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080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00
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四骨隧道定位导向器,包括主体支架,支架底部设置有导向模块,支架上设置有圆弧槽,圆弧槽内设置有滑块,滑块连接有转臂,转臂的端部连接有复位定位部,复位定位部包括一个实点(a点)和另外三个虚点(b、c、d点);滑块在圆弧槽内滑动,滑块上设置有贯通的枢轴,枢轴的两端连接有螺帽,螺帽将滑块夹持在支架的圆弧槽上;滑块的滑动过程中,复位定位部始终处于圆弧槽的圆心处,且圆弧槽的圆心与导向模块的轴线共线,克氏针与导向模块中的Aa线同轴,指向复位定位部的实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一次性定位ACL下止点的前内、后内、后外、前外四点,迅速制作四个骨隧道,通过四骨隧道应用高强度编织线固定,方便调节固定编织线的张力,使骨块复位固定更加精准、可靠。可靠。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


[0001]本技术涉及导向器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

技术介绍

[0002]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造成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部损伤的常见原因;此类骨折容易导致半月板前角或膝关节脂肪垫等软组织嵌入骨折线从而影响骨折复位及愈合,而未复位的畸形愈合会导致前交叉韧带呈松弛状态,膝关节会出现前向不稳及旋转不稳,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并导致一系列后遗病变。
[0003]对于有移位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该进行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是切开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螺丝钉固定,沿前交叉韧带纤维走形方向进行缝线捆扎固定是最符合力学原理的方法,需要在胫骨近端钻骨隧道以引导缝扎前交叉韧带的缝线穿到胫骨表面后固定,但如何精准快速定位隧道内口、使骨折块固定可靠、精准是手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来解决,接下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阐述。
[0005]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包括主体支架,支架底部设置有导向模块,支架上设置有圆弧槽,圆弧槽内设置有滑块,滑块连接有转臂,转臂的端部连接有复位定位部;滑块在圆弧槽内滑动,滑块上设置有贯通的枢轴,枢轴的两端连接有螺帽,螺帽将滑块夹持在支架的圆弧槽上;ACL下止点包括前内a点、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共四点,其中前内a点是复位定位部的实点,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是三个虚点;导向模块,其内的制作四个平行孔,分别为Aa、Bb、Cc、Dd孔,孔间距10mm,呈矩形排列,并且其中的Aa孔指向复位定位部的前内点实a点,另外的Bb、Cc、Dd孔分别指向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三个虚点;导向模块的近骨端截面与轴线成20度角;滑块的滑动过程中,复位定位部的前内a点始终处于圆弧槽的圆心处,且圆弧槽的圆心与导向模块的轴线Aa线共线,克氏针与导向模块同轴。
[0006]作为优选地,所述转臂与支架的夹角范围包含45
°
~70
°

[0007]作为优选地,所述滑块与圆弧槽的接触面为弧面且与圆弧槽弧度一致;滑块改变固定位置后其弧面始终指向圆弧槽的圆心处。
[0008]作为优选地,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线,可直观获取当前的角度值。
[0009]作为优选地,所述的四个平行的呈矩形排列的导向孔的间距为10mm,内径2.1mm,克氏针的直径为2.0mm;配置有开放式编织线环,有尾线四根,且位于主线的中点处,分为主线两根和辅助线两根,辅助线编结于主线的中部,线结相距10mm,每条尾线370mm,主线相加长750mm;四根尾线分别采用白线、紫线、绿线、花线四种不同的色彩,便于镜下区分。
[0010]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依据伤者实际情况通过改变滑块的位
置进而调节定位角度,能直观显示当前角度,还采用了定位更为精准和稳定的四点定位,保证了克氏针使用定位导向的精准度,方便调节固定编织线的张力,使骨块复位固定更加精准、可靠。
附图说明
[0011]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支架1、导向模块2、圆弧槽3、滑块4、转臂5、复位定位部6、枢轴7、螺帽8、角度刻度线9。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接下来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来做详细地阐述。
[0015]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用于在关节镜下手术时克氏针在骨骼上打骨道的定位导向,包括主体支架1,支架1底部设置有导向模块2,支架1上设置有圆弧槽3,圆弧槽3内设置有滑块4,滑块4连接有转臂5,转臂5的端部连接有复位定位部6,复位定位部6处于圆弧槽3的圆心处,且圆弧槽3的圆心与导向模块2的轴线共线,在打骨道时,克氏针在导向模块2的作用下行进并在逐步靠近复位定位部6的过程中完成骨道的打通。
[0016]在实际中,不仅为了定位导向器的在伤者上的定位使用,同时也为了适应伤者的实际情况,转臂5与支架1的夹角需要可调节,调节范围至少需包含45
°
~70
°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块4可在圆弧槽3内滑动以改变转臂5与支架1的夹角,并且滑块4上设置有贯通的枢轴7,枢轴7的两端连接有螺帽8,螺帽8将滑块4夹持在支架1的圆弧槽3上使得其仅能在圆弧槽3滑动。
[0017]本技术的实现前提是复位定位部6始终处于导向模块2的轴线上,为满足这以前提条件在滑块4的滑动过程始终保持,所述的滑块4与圆弧槽3的接触面为弧面且与圆弧槽3弧度一致,此设计使得在滑块4改变固定位置后,其弧面始终指向圆弧槽3的圆心处,也即保证了定位前提。
[0018]本实施例为使得角度调节的可视化,支架1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线9,通过角度刻度线9可直观获取当前的角度值,为进一步地精准获取角度值,位于角度刻度线9一侧的螺帽8为圆形,角度刻度线9的刻度方向在圆弧槽3的径向方向上且角度刻度线9的刻度终端至螺帽8中心轨迹线的距离等于螺帽8的半径,也即不论滑块4出于何处,螺帽8的边缘始终仅接触一根刻度线,此刻度线也即当前转臂5与支架1的夹角。
[0019]所述复位定位部6可采用现有常规的双点定位,也即复位定位部6为拱形,拱形的两尖端作为定位的双点位,两点位的连线通过圆弧槽3所在圆的圆心,通过此两点位维持骨块复位。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定位部6采用定位更为精准和稳定的四点定位,具体方式如下:ACL下止点包括前内a点、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共四点,其中前内a点是复位定位部的实点,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是三个虚点;
[0021]导向模块2,其内的制作四个平行孔,分别为Aa、Bb、Cc、Dd孔,孔间距10mm,呈矩形排列,并且其中的Aa孔指向复位定位部的前内a点也即实点,另外的Bb、Cc、Dd孔分别指向后
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三个虚点;每个导向孔内分部设置有克氏林针;
[0022]滑块的滑动过程中,复位定位部的前内a点始终处于圆弧槽的圆心处,且圆弧槽的圆心与导向模块的轴线Aa线共线,克氏针与导向模块同轴;
[0023]复位定位部6的四个分别位于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的前后左右四点,其中置于ACL下止点的前内侧的点为实点,其余的为虚点。
[0024]导向模块2的近端截面也即靠近胫骨的一端偏转20
°
,使得其与胫骨前内侧面尽可能贴合。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四个平行的呈矩形排列的导向孔的间距为10mm,内径2.1mm,克氏针的直径为2.0mm;配置有开放式编织线环,有尾线四根,且位于主线的中点处,分为主线两根和辅助线两根,辅助线编结于主线的中部,线结相距10mm,每条尾线370mm,主线相加长750mm;四根尾线分别采用白线、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CL下止点骨折复位固定用定位导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支架(1)底部设置有导向模块(2),支架(1)上设置有圆弧槽(3),圆弧槽(3)内设置有滑块(4),滑块(4)连接有转臂(5),转臂(5)的端部连接有复位定位部(6);滑块(4)在圆弧槽(3)内滑动,滑块(4)上设置有贯通的枢轴(7),枢轴(7)的两端连接有螺帽(8),螺帽(8)将滑块(4)夹持在支架(1)的圆弧槽(3)上;ACL下止点包括前内a点、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共四点,其中前内a点是复位定位部(6)的实点,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是三个虚点;导向模块,其内的制作4个平行孔,分别为Aa、Bb、Cc、Dd孔,4孔间距10mm,呈矩形排列,并且其中的Aa孔指向复位定位部(6)的前内点实a点,另外的Bb、Cc、Dd孔分别指向后内b点、后外c点、前外d点三个虚点;导向模块的近骨端截面与轴线成20度角;滑块(4)的滑动过程中,复位定位部(6)的前内a点始终处于圆弧槽(3)的圆心处,且圆弧槽(3)的圆心与导向模块(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波杨春丽华丽廖新根兰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