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矿山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分离腔、集液腔、第二分离腔;第一分离腔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第一分离腔的底部通过第一集液管与集液腔连通,第一集液管上设置有第一集液阀;第二分离腔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第二分离腔的底部通过第二集液管与集液腔连通,第二集液管上设置有第二集液阀;集液腔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连通有排液阀。分离装置具有两个分离腔,分别设置内高外低的导流网板,可将液滴逐级向下导流,提高了水汽分离的效率,优化了水汽分离的效果,在装置排液时,第一分离腔中的气体暂时经连通管进入第二分离腔,排液或清理集液腔时装置仍能够正常工作。液或清理集液腔时装置仍能够正常工作。液或清理集液腔时装置仍能够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矿山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矿山井下作业,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要实施严格的安全措施,并配备完善的应急装备,矿难发生时,矿井内部容易发生瓦斯泄漏、透水粉尘,矿井压风供水自救装置能保证水和空气供应,增加人员获救的机会。矿井压风供水自救装置具有供气和供水的功能,在压风管路中,容易聚集水蒸气进而产生大量积水,积水进入压风自救装置后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0003]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通常在压风自救装置中设置水汽分离装置,现有的水汽分离装置如中国专利压风自救汽水分离装置(专利号:CN206581975U),不具备液滴导流的作用,分离效果不佳,而且排液时无法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分离腔、集液腔、第二分离腔;所述第一分离腔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底部通过第一集液管与所述集液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上设置有第一集液阀;所述第二分离腔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所述第二分离腔的底部通过第二集液管与所述集液腔连通,所述第二集液管上设置有第二集液阀;所述集液腔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连通有排液阀;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外侧低内侧高的第一导流网板,各个第一导流网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内壁间存在导流口;所述第二分离腔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外侧低内侧高的第二导流网板,各个第二导流网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分离腔的内壁间存在导流口;所述第一分离腔和所述第二分离腔的下部内侧通过连通管连通,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连通阀。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集液管的连接处自上而下内径逐渐缩小,所述第二分离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集液管的连接处自上而下内径逐渐缩小。
[0008]优选的,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离腔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分离腔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
[0009]优选的,各个第一导流网板与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内壁间的导流口自上而下宽度逐渐减小,各个第二导流网板与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内壁间的导流口自上而下宽度逐渐减小。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分离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压力计,所述第二分离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压力计。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分离装置具有两个分离腔,两个分离腔中分别设置内高外低的导流网板,可将
液滴逐级向下导流,提高了水汽分离的效率,优化了水汽分离的效果。
[0013]2、两个分离腔之间设有连通管,连通管上的连通阀常闭,在装置排液时,第一分离腔中的气体暂时经连通管进入第二分离腔,排液或清理集液腔时装置仍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
进气管、2
‑
第一分离腔、3
‑
第一导流网板、4
‑
第一集液管、5
‑
集液腔、6
‑
排液管、7
‑
第二集液管、8
‑
第二分离腔、9
‑
第二导流网板、10
‑
出气管、11
‑
连通管、12
‑
第一压力计、13
‑
第二压力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8]参照图1
‑
2,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分离腔2、集液腔5、第二分离腔8;
[0019]第一分离腔2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1,第一分离腔2的底部通过第一集液管4与集液腔5连通,第一集液管4上设置有第一集液阀,第二分离腔8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10,第二分离腔8的底部通过第二集液管7与集液腔5连通,第二集液管7上设置有第二集液阀,集液腔5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6,排液管6上连通有排液阀。
[0020]第一分离腔2的底部与第一集液管4的连接处自上而下内径逐渐缩小,可对第一分离腔2内部的液滴进行导流,第二分离腔8的底部与第二集液管7的连接处自上而下内径逐渐缩小,可对第二分离腔8内部的液滴进行导流。
[0021]第一分离腔2和第二分离腔8以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内侧,第一分离腔2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外侧低内侧高的第一导流网板3,各个第一导流网板3的下端与第一分离腔2的内壁间存在导流口,进气管1设置在第一分离腔2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第二分离腔8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外侧低内侧高的第二导流网板9,各个第二导流网板9的下端与第二分离腔8的内壁间存在导流口,出气管10设置在第二分离腔8顶部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加远离导流口,提高了水汽的分离效率。
[0022]进一步的,各个第一导流网板3与第一分离腔2的内壁间的导流口自上而下宽度逐渐减小,各个第二导流网板9与第一分离腔2的内壁间的导流口自上而下宽度逐渐减小。
[0023]第一分离腔2和第二分离腔8的下部内侧通过连通管11连通,连通管11上设置有连通阀。
[0024]第一分离腔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压力计12,用于检测进口气压,第二分离腔8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压力计13,用于检测出口气压。
[0025]分离装置处于常规工作状态时,排污阀和连通阀关闭,第一集液阀和第二集液阀开启,压风管路与进气管1连接,待水汽分离的气体经进气管1进入第一分离腔2,气体穿过各个第一导流网板3的孔隙下行,液滴被各个第一导流网板3拦截,并经第一导流网板3导流
至导流口,下侧的导流板承接上侧的导流板流下来的液体,然后继续向下导流,最终将液体经第一集液管4导入集液腔5,随后,气体经第二集液管7进入第二分离腔8,穿过各个第二导流网板9的孔隙上行,完成水汽分离的气体经出气管10排出,液滴被各个第二导流网板9拦截,并经第二导流网板9导流至导流口,下侧的导流板承接上侧的导流板流下来的液体,然后继续向下导流,最终将液体经第二集液管7导入集液腔5。
[0026]分离装置处于排液状态时,开启连通阀,先关闭第二集液阀,再关闭第一集液阀,然后开启排液阀,由于集液腔5中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集液腔5中积攒的液体经排液管6排出,第一分离腔2中的气体暂时经连通管11进入第二分离腔8,排液时或清理集液腔5时装置仍能够正常工作。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矿井压风自救水汽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离腔(2)、集液腔(5)、第二分离腔(8);所述第一分离腔(2)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1),所述第一分离腔(2)的底部通过第一集液管(4)与所述集液腔(5)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4)上设置有第一集液阀;所述第二分离腔(8)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10),所述第二分离腔(8)的底部通过第二集液管(7)与所述集液腔(5)连通,所述第二集液管(7)上设置有第二集液阀;所述集液腔(5)的底部连通有排液管(6),所述排液管(6)上连通有排液阀;所述第一分离腔(2)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外侧低内侧高的第一导流网板(3),各个第一导流网板(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分离腔(2)的内壁间存在导流口;所述第二分离腔(8)的内部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外侧低内侧高的第二导流网板(9),各个第二导流网板(9)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分离腔(8)的内壁间存在导流口;所述第一分离腔(2)和所述第二分离腔(8)的下部内侧通过连通管(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铁峰,石磊,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佳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