钩可分为左侧和右侧设计,即左右椎弓根开路器分开设计,届时会呈现左、右两种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此外,关节突铆入钩5上设置锯齿51。在拉钩头外缘添加小锯齿,增加与骨接触面的摩擦力,起到牢固作用;拉钩颈2设置凹槽21。
[0033]本技术中拉钩颈2的宽度为10mm。将拉钩颈宽度缩减到10mm,比现有拉钩颈窄,避免空间不足阻挡开口工具,实现一步开口、开路、植入螺钉操作。握持器3上设置防滑槽,增加握持器的摩擦力。拉钩颈2和拉钩体1的角度为90度。
[003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
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涉及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相关技术,这些都落入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
[0035]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技术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拉钩体,所述拉钩体为扁平杆体结构;拉钩颈,设置于拉钩体的第一端,所述拉钩颈向拉钩体的内侧折弯,所述拉钩颈的端部设置拉钩头,所述拉钩头上设置关节突铆入钩;握持器,设置于拉钩体的第二端,所述握持器向拉钩体的外侧折弯形成弧形结构;所述拉钩体、拉钩颈和握持器为一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厚组织椎弓根开路器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突铆入钩设置在拉钩头端部的一侧,所述拉钩头端部的另一侧为弧形内凹结构。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旭民,高梁斌,李波,江旭,吴炯林,郭锐,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