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为民专利>正文

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938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包括秧盘,所述秧盘的内侧壁对称开设有若干组竖向通槽,两个相对所述竖向通槽之间插接有分区板,所述秧盘的底部设有用于育秧的育秧盘;所述育秧盘包括秧盘本体,所述秧盘本体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用于供秧苗穿过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通过橡胶连接座与所述秧盘本体嵌套布置;该装置以适应水稻摆栽机的需要,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性使秧盘不易变形,通透性和蓄水性好,使育成的秧苗块四边整齐,易分苗,并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秧苗的混合培育以及各种大小不同植株的培育,使秧盘的破损率低,且能够重复利用,易于机械化插秧,能够确保水稻增产增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于实现。便于实现。便于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


[0001]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在不断的投入使用,大大的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力,育秧盘是水稻插秧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稻秧的育苗过程。育秧盘是以聚氯乙烯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配方加工吸塑而成,具有重量轻、易搬运、便于贮藏保管、使用成本低的特点。不同的插秧机配备不同规格的育秧盘,通常分硬育秧盘和软育秧盘。
[0003]现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秧盘全部是不可降解秧盘,在秧苗移栽时需要将钵苗从钵体育秧盘上取下,然后再栽入泥里,但育秧后,起秧费力、秧盘破损率高、回收清洗繁琐、运秧散秧依然是水稻机插秧的突出问题;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育秧盘上不设置有把手,移动育秧盘需要托扶或借助其它工具,移动中存在晃动不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解决了现有的秧盘在育秧后,起秧费力、秧盘破损率高、回收清洗繁琐、运秧散秧的问题。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包括秧盘,所述秧盘的内侧壁对称开设有若干组竖向通槽,两个相对所述竖向通槽之间插接有分区板,所述秧盘的底部设有用于育秧的育秧盘;
[0007]所述育秧盘包括秧盘本体,所述秧盘本体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用于供秧苗穿过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通过橡胶连接座与所述秧盘本体嵌套布置,所述秧盘本体与所述预留孔开设有位置布置有调节所述预留孔大小的限位套。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分区板上横向开设有若干容置孔,且所述容置孔设有湿度传感器。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秧盘外侧壁对称位置布置有把手。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限位套套设在所述橡胶连接座和所述秧盘本体连接处的端面。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橡胶连接座与所述预留孔处的下凹面构成培育种子的育秧格。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育秧盘上的育秧格呈均匀排列,且任意两个所述分区板将部分育秧格分隔开,用于把所述育秧盘中两个区域的苗毯隔开。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该装置以适应水稻摆栽机的需要,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性使秧盘不易变形,通透性和蓄水性好,使育成的秧苗块四边整齐,易分苗,并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秧苗的混合培育以及各种大小不同植株的培育,使秧盘的破损率低,且能够重复利用,易于机械化插秧,能够确
保水稻增产增收,且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于实现。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中秧盘的俯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中秧盘的的剖视图。
[0018]图中:1、秧盘;2、竖向通槽;3、分区板;4、育秧盘;5、容置孔;6、把手;41、橡胶连接座;42、预留孔;43、限位套;44、秧盘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所示,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包括秧盘1,秧盘1的内侧壁对称开设有若干组竖向通槽2,两个相对竖向通槽2之间插接有分区板3,秧盘1的底部设有用于育秧的育秧盘4;
[0022]设置分区板3的好处在于:当需要便于插秧机的分插机构取苗时,将分区板3放置在合适的大小的苗毯的位置,通过分区板3可快速将育秧盘4分为多个小育秧区间,可拆卸的方式使得分区板3可以根据水稻品种的数量来决定分区板3的数量,进而确定小育秧区间的数量,避免了水稻品种播种后的混杂。
[0023]如图2所示,育秧盘4包括秧盘本体44,秧盘本体44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用于供秧苗穿过的预留孔42,预留孔42通过橡胶连接座41与秧盘本体44嵌套布置,通过橡胶连接座41的布置,一方面利用橡胶可塑性材料的特性,这样本申请中的育秧盘4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秧苗培育,另一方面解决了现有的秧盘起秧费时费力的问题;秧盘本体44与预留孔42开设有位置布置有调节预留孔42大小的限位套43,当需要培育的秧苗植株的种类不同或者植株的根茎较大时,只需将限位套43向相对方向拨动,可使秧盘在育秧后便于起秧,秧盘可重复利用。
[0024]具体的,分区板3上横向开设有若干容置孔5,且容置孔5设有湿度传感器,通过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控育秧盘内部的土壤基质的含水量,确保水稻秧苗的安全伸长,即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避免人工看顾,省时省力。
[0025]具体的,秧盘1外侧壁对称位置布置有把手6,把手6呈中空设置节省材料的同时也保证了把手6的牢固性,由于育秧盘4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灌水、喷水程序,育秧盘4很容易打湿而造成在搬运过程中的打滑,把手6的设置更加便于育秧盘的搬运和清理。
[0026]具体的,限位套43套设在橡胶连接座41和秧盘本体44连接处的端面。
[0027]具体的,橡胶连接座41与预留孔42处的下凹面构成培育种子的育秧格。
[0028]育秧格即在培育秧苗过程中,在育秧盘4中放入营养底土,并且浇透水,再将水稻种子均匀地播于底土表面,使种子在育秧格上排列形式均匀有序,最后覆盖面土,面土覆盖在整个育秧盘盘体上。
[0029]具体的,育秧盘4上的育秧格呈均匀排列,且任意两个分区板3将部分育秧格分隔开,用于把育秧盘4中两个区域的苗毯隔开。
[0030]在使用时,在育秧盘4中放入营养底土,并且浇透水,再将水稻种子均匀地播于底土表面,使种子在育秧格上排列形式均匀有序,最后覆盖面土,面土覆盖在整个育秧盘盘体上,育秧盘4盘体四周的边壁形成面土的边界,在秧苗的生长过程中,由于秧苗根的延展性,使得育秧盘4内每一个预留孔42内的秧苗根部连成一片形成条毯状,当需要便于插秧机的分插机构取苗时,将分区板3放置在合适的大小的苗毯的位置,通过分区板3可快速将育秧盘4分为多个小育秧区间,可拆卸的方式使得分区板3可以根据水稻品种的数量来决定分区板3的数量,进而确定小育秧区间的数量,避免了水稻品种播种后的混杂。另一方面,通过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控育秧盘内部的土壤基质的含水量,确保水稻秧苗的安全伸长,即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避免人工看顾,省时省力;当需要培育的秧苗植株的种类不同或者植株的根茎较大时,只需将限位套43向相对方向拨动,由于橡胶连接座41材料本身的可塑性,这样本申请中的育秧盘4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秧苗培育,且由于材料特性,可使秧盘在育秧后便于起秧,秧盘可重复利用。
[0031]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包括秧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1)的内侧壁对称开设有若干组竖向通槽(2),两个相对所述竖向通槽(2)之间插接有分区板(3),所述秧盘(1)的底部设有用于育秧的育秧盘(4);所述育秧盘(4)包括秧盘本体(44),所述秧盘本体(44)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用于供秧苗穿过的预留孔(42),所述预留孔(42)通过橡胶连接座(41)与所述秧盘本体(44)嵌套布置,所述秧盘本体(44)与所述预留孔(42)开设有位置布置有调节所述预留孔(42)大小的限位套(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育秧插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板(3)上横向开设有若干容置孔(5),且所述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为民
申请(专利权)人:赵为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