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000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建设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池体,污泥泵抽吸口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一防护板,池体侧壁上于第一防护板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二防护板,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均为朝向池体中部向上悬伸、并沿池体侧壁延伸的圆弧状结构,当第二防护板处于过滤位时,能够对污泥泵出液口排出的混合物进行简单的过滤,大块杂质被保留在在第二防护板上,操作人员在液面即将超过第二防护板时对过滤物进行清理,第二防护板还具有缓流作用,减缓污泥泵出液口对池体底部的冲击,当第二防护板处于稳流位时,能够与第一防护板一同在污泥泵的抽吸口下方形成挡止结构,进而避免对沉淀部中的污泥形成扰动。扰动。扰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建设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钢铁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不锈钢酸洗产生的污泥量约为不锈钢产量的3%

5%,污泥中含有Ni、Cr、Fe等有价金属元素,同时含有CaF2、CaO、SiO2、CaSO4等物质。污泥中的Cr
6+
如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近年来我国不锈钢产量逐年增加,酸洗污泥的堆积量将会越来越多。酸洗污泥的处理过程中存在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和物质危险有害因素,其中,自然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雷击、暴雨、洪涝及冰雹、高、低气温和大风、暴雪;物质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灼烫、腐蚀、中毒窒息、出点、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车辆伤害、噪声、振动和粉尘。为了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酸洗污泥处理,需要在生产场地的底面及地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例如设置具有上盖的沉淀池,为了使沉淀池能够有效地进行污泥沉淀,常采用将上层混合液抽出并投入至新的沉淀池中,然而,在抽取过程中,易引起下层沉淀物震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以实现更加安全高效地进行污泥处理。
[0004]本技术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池体,所述池体上方设有盖体,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设有锥形状的沉淀部,所述沉淀部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池体上方设有用于将锥形沉淀部上方的泥水混合物抽出排向下一池体中的污泥泵,所述池体侧壁上于所述污泥泵抽吸口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一防护板,所述池体侧壁上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均为朝向池体中部向上悬伸、并沿池体侧壁延伸的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具有交替设置的漏液孔,所述第二防护板具有旋转至所述污泥泵出液口下方的过滤位、旋转至所述第一防护板下方的稳流位,当所述第二防护板位于稳流位时,第二防护板的上表面与第一防护板的下表面贴合且第一防护板上的漏液孔被所述第二防护板封堵。
[0006]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中设置有转动轴,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的第一驱动机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护板的悬伸端设置有向上悬伸的连接杆,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旋转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盖体上还设有用于避让所述连接杆旋转的圆弧缺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排泥口的底部设有排泥管道。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与池体侧壁的夹角均为45
°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池体,池体侧壁上于污泥泵抽吸口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一防护板,池体侧壁上于第一防护板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二防护板,当第二防护板处于过滤位时,能够对污泥泵出液口排出的混合物进行简单的过滤,大块杂质被保留在在第二防护板上,操作人员在液面即将超过第二防护板时对过滤物进行清理,第二防护板还具有缓流作用,减缓污泥泵出液口对池体底部的冲击,当第二防护板处于稳流位时,能够与第一防护板一同在污泥泵的抽吸口下方形成挡止结构,进而避免对沉淀部中的污泥形成扰动。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
[0016]1、池体,2、盖体,3、沉淀部,4、排泥口,5、污泥泵,51、抽吸口,52、出液口,6、第一防护板,7、第二防护板,71、第二驱动机构,72、连接杆,8、漏液孔,9、转动轴,91、传送桨,92、第一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基体实施的限制。
[001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达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1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0]本技术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池体1,池体1上方设有盖体2,池体1底部设有锥形状的沉淀部3,沉淀部3的底部设有排泥口4,池体1上方设有用于将锥形沉淀部3上方的泥水混合物抽出排向下一池体1中的污泥泵5,池体1侧壁上于污泥泵5抽吸口51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一防护板6,池体1侧壁上于第一防护板6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二防护板7,第一防护板6、第
二防护板7均为朝向池体1中部向上悬伸、并沿池体1侧壁延伸的圆弧状结构,第一防护板6、第二防护板7具有交替设置的漏液孔8,第二防护板7具有旋转至污泥泵5出液口52下方的过滤位、旋转至第一防护板6下方的稳流位,当第二防护板7位于稳流位时,第二防护板7的上表面与第一防护板6的下表面贴合且第一防护板6上的漏液孔8被第二防护板7封堵。当第二防护板7处于过滤位时,能够对污泥泵5出液口52排出的混合物进行简单的过滤,大块杂质被保留在在第二防护板7上,操作人员在液面即将超过第二防护板7时对过滤物进行清理,第二防护板7还具有缓流作用,减缓污泥泵5出液口52对池体1底部的冲击,当第二防护板7处于稳流位时,能够与第一防护板6一同在污泥泵5的抽吸口51下方形成挡止结构,进而避免对沉淀部3中的污泥形成扰动。
[0021]在本实施例中,池体1中设置有转动轴9,转动轴9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排泥的传送桨91,盖体2上设有用于驱动转动轴9的第一驱动机构92。具体来讲,第一驱动机构92、第二驱动机构71均为电机。
[002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护板7的悬伸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沉淀池,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池体,所述池体上方设有盖体,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设有锥形状的沉淀部,所述沉淀部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池体上方设有用于将锥形沉淀部上方的泥水混合物抽出排向下一池体中的污泥泵,所述池体侧壁上于所述污泥泵抽吸口下方固定设置有第一防护板,所述池体侧壁上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均为朝向池体中部向上悬伸、并沿池体侧壁延伸的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具有交替设置的漏液孔,所述第二防护板具有旋转至所述污泥泵出液口下方的过滤位、旋转至所述第一防护板下方的稳流位,当所述第二防护板位于稳流位时,第二防护板的上表面与第一防护板的下表面贴合且第一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明珠郑国双樊柯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开普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