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13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包括一个圆柱浓缩池主体,其侧面设有扶梯,顶部设有护栏,通过进泥管将泥水引至圆柱浓缩池主体顶部,再通过分接头分别连接多个深入圆柱浓缩池主体内腔深处的引流管,各引流管的底部出口处设置有弯头状的切向出泥口,通过切向出泥口将泥水引入圆柱浓缩池主体内壁并被内壁导流而旋转,圆柱浓缩池主体内腔顶部设置溢流口并连通有溢流管,圆柱浓缩池主体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泥管及相应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进泥管布置以实现无动力旋流沉淀功能,能够加速沉淀和促进泥水分离,实现加速浓缩目的。缩目的。缩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泥浓缩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污泥浓缩池结构改进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污水处理厂或化工厂使用的污泥浓缩装置基本为污泥浓缩池,通过污泥浓缩池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和减小污泥的体积,从而降低后续处理费用。
[0003]传统污泥浓缩池是在从污泥浓缩池顶部中心排入污泥,浓缩后的污泥从污泥浓缩池底部排出,排入污泥浓缩池内的污泥中的固体颗粒依靠自身重力下降至污泥浓缩池底部,通过排污管从污泥浓缩池底部排出,污泥水从污泥浓缩池池面的堰口外溢排出,从而实现污泥沉降及浓缩的目的;但由于污泥中污泥固体颗粒自身沉降速度慢,需在污泥浓缩池内停留12

24个小时才能完成沉降,从而导致传统污泥浓缩池存在污泥浓缩效率低且含水量较高的问题,若使用传统污泥浓缩池连续进行污泥浓缩作业的话,排入污泥浓缩池内的污泥会在未沉降完成时直接排出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处理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污泥浓缩池在进行污泥浓缩过程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动力旋流沉淀式,能够提高污泥重力浓缩池分离效率,减少污泥浓缩时间,提高污泥浓度的污泥重力浓缩池。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方案是:采用一种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包括污泥浓缩池主体,位于污泥浓缩池顶部的进泥管(6)通过分接头分别连接多个深入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深处的引流管(8),各引流管的出口沿相同的切向布置。
[0006]浓缩池主体(1)内腔顶部设置溢流口并连通有溢流管(15),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泥管(10)及相应阀门。
[0007]多个引流管分别竖向布置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中同一圆周面上。
[0008]位于各引流管底部的切向出泥口(9)是垂直于竖向引流管的横管,切横管出口方向位于所述圆周面切线方向,且方向一致。
[0009]所述各引流管自上而下分别被内壁支架(11)固定在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壁上。
[0010]在位于浓缩池主体(1)内腔上端,设置有直径小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壁的溢流口环体(12),该溢流口环体(12)与浓缩池主体(1)之间形成环形溢流槽(13),环形溢流槽(13)底部被密封,外侧壁有向外的溢流口并通过溢流口接头(14)连接所述溢流管(15)。
[0011]各竖向引流管之间固定有多层环形支撑架,任意层环形支撑架将多个引流管串联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结构。
[0012]浓缩池主体(1)的侧面设有扶梯,顶部设有护栏。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对进泥管布置以实现无动力旋流沉淀功能,能够加速沉淀和促进泥水分离,实现加速浓缩目的。
[0014]在引流管末端输出的污泥水沿圆柱浓缩池主体内壁旋转,引流管提供持续的旋转动力,最终推动圆柱浓缩池主体内腔中污泥水整体旋转,旋转后在圆柱浓缩池主体内腔形成涡流现象,使得比重较大的污泥因离心作用向浓缩池边缘移动,而比重较小的污水留置于涡流中心并被压迫旋转向上移动。
[0015]随圆柱浓缩池主体内腔侧壁旋转向上的污水,上层首先从溢流口环体边缘溢流出来进入环形溢流槽内暂存,再由环形溢流槽通过溢流口接头进入溢流管后排出。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污泥浓缩池侧面结构图。
[0017]图2是浓缩池主体侧面图。
[0018]图3是图1的俯视图。
[0019]图4是图2的俯视图。
[0020]图中标号:圆柱浓缩池主体1,钢筋砼底座2,基层3,护栏4,扶梯5,进泥管6,三通7,引流管8,切向出泥口9,出泥管10,内壁支架11,溢流口环体12,环形溢流槽13,溢流口接头14,溢流管15,手动球阀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实施例1:一种如图1和图3所示的污泥浓缩池,该污泥浓缩池通过对进泥管布置以实现无动力旋流沉淀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污泥浓缩池主要包括一个圆柱浓缩池主体1,其侧面设有扶梯,顶部设有护栏。在基层3上修筑钢筋砼底座2,圆柱浓缩池主体1的底部被固定于钢筋砼底座2上。与进泥管和出泥管连接的泵体在图中省略。
[0023]相应的管路布置如图2和图4所示,进泥管6沿圆柱浓缩池主体1外侧壁向上引流并在圆柱浓缩池主体1顶部变为横置,进泥管6末端位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顶部中心,从而,进泥管6将泥水引至圆柱浓缩池主体1顶部中心,以利于均匀向各支管输出污泥。
[0024]进泥管6末端连接三通7,三通的两个支管分别连接两个引流管8,每个引流管8深入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深处。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引流管的底部出口处设置有弯头状的切向出泥口9,通过切向出泥口9将泥水引入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壁并被内壁导流而旋转,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顶部设置溢流口并连通有溢流管15,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泥管10及相应阀门。具体地,位于各引流管底部的切向出泥口9是垂直于竖向引流管的横管,切横管出口方向位于所述圆周面切线方向,且方向一致。
[0025]可以看出,在引流管8的末端,输出的污泥水沿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壁旋转,引流管8提供持续的旋转动力,最终推动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中污泥水整体旋转,旋转后在圆柱浓缩池主体1的内腔形成涡流现象,使得比重较大的污泥因离心作用移向浓缩池边缘,而比重较小的污水留置于涡流中心,并被压迫旋转向上移动,从溢流口环体边缘溢流出来进入环形溢流槽内暂存,再由环形溢流槽通过溢流口接头14进入溢流管后排出。
[0026]另外,本实施例还进一步在位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上端,设置有直径小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壁的溢流口环体12,该溢流口环体12与圆柱浓缩池主体1之间形成环形溢流槽13,环形溢流槽13底部被密封,外侧壁有向外的溢流口并通过溢流口接头14连接所述溢
流管15。从而,随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侧壁旋转向上的污水,上层首先从溢流口环体12边缘溢流出来进入环形溢流槽13内暂存,再由环形溢流槽13通过溢流口接头14进入溢流管15后排出。可见,本技术通过对进泥管布置以实现无动力旋流沉淀功能,能够加速沉淀和促进泥水分离,实现加速浓缩目的。
[0027]实施例2:另一种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在实施例1主体结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进泥管6将泥水引至圆柱浓缩池主体1顶部后,再通过分接头分别连接多个深入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深处的引流管8。各引流管的底部出口处设置有弯头状的切向出泥口9,通过切向出泥口9将泥水引入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壁并被内壁导流而旋转,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顶部设置溢流口并连通有溢流管15,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泥管10及相应阀门。
[0028]其中,多个引流管分别竖向布置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中同一圆周面上。位于各引流管底部的切向出泥口9是垂直于竖向引流管的横管,切横管出口方向位于所述圆周面切线方向,且方向一致。...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包括污泥浓缩池主体,其特征在于,位于污泥浓缩池顶部的进泥管(6)通过分接头分别连接多个深入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深处的引流管(8),各引流管的出口沿相同的切向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浓缩池主体(1)内腔顶部设置溢流口并连通有溢流管(15),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泥管(10)及相应阀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多个引流管分别竖向布置于圆柱浓缩池主体(1)内腔中同一圆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旋流沉淀式污泥浓缩池,其特征在于,位于各引流管底部的切向出泥口(9)是垂直于竖向引流管的横管,切横管出口方向位于所述圆周面切线方向,且方向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明军李启飞李林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国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