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06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包括:支护结构,围绕于基坑外周;钢板桩,设置于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钢板桩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留有间隔;反压土平台,设置于所述间隔中,所述反压土平台的标高低于所述支护结构的标高;钢筋砼面层,覆盖于所述反压土平台顶部,所述钢筋砼面层的内边界与所述钢板桩连接,所述钢筋砼面层的外边界与所述支护结构连接。利用钢板桩快速的在基坑内形成可靠的反压土体,避免了常规设置反压土体的弊端,而且在钢板桩桩顶设置钢筋砼面层与支护结构形成连接,相当于在钢板桩顶部设置了支点,反压土体高度可达5m,相比常规设置措施要高,相应的可减少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同时增加基坑的安全性。加基坑的安全性。加基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


[0001]本技术用于基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减少基坑支护桩的嵌固深度,或采用“中心岛”式支护的基坑设计中,支护结构内侧需设置反压土平台,土平台一般通过放坡开挖留置或者将其通过水泥搅拌桩加固后垂直开挖。软土本身具有软塑、流塑的特性,如果通过放坡留置土平台,放坡坡率一般需要缓于1:3,放坡将占用大量的基坑内空间,而且仍存在土平台边坡失稳的风险;另一方面,软土一般有机质含量较高,水泥搅拌桩存在不能成桩或者成桩不理想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包括:
[0006]支护结构,围绕于基坑外周;
[0007]钢板桩,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钢板桩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留有间隔;
[0008]反压土平台,设置于所述间隔中,所述反压土平台的标高低于所述支护结构的标高;
[0009]钢筋砼面层,覆盖于所述反压土平台顶部,所述钢筋砼面层的内边界与所述钢板桩连接,所述钢筋砼面层的外边界与所述支护结构连接。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板桩包括靠近坑底侧的第一钢板桩和远离坑底侧的第二钢板桩,所述第一钢板桩的标高高于所述第二钢板桩的标高,所述第一钢板桩和所述第二钢板桩交替布置,所述第一钢板桩的桩顶锚入所述钢筋砼面层,所述第二钢板桩的桩顶延伸至所述钢筋砼面层的板底。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板桩的桩顶通过箍筋与所述钢筋砼面层连接在一起。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箍筋包括连接在相邻所述第一钢板桩的桩顶之间的U形箍筋。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护结构包括密排的支护桩。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砼面层的钢筋锚入所述支护结构内。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砼面层的钢筋与所述支护结构的钢筋双面焊接。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利用钢板桩快速的在基坑内形成可靠的反压土体,避免了常规设置反压土体的弊端,而且在钢板桩桩顶设置钢筋砼面层与支护结构形成连接,相当于在钢板桩顶部设置了支点,反压土体高度
可达5m,相比常规设置措施要高,相应的可减少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同时增加基坑的安全性。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钢板桩桩顶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中A

A处俯视图;
[0022]图4是图3中B

B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4]本技术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5]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其中,图1给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参考方向坐标系,以下结合图1所示的方向,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7]参见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包括支护结构1、钢板桩2、反压土平台3和钢筋砼面层4。
[0028]其中,支护结构1围绕于基坑5外周,支护结构1的外侧设置边坡,支护结构1的顶部可根据需要设置施工护栏6,以保证施工安全。钢板桩2设置于支护结构1的内侧,钢板桩2与支护结构1之间留有间隔。反压土平台3设置于间隔中,反压土平台3的标高低于支护结构1的标高,反压土平台3用于对支护结构1提供反压,减少支护结构1的嵌固深度。钢筋砼面层4覆盖于反压土平台3顶部,形成钢筋混凝土面板,钢筋砼面层4的内边界与钢板桩2连接,钢筋砼面层4的外边界与支护结构1连接。
[0029]利用钢板桩2快速的在基坑内形成可靠的反压土体,避免了常规设置反压土体的弊端,解决了软土地区基坑内预留反压土平台3放坡过缓或者水泥搅拌桩不成桩的问题。而且在钢板桩2桩顶设置钢筋砼面层4与支护结构1形成连接,相当于在钢板桩2顶部设置了支点,反压土体高度可达5m,相比常规设置措施要高,相应的可减少支护结构1的嵌固深度,同时增加基坑的安全性。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

图4,钢板桩2包括靠近坑底侧的第一钢板桩21和远离坑底侧的第二钢板桩22,第一钢板桩21的标高高于第二钢板桩22的标高,第一钢板桩21和第二钢板桩22交替布置,第一钢板桩21的桩顶锚入钢筋砼面层4,第二钢板桩22的桩顶延伸至钢筋砼面层4的板底。其中,第一钢板桩21的桩顶通过箍筋与钢筋砼面层4连接在一起,箍筋包括连接在相邻第一钢板桩21的桩顶之间的U形箍筋7。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将钢板桩2桩顶标高间隔错落,为U形箍筋7的布置提供支点,大大方便了钢板桩2与钢筋砼面层4的连接。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护结构1包括密排的支护桩,支护桩通过钻孔灌注方式形成。
[0032]为了保证钢筋砼面层4与支护结构1的连接强度,钢筋砼面层4的钢筋锚入支护结构1内。或者,钢筋砼面层4的钢筋与支护结构1的钢筋双面焊接。
[0033]施工时,软土基坑支护结构1内侧反压土平台3结构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0034]围绕于基坑外周施工支护结构1;
[0035]施工基坑至反压土平台3的设计标高,沿反压土平台3的内侧施工钢板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结构,围绕于基坑外周;钢板桩,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钢板桩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留有间隔;反压土平台,设置于所述间隔中,所述反压土平台的标高低于所述支护结构的标高;钢筋砼面层,覆盖于所述反压土平台顶部,所述钢筋砼面层的内边界与所述钢板桩连接,所述钢筋砼面层的外边界与所述支护结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基坑支护结构内侧反压土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包括靠近坑底侧的第一钢板桩和远离坑底侧的第二钢板桩,所述第一钢板桩的标高高于所述第二钢板桩的标高,所述第一钢板桩和所述第二钢板桩交替布置,所述第一钢板桩的桩顶锚入所述钢筋砼面层,所述第二钢板桩的桩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联君杨先华颜日锦于雷旷南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